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購買時在後台留言"tokyo star",即可獲贈禮物一份。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授予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

本庶佑(Honjo Tasuku),日本醫生、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客座教授。 本庶佑於1992年發現T細胞抑制受體PD-1,2013年依此開創了癌症免疫療法,功績名列《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德國醫學最高獎羅伯·柯霍獎的「科霍獎」得主。因PD-1、活化誘導胞苷脫氨酶的有關研究舉世聞名,曾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京都獎以及華倫·阿波特獎等重要榮譽。

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經常去日本旅遊的朋友們,你們注意過日本紙幣上的那些人物嗎?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一萬日元中的福澤諭吉

將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個國民、每天都在數次進行的日常活動里,意味著最隆重的懷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

2016年10月3日,諾貝爾委員會將醫學獎殊榮授予僅僅一人——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的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自此,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諾貝爾醫學獎大隅良典

1)17年17人算不算多?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驚人的紀錄?

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6年本屆諾貝爾獎,美國人獲得了354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里,移民佔據了半壁江山,比如今年,美國六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移民

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才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3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7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

2)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還做了什麼?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

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3) 日本的國民教育對產生諾獎有什麼影響?

大隅良典總結自己的探索經歷,有一段話充滿了畫面感——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實很簡單:

4)日本「全民讀書」風氣,讓諾獎獲得者受益終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稱,上小學時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給他看各種物理書籍,使他對物理產生極大興趣,並最終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5) 獨特的民族性格: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這個獎項,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里,他經歷了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轉專業、獨自縮在小實驗室長達九年無人問津的學術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堅持。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

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十件事讓你知道日本憑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

進入21世紀,日本科學家獲獎人數快速增長。本世紀以來的獲獎者包括物理獎8位、化學獎6位、生理學或醫學獎4位,共計18位,平均下來差不多一年一位。從1949年湯川秀樹成為首位日本獲獎者以來,則共計有26位日本科學家獲獎(含兩位美籍日裔科學家)。可見,日本人在諾貝爾獎的發力集中在本世紀,集中在物理和化學獎項。

日本人對諾貝爾獎的執念一直很深。2001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第二個「科技基本計劃」,諾貝爾獎也被納入其中。具體目標是在50年內爭取30人獲得諾獎。現在差不多1/4的時間過去了,目標的近1/3已經完成。

日本儼然已經成為亞洲隊爭奪諾獎的唯一主力選手。為什麼日本能拿那麼多諾貝爾獎?原因很複雜,不是一兩百句話說得清的。

不過,從一些很小的細節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諾貝爾獎上成績還不錯的一部分原因。應該說,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確實有值得借鑒之處。

1、日元上的頭像里,萬元鈔票是福澤渝吉,思想家;五千元鈔票是樋口一葉,作家;千元鈔票是野口英世,生物學家。還有1984版和1993版的千元鈔票,頭像是夏目漱石,作家。

1000日元的鈔票,大概能買一盒普通點心,或者一盒便當

2、日本一直是重視教育的國家。在幕府末期,日本識字率已經達到男子45%,女子15%,跟當時的西方先進國家處於同一水平,遠超中國。

日本識阿字率在鴉片戰爭之前就遠超中國,這一點很多人想不到

3、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立國」,力爭將引進技術為主的「收割型」戰略,轉變為充實基礎科學技術研究為主的「播種型」戰略,到21世紀初年,日本開始高頻率地收穫諾貝爾獎。而科學界有觀點認為,一個諾獎級成果,需要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有20年以上的充分發展。

好像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4、每萬名勞動力擁有研發人員的數量,日本133人,我國38人。據2010年的統計,科研投入佔GDP比例國家中,日本的數據是3.4%,世界第一。

後面的題已經一道都不會了

5、有87%的日本人喜歡漫畫、84%的人擁有與漫畫人物形象相關的物品。日本ACG文化中的科學幻想因素十分發達,對提高青年人的科學興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下面這款科學風格的遊戲名作《命運石之門》。

6、日本是當代發明王國,為了滿足好奇心帶來的偏執症,奇葩的發明層出不窮,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力求完美。比如下面這款一邊如廁還能一邊分析尿樣檢查身體的廁所。

