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到一個需要遠行而沉浸下來的美術館,看一場「幻」展

到一個需要遠行而沉浸下來的美術館,看一場「幻」展

成都老君山腳下,美到令人心醉的知美術館悄然「幻」變,將20世紀重要已故香港藝術家陳福善的56件精彩絕倫的作品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帶領我們從早期風景、早期實驗、城市人物、奇幻山水、風景人物、魚系列、拼貼系列、晚期抽象這八大類別,探索藝術家橫跨將近一個世紀的奇妙藝術生涯。

知美術館外景

今年4月,一間距離成都市區40公里之遙的美術館開館展覽引起了藝術圈集體刷屏。這間美術館就是知美術館,位於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外形內斂、極具禪意,由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運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築與自然有機相融,空靈寂靜,動靜相宜,盡顯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美術館VI系統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設計,由美術館外觀瓦片的元素構成,形成富有變化的水波紋樣。

知美術館旨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語境中,探討東方美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與此同時,「知」完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已知朝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因而,知美術館還將探索人自身的靈感與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體藝術領域進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對藝術史的完整度和開放性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收藏及策展系統。

「萬物、見解、常新」是知美術館的核心理念。

知美術館內景

知美術館外景

「開」

知美術館4月的開館大展名為「開」,與美術館的建築共鳴,並呼應「知」的建館使命,匯聚邁克爾·華金·格雷(Michael Joaquin Grey)、奇科·克姆特里(Chico MacMurtrie)、勞倫斯·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森萬里子(Mariko Mori)、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s)、王功新、王郁洋、張培力九位藝術家,為公眾帶來一組具有鮮明風格的作品。

《兩個西蒙奈塔之間》,邁克爾·華金·格雷

自主生成肖像,68 x 89 厘米,2011

展覽將「開」作為一種開啟的形式,一種運動,在此,某種新開端正積聚著力量;作為一種展開,將潛藏之能釋放。「開」蘊意將知美術館所希求的開創性事業落地開啟。展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們不顧路程遙遠紛紛前往,自此,中國西南部一座嶄新的文化地標宣告落成。

《靈動噴泉》, 奇科·馬可姆特里/無定形機器人作品

充氣自動化技術雕塑,尺寸可變,2017

《無題——柏拉圖的立方體》,王郁洋

鋁合金、PC材料、電子設備、尼龍材料、發光二極體

400 x 400 x 400cm,2017

「幻」

「開」之後,知美術館於9月中秋之際隆重推出了第一個個人藝術家回顧展覽「幻」,呈現藝術家陳福善的作品。

《無題》(筲箕灣),陳福善 1960

油彩 木板,40 x 50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誰是陳福善?可能是很多人聽到展覽之後會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對此,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寫道:「陳福善僅僅是一位香港藝術家嗎?顯然不是!他是中國20世紀藝術史中的一道謎題。」

《龍影》,陳福善 1973

丙烯 紙本,76 x 151.5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王從卉進一步介紹說:「二十世紀50年代,陳福善最貼切的頭銜是:香港的現代主義者,一個大神級的稱號。然而,55歲以後的福伯像是脫胎換骨地變了。一人幻化出一個難以歸類的綺麗新世界,一個現代藝術史的神話小宇宙。福伯60年代筆下的奇幻世界是摸不著邊際的長夢。意境離奇荒誕,色彩、結構、線條都自由率真。」

陳福善Luis CHAN (1905-1995)

生於巴拿馬,5歲定居香港,坊間人稱「福伯」。一生雖宅居香港,但其近一個世紀的藝術人生卻異常瑰麗奇幻。身兼設計師、評論家、作家、畫家、教育家、策展人……在藝術傳播、教育、創作等各個維度耕耘、嬉戲。早年享「水彩王」之譽;55歲後,畫風幻變,自成一家,難以歸類,成為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中一奇人。

《無題》(粉紅暮色的奇幻風景),陳福善 1972

彩墨 紙本,121 x 60 cm

BAO 私人收藏

展覽「幻」近半數作品來自藝術家家屬幾十年的珍藏、早年重要藏家及機構收藏。大部分作品自畫家離世後二十多年來未曾曝光,彌足珍貴。

《美女巡遊》,陳福善 1986

彩墨 紙本,137 x 69.5 cm

BAO 私人收藏

這個展覽是知美術館在「東方美學現代性及當代性」之學術探索上的首個展覽。相對於前文提及的開幕展「開」有關「藝術的未來性」的策展方向和高冷氣質,此次「幻」則嘗試創造一個萬變場景,將觀者帶入一場如幻如夢的歷史之旅,共同經歷這位被稱為「香港現代主義者」的傳奇故事。

