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已經有人提出,我們應該問:「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的人?」而「培養傑出的人」首先在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說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一句曾經流行的話提出了質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如果我們對「起跑線」賦予新的內涵,這話便是站得住腳的。

我認為,孩子的「起跑線」不是他學習的第一個台階,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體則是其父母。因此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誰更重要?」這個問題今天提出來,答案已經基本上沒有爭議了,當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經對我的學生家長說過,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長教育的重要補充。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優生」都是教師教育出來的。

提到傅聰,我們會想到這位鋼琴大師的父親傅雷,而不會去想:他的小學老師是誰?中學老師是誰?傅聰當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傑作。

我們暫且不說傅聰這樣的傑出名人,就說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個孩子舉止文雅,善良有禮,文質彬彬,富有教養,我們很自然地會想,這孩子的家庭教養真好!而不會問:「這孩子是哪個老師教出來的呀?」因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決於其父母的家庭教育。

可能「遺傳」的八個壞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讓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則最關鍵。 家長應該避免以下這些壞習慣。

愛批評抱怨

母親如果經常抱怨自己的身材,給孩子特別是女兒傳達的信息是「自尊來自牛仔褲是否合身或體重有多輕。」這可能會使孩子討厭鏡子里的自己,自尊下降,對自己身材不滿。這些都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反覆節食減肥、暴飲暴食或者厭食症等問題。

用食物安撫情緒

家長在傷心或失望時用食物安慰自己,也會給孩子發出錯誤信號——食物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正確的做法是,通過與朋友交談或者散步等更好的方式改善和提升情緒。

過多使用手機和電腦

研究發現,在屏幕前的時間太長會影響兒童睡眠問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及體重增加等多種問題。然而,有些家長一邊告訴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遊戲,自己卻在邊吃飯邊用手機刷微博。言教不如身教,應制訂手機電腦家庭使用規則,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嚴格遵守。

過分注重外表和物質

家長太注重外表和物質需求,很容易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家長應設法培養孩子更多的健康習慣,比如散步、打球等,讓孩子明白,身強體壯比穿著打扮更重要。家長讚美孩子漂亮的同時,應更多地表揚他們的聰明和善良。

借酒澆愁

工作一天不順心,回家就想喝一杯。這給孩子傳達的信息是,酒是緩解壓力的極佳方式。家長應該尋找更積極的解壓方式,比如鍛煉身體、冥想打坐、與家人聊天等。

總愛攀比

有些家長凡事總愛與人攀比,動不動就教育孩子「鄰居家小孩如何」「你某某同學如何」等。此類攀比往往適得其反,不但起不到鼓勵和鞭策作用,反而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有良好表現時,及時表揚。

愛爭吵

如果夫妻間總愛爭吵,孩子學到的是「爭吵是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父母吵架不但難以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壓力。研究發現,這種壓力還會增加兒童發胖的幾率。

對別人說三道四

很多家長愛對別人的長相或行為說三道四,這其實是缺乏自信的一大表現。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習這種行為。

同樣,一個孩子舉止粗俗,言行不一,滿口髒話,不講衛生,懈怠懶惰……不能說和學校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實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養太糟糕有關。但現在家庭教育嚴重地扭曲了。

具體表現在:重智力,輕品格;重理工,輕人文;重知識,輕習慣;重言傳,輕身教。每個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說,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比如,前幾天早晨我在家裡出來乘坐單元電梯,一進去便看到電梯上扔著一個飲料瓶,觸目驚心。我想,這是誰這麼沒教養呢?出電梯的時候我把拿飲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里。

第二天早晨,我又在電梯里發了一個飲料瓶,當時我很氣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個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許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責任也在其父母,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讓孩子這麼沒教養!

然而,現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開發」「興趣培養」「潛能發掘」……總之是想法設法讓孩子「更聰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養。因此,我們必須讓所有父母明確——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我想到了「家教」一詞的演變。現在我們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學生打出廣告:「英語家教」「數學家教」等等。

這裡的「家教」是什麼意思呢?是「家庭教師」的簡稱,意思是他們願意到孩子家裡來做英語家庭教師、數學家庭教師,等等。

在這裡,「家教」是指向知識的。而在我的小時候,「沒家教」是一句罵人的話,而且罵得很狠。如果誰罵誰「你少家教!」對方一定會跳起來更加兇狠地回一句:「你才沒家教!」因為那時候,「家教」是「家庭教養」的簡稱,其含義是指向德行的。

