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條運河二名勝,一片姑蘇一片聲

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條運河二名勝,一片姑蘇一片聲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無不透露著江南的美。天堂蘇州便是最美的江南城市了。接著上回我們說到的蘇州古塔背後的故事,我們今天來聊聊蘇州的古橋。

馬致遠再天凈沙秋思之中的提到「小橋流水人家」這話真是對極了。姑蘇城最以園林為稱。而在這裡,任何一座橋也都是文化的載體和積澱。他們不僅是工匠的心血,還是蘇州發展的見證者。故每一座橋都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美麗的故事。

「迎君暫來姑蘇城,遊園相從殘樓門。醉了山水再醉人,陪君驚夢到三更。」

遠眺總不如親臨。走過那座橋,便是走進這天堂了。在吳門橋上,曾經印下過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的足跡。我願陪君一領這姑蘇城裡的「吳門橋之夢」。

吳門橋高大壯偉,雄踞蘇州橋樑之最高,南北兩坡各鋪設條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縴夫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與鄰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陸盤門渾然一體,護城河滔滔東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絕。

據《吳縣誌》有關記載,吳門橋始建於宋。北宋為結束盤門擺渡的歷史,出資興建,當時是三孔石橋,始名新橋或三橋,使用材質正是盛於兩宋的武康石,可惜多次被毀於戰火,直到清朝雍正時期年用金山石重修為單孔石橋。 我們今天看到的吳門橋便是由這雙石搭建而成。

宋《平江圖》所載為三橋相接,下設三洞,印證了「三橋」的說法。清乾隆時期徐揚《盛世滋生圖》所載為三孔石拱橋。

「吳門橋外盪輕艫,流管清絲泛玉鳧。」

或許外城人對它不熟悉,認為它其貌不揚,但本地人都是認識它的。吳門橋橫跨護城河,是目前為蘇州留存的最高的單孔石拱古橋,它在中國橋樑史上亦可與大名鼎鼎的趙州橋相提並論。它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從名字上就可看出來。有人稱之為吳中第一橋,因為它是當時出入盤門的主要通道。只是今日其交通價值已經下降,逐漸成為單一的名勝風景,圈入盤門景區,與盤門、瑞光塔合稱為「盤門三景」,且沒有劃入園林規劃之中,所以你若要親臨吳門橋的話,想體驗一下碧野先生描寫的那種感覺,必須另闢蹊徑。要不然,就像我一般站在盤門古城牆上遠眺,也可一睹芳顏。

站在盤門城牆上向東北遠望,吳門橋沉靜穩重,卻別樣的風姿綽約。若是在陽光明媚的清晨,或是細雨飛絲的黃昏,有白衣勝雪的女子如丁香在橋上走過,你是不是覺得吳門橋有如彩虹直通天堂?

除了吳門橋,蘇州城內還有一座橋--寶帶橋,有"蘇州第一橋"之美稱。與吳門橋不同的是,這座橋的名字幾乎每個蘇州人都聽過,卻鮮少有人見過真容。這座橋的建設與中國歷史上的漕運關係密切相關。位於大運河與玳玳河之間,這地形是運糧的必經之地。唐朝元和年間,蘇州刺史王仲舒變賣束身寶帶,籌建此橋。極大地便捷了當地的百姓與商販。當地紳士為了紀念他,便命名為寶帶橋。 「借得它山石,還摒石作梁。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併入榜歌長。」這是元代僧人善住對它的描繪。從中可以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已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肩負著繁忙的運輸任務。

古運河的水流過千年,而吳門橋與寶帶橋也已靜立近千年。風景如詩如畫,相得益彰。不知道是吳韻文化造就了橋,還是橋造就了吳韻文化。

文|皓軒(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之子:瘋狂至極的曠世奇才
吃貨蘇東坡:竹鼠這麼可愛,我不忍心吃它!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