《無題》(五魚游)陳福善 1979

彩墨 紙本,74 x 134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在策展團隊方面,知美術館也獨闢蹊徑,大膽啟用新人新組合。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由知美術館駐館策展人于海寧擔任。具有新媒體創作背景的于海寧表示:「我們不僅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陳福善在歷史中深挖重塑,更將以全新的技術與觀念將這位奇人帶到當下,啟迪未來。」

《灣仔街景》,陳福善 1976

綜合材料 拼貼 紙本,76.5 x 116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與此同時,知美術館秉承「知「學術開放的態度,以新方法論解密陳福善。知美術館為活躍的國內外學者們提供嶄新舞台。以提出命題、拋出問題、各自探索的系統方法對陳福善個案在美學、藝術史、圖像志、社會學等多個緯度進行立體解構。最終拼貼出藝術家的多元鏡像,打開一道曾被隱藏的入口,走向歷史深處,也通往東方美學的未來。

《羅博報告》對話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

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

羅博:知美術館第一次的個人回顧展為什麼選擇了藝術家陳福善?

王從卉:我們知美術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向:一是鮮明的學術定位,東方美學的現代性和當代性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學術線索。一是藝術的未來性,可能意味著新的藝術,比如媒體藝術、生物藝術等等,會是更前沿一些的部分。

陳福善的回顧展就是我們在第一個線索,東方美學的現代性和當代性上延展開的第一個個案的形式。

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和定位,是做一個精專的國際化美術館。這個精專的部分我們有明確的定位,每一個個展我們都會以回顧展的形式,專業、深度地做個案的研究。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第一個個展,是一個回顧性質的、挺龐大的展覽,至少它的面貌是非常豐富的,大家不會斷章取義或管中窺豹地來看藝術家的某一階段和某一些作品。我們是把歷史的長度拉出來,我們把差不多一個世紀的線索拉出來,給大家看到一個全面、全新的藝術家。

當然陳福善不是一個新藝術家,在中國香港的藝術界陳福善是一個跳不過去的人。他是現代主義非常重要的、活躍的核心人物,無論是以藝術家,還是以策展人,批評家、或者推手的身份,都是需要被記錄的、可圈可點的人。他的作品被香港藝術館、香港政府批量收藏,他的藝術代表著香港精神和都市靈魂。

《天象圖》,陳福善 1987

丙烯 畫布,192 x 402 cm

張頌仁收藏

由於歷史原因,我們對於中國香港、台灣以及亞洲其他區域的一些藝術家的熟悉度是比較弱的。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對於自己大陸藝術家整個現代主義的藝術史的梳理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整個亞洲的現代藝術史都是在一個被慢慢完善、建構、重新拼貼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在其中能貢獻我們的一部分力量。

選擇做陳福善的展覽其實有個人的原因,也有專業的原因,二者缺一不可。

從個人來講,我們第一次看到陳福善作品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這是第一感覺。你覺得他很熟悉,但是又很陌生,你沒法定義他,也會覺得很好奇:為什麼這樣重要的一個人會缺位於主流的藝術史呢?這個好奇心驅使我們一直去研究、去收藏、去發現、去探索。在研究的過程中就發現,其實他是一個太值得去系統地呈現的這麼一個藝術家,而且他個人的故事代表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是最適合美術館來做的。

從專業來講,知美術館比較有個性,我們屬於比較任性的美術館,不太會跟風,我們從收藏開始會有自己的見解。我們的選擇、趣味,都有鮮明的個性。我們做事情講究精、專的方式,另外,我有自信,對於我們選擇的藝術家,在學術上是完全站得住腳的。這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的。

但是前提是你很喜歡這個藝術家你才有興趣和動力去做這樣的事。這個展覽目前來看,不論是從展覽的評估,還是對預期效果的呈現、學者的分享等,我們都是很滿意的。

《無題》(港口傍的自畫像),陳福善 1959

水彩 紙本,38 x 47 cm

LYC 私人收藏

羅博:知美術館的建築是由知名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來設計的,從外觀上就對大眾就有一種很強的吸引力,有人說這間美術館具有「網紅」特質。而對於內部的展覽,你們又有著自己獨特的選擇與學術定位。在你心裡,想要把知美術館定義為怎樣的一個美術館?

