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這個法門很難懂,但殊勝無比

這個法門很難懂,但殊勝無比

所緣自性無有邊,有情自性亦無邊,

虛空界性亦無邊,世間解智亦無邊。

本頌講般若波羅蜜多無邊無際。為什麼是無邊無際呢?這可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是「所緣自性無有邊」,所謂「所緣」則指所取的色聲香味等外境,它們的自性是無邊無際的。大家清楚,比如瓶子,它由多少微塵組成,這根本無法找到邊際,所以所取對境的自性無邊無際。

第二是「有情自性亦無邊」,也即能衡量的心識或有情的自性無邊無際。其實,真正能通達眾生的心識也有一定的困難。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眾生的心態、煩惱、根機都不盡相同,即或是人,其愛好和執著也完全不相同。比如一盤菜有十個人吃,五個人說好吃,五個人說不好吃,那做飯的人就很痛苦。由此我們也可了知有情的自性無邊無際。

第三是「虛空界性亦無邊」,即堪當對境和有境比喻的虛空,其自性也是無邊無際的。因為虛空是無為法,所以它的邊際誰也找不到。

第四是「世間解智亦無邊」,即能通達對境、有境及其比喻的世間解智——大遍知怙主佛陀的智慧也是無有邊際的。關於這一點,《般若經》云:「般若波羅蜜多廣大、無量、無邊……」

所以大家皆應清楚,佛陀能以無邊的方式了知一切萬法的勝義本體,而且他還能以比喻讓眾生也了知。當然,一切萬法的世俗本體以比喻來說明,這也未嘗不可。其實在佛教中,不管是有聖者的境界,還是有聞思所得勝解信的境界,誰擁有誰就能了知:佛教的道理雖然說法不盡相同,但都各有理由。但是,若對以上道理不懂,就很難生起信心。所以我們應該了知,所緣、有情、虛空界、世間解智皆無有邊。但大家也不要執著有一個無邊存在,雖然名言中不得不這樣講,但真正用智慧來觀察時,所謂的無邊也是沒有的。

一般來講,在名言中也應以破除邊戲的比喻來了達萬法的實相,在這方面禪宗自有它的獨到之處。比如說寒山大師,禪宗的思想在他作的許許多多悟道歌中就有充分體現,當然這些悟道歌也充分展現了般若的思想。

記得他這樣說過一偈禪語:「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意思是說,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一樣皎潔,也像碧潭一樣清澈,而它的本體與水中的月影一樣,並非真實存在。接著又說:「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意思是說,雖然前面用秋月、碧潭、水月作了比喻,但真正心的本體並無法用月亮、虛空、白雪、白雲等來比喻,因為它並非堪忍之法,而是諸法的法性,所以這又教我如何說呢?也就是說,蒼白無力的語言根本無法觸及它,唯有以心體取。

同樣,我們平時所說的離戲、空性等也只是一種語言,大家切不可執著。可能,這也是禪宗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原因所在。當然,大家也可將這樣的偈子當作破除邊戲、認識心性的竅訣,若誰能將般若與禪宗結合起來,很多道理自然就能領悟。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在文字上求解,而應以實修實證來現證甚深的般若空性。比如,首先將自己的家打掃乾淨,然後泡一杯咖啡坐在窗邊,繼而一邊欣賞外面的鮮花美景,一邊思維般若的甚深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境界就會出現。如果天天都忙忙碌碌,或經常這個人很壞、那個人很醜,或住的地方亂糟糟的:鞋子放在《金剛經》上,帽子放在褲子下,那任何境界也不可能出現。可能,這也是相關禪宗書畫都透出清凈與簡樸的意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春天的大好時節中,大家也不要修很多房子,因為以前的禪宗大德很多只有一間房子。現代社會稍微有點條件的人,就在那個城市裡面有一棟房子,這個城市中有一套別墅,雖然明知用不上,但仍要到處去建。其實人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若稍微有一些境界,很多事情都能輕易面對;若沒有空性與悲心的境界,即使擁有整個世界也不可能得到安樂。

所以大家皆應盡量修學空性法門,同時也要好好祈禱上師三寶或諸佛菩薩垂念,以讓自相續的自私自利心及一切染污之心儘快遣除,從而使光明心性豁然開朗、真正現前。我覺得達到這一點也並不是很難,因為很多高僧大德在小的時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後來無論是對佛法的貢獻,還是自己的境界,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就。

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一位大法師,他非常出名,當談起學校的事情時,他說:「小學生偷一點東西沒事,我小時候也偷過東西。」既然如此,只要我們能改正錯誤,那肯定有機會成就。從以前禪宗大德的公案和藏地高僧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很多在未出家之前或小的時候行為都非常可怕,但後來通過觀修佛菩薩的加持融入心間,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出現了極稀奇的境界,最後也以成就之力普度一切有緣眾生。

《般若攝頌》當中,現在講有境般若,也即遠離一切分別心的智慧。當然,《般若攝頌》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有點難懂。有些學習般若而未報名參加聞思班的居士,經常給我打電話說:為什麼聽凈土方面的教言有感覺而聽般若沒感覺?雖然我們很認真地聽了,但卻不知道您在講什麼,您可不可以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來解說?我說:我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來敘述,但因般若本來都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困難。

可能大家也清楚,人們始終認為萬事萬物存在,而般若卻將一切抉擇為空性,這顯然跟凡夫人的分別念相違,所以接受起來也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一直執著為有,就始終在實有方面串習,否則將永遠滯留在實有的層面上,這顯然不合理。因為孩童玩耍的時間畢竟有限,到成年時他就不會再對原來的玩耍用具產生興趣,所以大家皆應認真學習這樣的甚深般若,而這也有非常大的意義。

敬摘錄於《般若攝頌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文殊菩薩:與我發同樣的願,你將與我無二無別
國慶假期放逸的危害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