相比這個發明,壹讀君更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放兩卷衛生紙

7、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和競爭機制在日本高校不受歡迎。1919年以來,佔了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一半名額的京都大學,校長一直由本校教師投票選舉產生。非教師類的普通員工也擁有投票資格。

京都大學門口,學生不滿學校政策,要求打倒松本校長的標語

8、日本的學者和科學家申報課題是註冊制,報文部省(教育部)時,只需要在申請書上寫入研究項目和內容,不必層層審批,一定份額的經費就很快撥下來。他們認為教學科研行政人員層層審批才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

又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9、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田中耕一,不是教授,甚至沒有碩士學位,也幾乎沒有發表過論文。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

田中耕一和夫人合影。田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專利,在供職的公司一開始只得到了11000日元的獎金

10、在近日的小保方晴子學術醜聞中,小保方晴子的導師常田聡教授停職一個月,其他學位審查委員會成員被訓戒。校長鎌田薫博士5個月的工資削減20%,研究科長3個月份的工資削減20%。

小保方晴子的學術醜聞受到舉國聲討,學術造假代價巨大。

不過,日裔諾獎得主也吐槽了一下日本研發環境。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日裔美籍科學家中村修二公開獲獎秘訣,就是「一肚子氣」。

中村7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召開的記者會上回顧他在老東家日亞化學工業公司的不快就職經歷。中村1979年入職,當時被派去製造紅色發光二極體(LED)。但是這種技術已經面世多年,所以日亞的產品銷路差,中村在公司里日子不好過,被批為「白吃飯的」。「上級每次見到我都會說:『你怎麼還沒有辭職?』把我氣得發抖,」中村說。

1988年,中村實在受不了,跑去找時任老闆小川信雄,要求開發藍色LED並前往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留學一年。小川同意了他的要求,還批給他500萬美元研究經費。1993年,中村開發出了大量生產氮化鎵結晶的技術,製作出了明亮的藍色LED,從而實現了產品化。「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著一肚子氣,就不會成功。」

日亞化學為這項技術申請專利。不過,這一重大成就帶給中村的僅僅是公司發放的2萬日元(約合185美元)獎金。甚至在離開日亞後,他還遭懷疑泄漏企業秘密,被老東家告上法庭。「這讓我氣上加氣,」中村說,「如果沒有怒氣,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中村1999年離職,次年前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任教。2001年,中村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日亞就藍色LED技術支付200億日元(1.9億美元)補償金。中村勝訴,日亞化學上訴,東京高等法院勸說雙方和解,把補償金降為大約6億日元(550萬美元)。最終,雙方達成8.4億日元和解協議(780萬美元)。

在美國工作生活近15年,中村說,兩國在科研方面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的研究環境更加自由,「只要努力干,所有人都有機會」,而日本不是這樣。

另外,「日本雖然發明眾多,但是企業在全球化方面做得差。比如,我們在手機等產品上最初做得很好,但是現在輸了」。他呼籲日本政府為創業者創造更好的環境。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的論文數據顯示,在日本排在最優秀大學之後的第二梯隊大學的數量非常有限,兩極分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而在強於基礎研究的歐美各國,這一水平的大學則異常活躍,總體來說,競爭環境非常激烈。

「一般來說,科學技術要轉變為生產力必須經過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開發研究的漫長過程,像美國、前蘇聯和歐洲的發達國家,都是從這種模式走向科技強國的。」有關專家表示,「但是,日本曾是相對科技後發國家,為了儘快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採取了從開發研究著手,再嚮應用研究溯源,最後再深入到基礎研究層面的策略,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國模式,重視科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曾向媒體介紹,日本政府和企業非常重視對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其科研經費佔GDP的比例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學的研究經費雖然在整個科研經費中只佔18.3%(2006年),但是,大學的研究經費的結構與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完全相反,基礎研究經費佔主要部分(約佔55%),而基礎研究正是無限接近諾貝爾獎的溫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okyostar 的精彩文章:

北海道地震死亡人數最終達到40人
日本公司設計「有身世的動物抱枕」,每隻萌物都有自己的傷心事!

TAG:tokyost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