說誰「沒家教」,意思是「你爹媽沒把你教好,沒有教會你做人」,這就不只是罵對方了,而且連對方的爹媽都一起罵了。

所以說,從幾十年來「家教」一詞含義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發生了怎樣畸形的變化!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論述。這是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對教育的闡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於學習和認識之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和不健全的。」雅思貝爾斯在這裡明確指出,教育關係著靈魂,而不是「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但我們現在恰恰有太多人,「學習能力非常強」,其靈魂卻「匱乏和不健全」。比如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

在西方的教育傳統中,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分頭進行的,學校是知識教育的場所,教會、教堂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場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合二為一的,而在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間,道德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正是此意。

朱子在《大學章句序》中,非常明確地規定了教育中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8歲到15歲的小學教育是「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這個階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為規範的養成,主要在家庭或家族的私塾、學堂中完成;15歲以後的大學教育,「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研究道理,這是書院教育的核心。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要培養人的道德品質。

《淮南子》裡面有一句話,我經常引用:「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智;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中國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做一個人,而不是學會多少專業知識。《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中國古代的學問就是從修為自己開始的,重視身教,而不僅是言教。作為一個人,不能圓滿自己的話,天地都不容,枉為人生一場,這是俗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本來意思。

在古代中國,天地是最高德行的象徵。孔廟裡面讚揚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天地生萬物都是自然的,不以佔有萬物為目的。中國的學問始終都強調自身的完美,自身德行的不斷提升。

普通中國人家裡都會在堂屋懸掛「天地君親師」的牌匾。儒家特彆強調「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原;「先祖者,類之本也」,祖先是我們族類的本原;「君師者,治之本也」,通過君和師的教育讓我們懂得怎麼來自己管理好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禮就是讓我們不要忘本,讓我們要感恩,天地祖先生育了我們,國家和老師教育了我們,我們不能忘掉這個本。報本反始,感恩敬畏,尊師重道,對雙親要孝,對兄長要悌,對國家要忠,這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同時,這三個「本」還構成了中國宗教信仰的主要對象。所以,中國人做什麼事情都會考慮到一個整體的生命觀念,既要對得起祖先,又要對得起子孫後代,不要做斷子絕孫的事就是最厲害的罵人話了。

祖先雖然不在了,但我們要事死如事生,按照規定祭拜,這是涵養我們敬畏心的重要方式。所謂「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一明一暗,相得益彰,共同維持著世道人心。

曾經,法國全國85萬名教師同時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寫信者並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對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稱自己滿懷信念和激情,要與教師談談兒童及其教育。

在這封信中,他談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個問題:應當使兒童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寫信者看來,兒童應當成為「自由的人、渴望知曉美好事物與偉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滿愛心的人、獨立思考的人、寬容他人的人,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

你們看,這麼多因素,沒有一項是關於知識的,不是說知識不在教育範圍之內,而是說從根本上講,教育是超越知識而指向人格的。特別是最後一句話讓我感慨:「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

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將來應該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想到了小時候老師經常給我們說而現在的老師很少說的一句話:「要熱愛勞動人民!」

相反,現在一些家長和老師喜歡這樣訓斥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有去掃大街、蹬三輪車!」這封信是誰寫的?是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

作為一個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們當然有許多不同,但在對教育的理解上,應該說是有共通之處的。薩科奇這封信的主題是「重建學校」。

所謂「重建學校」不是把學校建築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他這樣寫道:「培育對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的欣賞,對假、惡、丑、渺小與平庸事物的厭惡,這便是教育者為兒童所承擔的工作,這便是對兒童最好的愛,這便是對兒童的尊重。」

我們現在的孩子欣賞「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是不是厭惡「假、惡、丑、渺小與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有了對教育正確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長們提四條建議: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樣;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第四,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我主張父母每天能夠和孩子有「一席話」,「一段路」,「一盞燈」。

所謂「一席話」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謂「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謂「一盞燈」就是親子燈下共讀。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與溝通,贏得孩子的信任。當孩子給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了。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孩子。

每個家長都問問自己,我和孩子有沒有共同的愛好?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讀物嗎?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賽嗎?和孩子一起上網嗎?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歡的明星嗎?等等。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總想和孩子們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你們看,如果和孩子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你連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一個優秀的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家長,一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大化所新型寬光譜捕光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學者發現一種「消除戒毒痛苦」新方法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