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奇葩婚俗故事:王昭君嫁父子兩代單于,孝庄下嫁小叔子多爾袞
中國古代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顧名思義,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就要迎娶自己的庶母。比如,四大美人中的王昭君就先後嫁了父子兩代匈奴單于,還分別生了孩子,而另一位真正的大漢公主劉細君更是連續嫁了爺孫兩代烏孫王。
時代越久遠,倫理規範越與當下不同,到了明清時期,「子娶庶母」的現象已經很少了,但「叔娶長嫂」的風俗依然盛行。
比如,「太后下嫁」就是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清宮疑案之一。孝庄太后真的改嫁給小叔子多爾袞了嗎?種種跡象表明,這件事很可能是真實發生過的,畢竟連順治帝治罪多爾袞的時候都說:「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不難看出,孝庄與多爾袞的關係確實不一般,否則他也不會心甘情願扶持6歲的順治小皇帝。
其實,正如「兒娶庶母」是匈奴和烏孫的習俗,「叔娶長嫂」也曾是滿族的習俗,縱然是孝庄太后在皇太極死後真的改嫁過多爾袞,這在古代也並非是有悖倫理的醜事。
在筆者的家鄉,現在仍有這種滿族風俗的遺留,我身邊就有一戶人家,哥哥早亡,留下年輕的嫂子和一雙年幼的兒女,後來就是由未婚的弟弟娶了嫂子,承擔起孤兒寡母的生活。現在,這對夫妻已經年近六十,生活得很幸福。
這些真實的歷史故事可能會跌破當代人的眼鏡,但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民族,確實會有不同的風俗,存在即合理,完全不必太驚訝。
我們當代人肯定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畸戀的,但古代少數民族之所以有這種另類風俗,是有著其內在原因的,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資源的匱乏,以及責任的承擔。
古代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草原上,打獵為生,四處漂泊,意外死亡率很高,男性人均壽命遠低於女性。當父親或兄長死去,他的妻妾和兒女就徹底失去生活來源,所以需要由兒子或弟弟接過這個擔子,承擔起供養責任。換個角度看,當時娶妻不易,每個男人又都有繁衍後代的慾望和義務,所以他們必須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使家族血脈延續下去。
如果死去的是帝王,那麼他的后妃也將成為他遺產的一部分,由繼任者一併繼承。在當時的那些少數民族看來,這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有某些美德的成分。當然,兒子娶的只有庶母,親生母親並不會在其列。
唯一比較尷尬的是,如果一個女人與父子兩代甚至是爺孫三代都育有子女,那麼這些孩子的輩分就會比較亂。王昭君其實就經歷了這種情況,她與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後來又與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單于的兒子)生了兩個女兒,這樣一來,王昭君的兒子既是她2個女兒的親叔叔,又是她2個女兒的親哥哥,確實比較奇葩,但是在弱肉強食的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務,這些倫理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要包容,要理性,要客觀,不應用現代標準去評價古人褒貶,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是要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解讀的,否則,一切將變得那樣不可思議。
※張學良自述:殺楊宇霆前我不迷信,殺楊宇霆後不得不信
※1300年來日本年號均出自中國古籍,明年新年號試圖擺脫漢文化影響
TAG:小白兔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