王從卉:知美術館首先是一個國際化的專業美術館,它在哪個集團下,或者背後由哪個上市公司來支持,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本身作為一個美術館自身的專業度,和它的品牌性是否能在國際化的整個美術館的語境當中能夠成立。

我們的目標是:大家說起中國有哪幾個非常好的美術館的時候,知美術館是其中不會被錯過的一個。從它的設計來講,基因就非常好,再加上我們比較清晰的學術定位,和我們專業做展覽的態度,我們會依從一個長期的計劃和線索,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我覺得這對於整理中國,甚至是亞洲範圍內的東方美學的現代性、當代性的線索是有價值的,不光是對於中國,對於國際的學術界也是有價值的。

國際上雖然有學者也研究這個領域,但其實在整個西方話語系統當中這個部分還是屬於弱勢,西方學者來研究這一塊總是隔靴搔癢,這個事情應該由我們在這邊的美術館來做。我們確實不太可能像龍美術館這樣,以最大件的方式來整理整個當代藝術四十年的歷史,那我們就用我們的精專美術館的定位,從一個點、一根針出發,把它紮下去,希望每一顆都是珍珠,到最後你可以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鏈。

《懷玉圖》,陳福善 1968

丙烯 紙本,76 x 306 cm

LYC 私人收藏

羅博:民營美術館都會面臨運營的問題,知美術館對於學術的堅持,會有來自運營方面的壓力嗎?

王從卉:沒有壓力。這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情,前提是集團有一個長期的投入和支持,一個美術館在前三年到五年的時間當中,是要為它的專業性的打造去付出相應的成本,包括展覽的呈現、出版物、建築本身的維護、團隊等,運營成本挺高的。我想集團有明確的、長期的目標和信心,美術館作為一個集團的審美核心,首先要作為一個獨立的美術館的自身品牌價值存在,它才可能以這個品牌價值再反哺回集團自身。這裡面有審美的部分,有品牌的提升度和藝術的融合度,很多東西是無形的。

比如說我們去年剛開始做「開」這個首展的時候,集團內部的人都不知道我們到底做出來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做完之後,我們的設計、主視覺、我們傳遞的文字、審美的核心、對藝術的解讀等等,慢慢地都會滲透到員工的溝通當中,也會滲透到他們一些產品線的需求當中。你可能並非馬上看到藝術對於集團本身業務或者是品牌的提升,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時,我們團隊本身也要有運營的理念,包括對於成本嚴格的把控,還有我們原創設計的衍生品做得非常的精美,我們也會要求團隊以商業的方式來做線上的銷售。就是既要有能做學術的能力,也要有做商業的能力。

《無題》(海底花園奇景),陳福善 1972

彩墨 紙本,69 x 136 cm

BAO 私人收藏

羅博:知美術館位於成都,與當地文化、藝術之間是否有互動與溝通?

王從卉:我們的展覽會特別請到一些本地的藝術家過來,然後我們跟當地的學校、我們的工匠系統等等都是跟當地有非常大的互動跟融合。你要為當地的文化去建構你的價值,我們的核心理念叫「萬物·見解·常新」,「常新」就是我們會幻變各種生活場景,包括吃喝玩樂。

花樣年,就是我們背景的公司,核心理念就是有趣、有位、有料,我們一直是符合這種歷史本身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我們所有生活的體驗,無論是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都還是好玩、有料。其實跟福伯(陳福善)的氣質很相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選他的原因,真的是氣質高度契合,價值觀也特別的契合,非常人性、非常自在。自由、美、老少皆宜,但是又很專業,在學術上可以深挖,這種是最迷人的個案。

《無題》(黃衣小姐),陳福善 1981

彩墨 紙本,135 x 68.5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羅博:知美術館離成都市區這麼遠,但還是用它的魅力去吸引市區裡面的人過來看展,這是不是也是你們推崇的一種生活方式?

王從卉:確實是這樣,當然本身物理條件就是遠,但是美術館跟商場不一樣,離城市遠了反而可以讓人沉浸到一個環境當中去,和藝術相伴隨。明年開始我們有做咖啡廳的規劃,上面二層建一個新的圖書館,加上藝術家工作室、酒店,這裡可能會形成能讓你安住下來的一種藝術氛圍。再加上美術館後面是老君山,也是非常適合度假、修身養性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定位——我們就是一個需要遠行而沉浸下來的美術館。這對於都市人,對於我們現在這麼繁忙的生活而言,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奇異的世界》,陳福善 1983

彩墨 紙本,135.5 x 69 cm

藝術家家族珍藏

羅博:剛才也說到你們的展覽其實是很有計劃性的,那現在最遠的計劃大概排到了什麼時候?接下來有沒有什麼特別精彩的展覽可以提前跟我們預告一下?

王從卉:現在排到第六年吧,差不多。我們下一個就是在東方美學線索上的魏立剛老師的個展,具體時間還未敲定。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藝術家。

展覽信息:

知美術館2018「幻」陳福善回顧展

展期:2018年9月23日— 2019年1月6日10:00-17:00(周一、周二閉館)

地點:成都知美術館(中國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

藝術總監:王從卉

策展人:于海寧

藝術家:陳福善(香港)

*圖片由知美術館提供

The End

添加羅博小助手進入羅博讀者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博報告 的精彩文章:

時光機·腕錶︱技術匠心與藝術精神的完美融合

TAG:羅博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