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哈佛中國史之秦與漢,看看漢朝是怎麼總結秦的教訓,作出改變的

讀哈佛中國史之秦與漢,看看漢朝是怎麼總結秦的教訓,作出改變的

原標題:讀哈佛中國史之秦與漢,看看漢朝是怎麼總結秦的教訓,作出改變的


繼續讀哈佛中國史之秦與漢,這次來看看漢朝是怎麼總結秦朝的教訓,並作出改變的。


漢朝作為推翻秦朝又繼承秦朝的這麼一個後來者,它也必須要總結秦朝的教訓,做一些調整來避免重蹈覆轍,最主要的就是這兩方面:一文一武。我們先說文的,就是作者總結的第三點: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礎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國家操控的、鞏固帝國存在的文學經典。


說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可能讓你大跌眼鏡的冷知識。我們都聽過一個笑話,說有個白字先生,把《水滸傳》念成《水滸傳chuán》,貽笑大方。但其實,人家沒念錯,我們今天說傳記,這個傳字本來的讀音就應該是 chuán,zhuàn才是錯的,只不過現在約定俗成,也就將錯就錯了。



要說什麼是傳,得先說什麼是經。這個經字,就是指某一個領域的一種規範化的原則,而傳呢,是用來解釋經的,傳的意思就是傳示後人,是流傳、傳承的意思,把古人的思想傳遞給今人,所以說應該念 chuán。這裡多說一句,關於經和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傳說《春秋》是孔子寫的,但寫得非常簡略,跟密碼差不多,後人不明白,所以就有研究者給《春秋》作「傳」,包括《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幾本書就是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他們三位各自對《春秋》的傳播和解讀,尤其是公羊和穀梁,都試圖把《春秋》解釋成符合他們理解的具體的準則條文。


說清楚了經和傳,我們就明白這個東西為什麼重要了。因為這些東西不但是學術著作,還是國家具體的指導思想,所以,政府一直試圖壟斷對經的解釋權。秦朝時,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議,打壓民間的學術研究,把政府變成教育或者說真理的唯一來源。秦朝統一文字度量衡,也是想通過這種文化層面的統一,開創一種統一的傳統,取代之前千百年的封建傳統,而這種做法發展到極致,就是焚書坑儒,杜絕一切不受政府控制的學術行為。不過以當時的技術條件,這個不可能搞得太徹底,所以還是有很多先秦時期的書流傳下來。



在漢朝,官方確立了儒家學說的官方地位,因為儒家的一些特點,比如保守、崇尚古代、強調等級這些,對政權穩固比較有好處。在這個背景下,除了這些政治、哲學層面的書,文學、歷史,也都逐漸被納入到官方主導的體系里,比如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就把《詩經》解釋成是古代的聖王所做,從道德教化的角度,而不是從文學、美學這些層面來解讀《詩經》;歷史方面,歷史著作更是被嚴格控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司馬遷,他的遭遇我們都了解。


根據儒家的制度設置,皇帝應該是一個國家裡的道德典範,漢朝的皇帝也都愛標榜道德,特別是對儒家道德規範里最重視的孝,漢朝皇帝的謚號,基本都叫孝什麼什麼帝。你看《三國演義》,劉備一自報家門,就說「孝景帝玄孫……」別看漢朝皇帝標榜孝,事實上孝對他們的約束力很小,作者評價說,「當漢朝的皇帝想改變某項他們祖先的傳統時,他們總是能做到」。這說明當時儒家或者說保守思想的影響力還不是特彆強,這跟我們以後要講到的明朝的情況大不相同。



同樣,儒家的這套道德規範,在漢朝整個社會的範圍內,也沒形成完全的統治地位。在這個問題上,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我們之前沒太注意到的研究視角,那就是女性地位問題。儒家的這套道德,是建立在宗族觀念上的,大的宗族利益,優先於小的家庭利益,這就導致了女性在中國古代家庭里,始終處於外來者地位。有很多針對女性的苛刻要求,像什麼三從四德,這些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也歷來都是女權主義批判的。但作者認為,在漢代這些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執行上,這套東西對女性的約束力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比如所謂三從,要求女性夫死從子,但是在漢代,一個家庭里輩分最高的寡居的女性,其實是處在家長的地位,對子女有控制權。你看《孔雀東南飛》裡邊,焦仲卿的母親對兒子兒媳,那簡直是生殺予奪啊。或許你會說這是文學作品,那再看看真實歷史,兩漢政治上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外戚,就是后妃的娘家人,他們在帝國政治圈的分量相當重,而他們的權力,就是來自女性在內廷的權威。作者評價這個現象說,「中國人的世界存在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平衡」。



這也說明,在漢朝,國家主導的文化道德層面的規範準則,雖然建立起來了,但它還沒有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這就是秦漢兩代在文化方面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影響,就是學術從屬於政治,被國家控制,為鞏固帝國而存在。除了文治,在武的一面,漢朝的一些做法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最主要的就是,廢除了戰國和秦朝那種面向所有農民的普遍兵役制。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漢朝是從秦末的戰亂里打出來的,親眼看見過農民起義的威力,在冷兵器時代的技術條件下,官軍對農民軍的戰鬥力優勢並不太大,所以要是讓農民服普遍兵役,就得訓練他們,這就等於在國家內部自己培養一支潛在的造反力量啊,萬一哪天不爽了又起來造反怎麼辦?再說農民都去打仗了,土地拋荒了,糧食哪來稅哪來?所以漢朝想出的辦法就是,農民不用服普遍兵役了,種地納稅就好,打仗的事,以後發展職業軍人來干。



西漢前期,平定了諸侯王造反的七國之亂之後,國內出現大戰亂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了,普遍兵役制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了。到了西漢末年,王莽推翻漢朝,很快全國又爆發反對王莽的起義,這個過程中,後來的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再一次親眼見識了農民起義的可怕,所以後來的東漢就把西漢這種用職業軍人和僱傭軍取代普遍兵役制的做法變成制度化了,並且直到清朝滅亡、中國的帝制終結,再也沒有出現過普遍兵役制,這可以說是漢朝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政策。


那漢朝的軍隊從哪來呢?首先是選拔職業軍人,然後是邊境地區引入少數民族,特別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長騎射的僱傭軍,此外還有犯人亡命徒,這就是漢朝軍隊的主要構成。但這些人的戰績還是相當拿得出的,比如在北方,漢朝最終戰勝了曾經強大不可一世的匈奴,在西邊,控制了西域,還開闢了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當然當時中國和歐洲對彼此的情況基本不了解,也沒有直接貿易往來),漢朝這些軍事成就,都說明這個制度是成功的。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對後世有何影響?《劍橋中國史》如是說
秦始皇發明了「皇帝」崗位,劉邦上崗覺得不錯,於是兩千年都在用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