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小步幅大步頻

小步幅大步頻



速度 = 步頻 × 步幅

,一條極為簡單而又冰冷的公式。




       要跑得快,你可以提高步頻,或者加大步幅,或者兩者兼有,貌似很簡單。但是這個問題,已經被反覆討論了幾十年,主要在於,步頻與步幅,是兩個相互制約的因素。你很難完全撇開一個因素,談論如何改進另一個因素。



      


 你一步兩米頂人家兩步,人家卻可以小雞啄米似的怎麼也甩不掉,正是說明了步幅與步頻的對立關係。如果你既大步流星,同時也小雞啄米,那恭喜你,實力上了兩個台階不止,沖300去的。




        那我想跑的快,增加哪個更有效呢?先來看看頂尖運動員是怎麼跑的:




        2007年的世錦賽萬米,貝克勒(萬米世界記錄保持者)與Mathathi以同樣的速度跑了前面九千米。貝克勒身高1.63米,步頻190/分鐘。在最後的一公里衝刺階段,他的步幅不變,步頻提高到驚人的216/分鐘,一舉摘金。Mathathi身高1.7米,步頻接近200/分鐘,在最後衝刺階段,加大了步幅,步頻反而下降,維持速度不變(後來他表示最後沒有提速,是疲勞所致)。




        而女子萬米記錄保持者王軍霞,則是典型的全程高頻率跑法,她的平均步頻達到209/分鐘。在衝刺階段,她一般採用加大步幅,步頻不變的方式。



        上述例子說明,首先,

專業運動員的步頻都很高。而且,他們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步頻/步幅的節奏。




     

  那麼,業餘跑者,應該怎麼跑呢?


        運動生化檢測表明,長跑運動員在同一速度下用不同的步頻步幅跑步時,攝氧水平呈現U型,既過高和過低的步頻都會增加攝氧水平。




也就是說,對某個運動員,確實存在著最經濟的步頻。歐美的跑風盛行,跑步教材多如牛毛,他們經常提到一個「標準步頻」:180/分鐘。他們宣稱,達到或接近這個步頻,是每一個長跑者應該改進的技術。據我自己觀察,大部分業餘跑者的步頻達不到這個數字,包括一些全馬進了二級的快馬。



業餘跑者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過大的步幅,把步頻限制在不經濟的低水平,同時也帶來傷痛增加等其他負面作用。




【步幅過大】


        我們需要先對「步幅過大」進行定義。所謂步幅過大,就是如圖這樣右側的跑法:過度前伸的小腿,打直的膝蓋,腳跟的重落地。


        合適的步幅,應該是圖左側的跑法:中前掌落地,落地點靠近重心,主動下壓、扒地。




   




     

  實際上業餘跑者相對專業高手主要問題還是步幅不夠大。


        就拿lz自己舉的例子來看,貝克勒萬米前9k步頻是190/分,但是他的步幅是1.95m, 所以他每圈可以跑65秒以內。而初級跑手步頻是160/分的話,步幅只有1.2m, 結果一圈要跑2分5秒。比較起來,初級跑手相對專業跑手,步幅差63%, 而步頻只差19%, 所以主要差距還是步幅。




        中高級的業餘跑手,步頻已接近180, 但是步幅仍然比專業高手差30-50%, 所以速度也差30-50%.




        當然lz說的落地角度也是一個問題,但這個恐怕主要是增加傷痛,對速度的影響是小的,因為如果沒有鎖死膝蓋的話,腳跟著地後還沒有落實,膝蓋就已經彎曲過去了。




【提高步頻】


        避免了步幅過大,就開始著手解決如何把步頻提高170-180,或曰適合自己的經濟步頻。



        步頻與力量、神經類型相關。跑步的時候,對抗肌收縮與舒張快速交替運動,這就要求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迅速轉換。據觀察,

一個短跑選手,他的固有步頻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

,要改起來,還真不是很容易。




我以前曾和體育教練前往中學選材,教練並不看百米成績,要求進行

原地高抬腿頻率測試

,對頻率高的再進行重點關注和其他測試。這就是神經類型是短跑天賦的最大因素的道理,放到中長跑,這個素質仍然是至關重要的。







        業餘跑者,大多是半路出家,未受過跑步訓練。要提高步頻,途徑之一是逐漸習慣這種快速轉換,比如經常進行一些200米之類的反覆衝刺跑,體會跑步的協調發力。專業馬拉松運動員,一般很少進行這麼短距離的練習,而跑吧佟強的計劃就有此類練習,正是這個道理。



        至於力量,跑步要求的不是那種深蹲之類的絕對靜力量,而是運動中的協調用力。形象地說,就是要鹿的力量,不要牛的力量。要練習的途徑包括高抬腿跑,後踢腿跑,不屈膝小跳上樓梯,沙地跑等等。




        業餘跑者的觸地時間較長,下肢結構缺乏彈性,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你的下肢是一塊海綿,吸收了落地的大部分震動,卻沒有提供力量回饋,就如跑沙地一樣,當然跑不快!想跑得快,你就要提高結構的剛性,把你的下肢結構變為一個彈力球。




措施包括:不要穿太軟的跑鞋

(保護是否足夠的問題,暫不探討),增強下肢小肌群,保持足弓的彈性等等。自由泳教練,最頭痛的就是學員的腳打不直,稱之為跑步腳(如圖),但是這個「跑步腳」卻是天然的跑步彈力裝置,一觸即走,絕不拖泥帶水。

要提高足部結構的剛性,推薦進行越野跑,

你不得不隨時調整步頻步幅,左衝右突凌波微步,練習效果十分明顯。



        提高頻率的時候還要注意,我們要的是放鬆、協調的高頻,不是生硬、刻意的高頻。正如最高效率的前進方式是滾動,你的雙腿應該是「主動下壓落地---扒地---後蹬---放鬆後揚---屈膝送髖」這樣的過程,想像你穿上鎖鞋騎自行車,雙腿不是下壓上提,而是隨時進行圓周運動,沿切線方向發力。什麼時候你跑步跑出了這種滾動的感覺,那肯定比別人要輕鬆!



        就我自己而言,170-180的步頻是很自然的狀態,如果是短距離比賽,就會更高一些。所有跑友都應該測量一下自己的步頻,明顯低於170-180的,不妨先從提高步頻做起,稍微習慣一下,你就會發現跑得更省力了。




        當然,步頻的提高是有限度的,限度則取決於你的神經協調性、身體結構和力量。理論上,人的肌肉1/3的最大收縮速度下運動最為高效,這相當於每分鐘180-200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