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竊取研究成果,她錯失諾貝爾獎
原標題:被竊取研究成果,她錯失諾貝爾獎
【留美學子】 第1286期
2018美法加三位科學家,同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傑拉德·莫柔(Gérard Mourou)
唐納·史翠克蘭(Donna Strickland)。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激光物理研究領域的革命性發明。激光物理通過新的裝置可對非常小的物體進行實驗,並實現難以置信的快速進程,先進的精密儀器正在開闢未知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
圖為諾貝爾獲獎者,加拿大女科學家史翠克蘭。
莫柔和史翠克蘭為人類創建迄今最短、最強激光脈衝奠定了基礎。他們的革命性文章發表於1985年,並且構成了史翠克蘭博士論文的基礎。利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兩人在無須摧毀放大材料的前提下成功創建了超短高強度激光脈衝。
這種技術很快成為隨後高強度激光器的標準。它的用途包括每年用最鋒利的激光束進行數以百萬計的矯正眼睛手術。無數的應用領域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但即使是現在,這些著名的發明也讓人們能夠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最佳精神在微觀世界中上下求索——為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祝賀獲獎人成就的同時,讓我們也謹此回顧一下,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科學家們。
此文重點介紹一位對科學做出巨大貢獻,卻被遺忘了近半個世紀、出身猶太富裕家庭,放棄安逸的生活,刻苦讀書,劍橋畢業、研究路上一路艱難行進的英國女科學家。
她是誰? 她就是DNA雙螺旋結構的最初發現者:Roasalind Franklin 羅莎琳·富蘭克林。
因為女性的地位,無論博士學位攻讀期間,還是未來的研究路上,她被合作隊友們視為另類,被孤立、被歧視。更不可思議的是,因為她的勤奮和研究非凡的成果,不得不令人妒忌,然後她為別人獲得諾貝爾獎做了嫁衣。
1953年4月,劍橋大學克里克和沃森一篇《脫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的文章,在《Nature自然》雜誌上發表。
同期發表的文章里,一共三篇,另外兩篇也是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研究。第二篇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第三篇是他的同事,羅莎琳。當時人們認為,第一篇最具影響力,第二篇頗有建樹,而第三篇出自羅莎琳的論文,只是一個「不錯的補充」。其實真正為這三人研究工作鋪墊的是羅莎琳的貢獻。
羅莎琳到底做了什麼?
正式在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工作前,羅莎琳一直在巴黎研究X光技術,而從事X光研究的因素,而也因為X光的影響,為她後來身患癌症,埋下隱患。 當時作為頗有名氣的晶體學家,她已經發表了許多煤炭研究方面的論文。
1951年,她被著名物理學家約翰·蘭道爾召入旗下,開始關於DNA化學結構的獨立實驗。當時實驗室里還有一位研究者,他的名字叫威爾金斯,這人成為她的研究「死敵」。
度假回來的威爾金斯,突然看到實驗室出現一位女同事,心裡彆扭,而且有些瞧不起。而這兩位研究者,從一開始,他們彼此就不「來電」,關係水火不容。
羅莎琳的科研實力太硬,不僅觀察到了DNA的兩個不同結構,還親自為兩個結構取名A和B。看出問題的蘭道爾教授不得不將實驗分成了兩個部分,羅莎琳挑了更難研究的A,威爾金斯選了一直在研究的B。期間,羅莎琳跑到劍橋做了學術報告,引起了雙人組合沃森和克里克的注意。他們聽了羅莎琳的報告後受到啟發,開始建造DNA模型,並邀請她觀摩。
結果,智慧非凡的羅莎琳,即可就說出了雙人組模型的破綻,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然而,她卻得罪了許多人。
1952年,羅莎琳帶著助手一路過關斬將,醉心於實驗中,無視周邊人對她的性別歧視,並拍攝到了著名的B型DNA結構照片Photo 51。她離最終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只有咫尺之遙。
可這個發現,被實驗室的威爾金斯知道了。1953年1月,威爾金斯約上了雙人組,將照片悄悄帶出實驗室,拿給他們過目。而羅莎琳完全都蒙在鼓裡。她不知道,自己付出巨大心力的實驗,竟然已經被同事泄密。她仍然醉心於自己的研究,3月時寫了文章。但因為謹慎,羅莎琳一直在修補論文,沒有急著發表。
劍橋雙人組不但利用了她的成果,還提前宣布發現了雙螺旋結構的模型。
4月25日,劍橋雙人組、威爾金斯、羅莎琳同時發表了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文章,原本應該被嘉獎的羅莎琳,最終落到了第三的位置。
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爾金斯拿到了諾貝爾獎,而因長期從事X射線研究,年僅37歲的羅莎琳罹患卵巢癌,已因病去世四年之久。
儘管諾貝爾獎不向已故的科學家頒發獎項,但羅莎琳生前所作出的所有貢獻,所有應得的榮譽和果實,都被人竊取,在很長的時間裡,甚至連基本的致謝都不曾聽過。
直到40年後,得到諾獎的其中兩位科學家,才終於向世人說明羅莎琳的貢獻,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與羅莎琳的引領息息相關。
