再動人的表白,在這句詩面前都顯得蒼白: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語言,有時候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在所有美好的事物面前,動人的精緻的觸動是不可言傳的。
離別相思是古代詩詞常見的題材,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大文豪蘇軾對此表達得十分透徹,「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傳世,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也說「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之新相知」。
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信息化交流工具,也沒有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生離死別」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回事。所以,那些相思的詩句才顯得如此動人:
行行重行行
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行行重行行》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可以說是文人五言詩的濫觴之作。全詩以閨中思婦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凄美迷人的愛情故事。這個時期,官宦選撥標準是「經明行修」,文人士子們為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得不遠赴各地謀求官職,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離別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而這篇文中所展現出來的畫面應該是屢見不鮮的。
夫君臨別之時,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一更,水一更,實在不忍揮手作別。現實把本是栓在一起的兩個人活生生的分開,何等的殘酷,讓人不忍卒讀。行人漸漸遠去,兩人相距越來越遠,消失在視線里。千山萬水阻隔了你我相見的道路,此時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比興的手法運用的嫻熟至極。接下來,在從時間的角度,寫出隨著日子一天的過去,相離的越來越遠。丈夫不在的日子裡,妻子無心於飲食,因此衣帶漸寬、日漸消瘦。「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相對於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說,更顯得溫婉而含蓄,表現出《古詩十九首》曲折深婉、含蓄蘊藉的特點。
接下來,思婦做浮雲之嘆,她擔憂的是,遠去的遊子是否也會如浮雲蔽日一般,被身外的瑣事雜物所羈絆,而忘記了回家的道路。她終日凝眸,閑來無事便獨坐窗檯,看來來往往的鴻雁,看日落西山、月上枝頭。春去春又來,年年歲歲如此。深深的想念加劇了容顏的衰老,不敢再「對鏡貼花黃」,不敢再「插花比肩看」,歲月放佛一下子就變晚了。曾經同在的那些美麗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已成往事。而今,縱然是奼紫嫣紅開遍,也都付與斷井殘垣,無心再看。
人生最美、最青春的年華,只獨自一人。多年後,再次相見,我的容顏也已消褪。「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謝靈運此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種美人遲暮之感,令人惋惜,不禁為之哀嘆。結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作者把思婦內心的百轉千回,化為極為平常的勸勉,婦人的一往情深,於此顯得平淡而哀傷,憂傷之感油然而生。
十分欣賞張中行先生對此詩的評價,他說此詩「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誇飾,但能於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恆。」的卻如此,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畫面娓娓道來。
但詩中所流露出來的哀傷之感卻充溢於每一位讀者的心扉,讓人對此產生共振,不禁想起自己以及身旁人的相逢和別離,想起這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經歷和痛苦。讀此詩,真有把人的心掏空了的感覺,不愧為傳世佳作,值得品嘗。
※被金庸發揚光大的一句詞,對至情至愛的謳歌,令現代人感慨萬千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詞,卻在朝雲死後,終生不復聽此曲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