英國皇家學會最後也終於正式肯定了她的貢獻,並設立了羅莎琳·富蘭克林獎。
羅莎琳離世已經60多年,在一個男權佔上風、對她充滿嫉恨和敵意的科學領域裡,她繼續放棄著原本富家女可以渡過的安逸生活,仰望星空的沉浸在科學世界,以自己的犧牲,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發現。 遺憾的是,在她有生之年,她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更沒有聽到被致謝的聲音。
其實,羅莎琳並非唯一不被公正評價的女科學家, 這樣的故事有許多,這裡再提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科學家。
吳健雄教授
眾所周知,吳健雄教授是歷史上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華裔女科學家 。
吳健雄為世界現代物理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博士在讀期間就參加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解決了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被人們稱為「原子彈之母」。
她還驗證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並先後獲得了各國政府及世界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學位和獎勵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物理女王」。
1956年之前,吳健雄已因在β衰變方面所作過的細緻精密又多種多樣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同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小組進行了一個實驗,在極低溫條件下用強磁場把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極化,而觀察鈷-60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他們發現絕大多數電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鈷-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
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對稱不守恆,在整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957年1月15日,吳健雄的實驗多次證實了楊振寧、李政道的設想,她將實驗報告整理成論文,寄到了《物理評論》。同日,哥倫比亞大學為這項新的發現史無前例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第二天,《紐約時報》以頭版報道了吳健雄實驗的結果。
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奔往吳健雄所在的實驗室。吳健雄也接到無數大學和實驗機構的邀請,要她去講述她的實驗結果。
遺憾的是,吳健雄未能與楊李二人共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或者可以說,沒有吳健雄當時的研究,也許就沒有楊李的最終諾貝爾獎。
多少年來,人們無不為她的貢獻沒有得到肯定,而鳴不平。 而她本人並沒有就此做過回應, 直到1988年,她給諾貝爾獎得主史坦伯格的祝賀信上寫道:「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給了來自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來自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兩人因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榮獲該獎。
在恭賀諾貝爾獲獎人的同時,請大家也不要忘記在此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耶魯大學腫瘤免疫中心的華人科學家陳列平教授。當然,對於陳列平教授來說,以他的研究治病救人,遠比諾獎更加重要。
結語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
個人探索精神、
好奇心、
社會責任感。
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
也是科學家在工作中
獲得成就感的最終緣由。
發自心底
尊重學者
尊重知識
是比獲得諾貝爾獎
更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為何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漏掉陳列平教授是遺憾
............ 【留美學子】的 讀者文摘 第1286期 原創精選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江河知道:我是你痛苦的希望
※錯過祖國騰飛的歲月,留美旅居的得與失
TAG:留美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