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用濾鏡和美圖應用,我遇見了多少「真實」?

不用濾鏡和美圖應用,我遇見了多少「真實」?

假期愉快!從今天開始,好奇心實驗室會在假期陸續推出 5 個主題為「戒斷」的生活實驗,我們想探討的是,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服務和技術之中,哪些最終留在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它們的存在是讓生活質量提升,還是助長了懶惰和依賴?

今天我們試了試戒斷濾鏡和修圖。

2007 年前後,我擁有了第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機和一台卡片相機。哪怕那時的分享主要靠彩信同步到社交網站,手機都以分享的便捷與低像素帶來的良好自我感覺成為了我最常用的拍照工具。

四年前我開始做科技記者,每天的工作之一是尋找、試用各種新鮮好玩的應用,推薦給讀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攝影、修圖相關,為了讓拍照這件事更好看、更好玩、更特別,你很難想像到底有多少應用開發者對此持續不斷的投入精力與創意。

我的手機里現在有 22 個攝影/修圖應用,佔全部應用的十分之一,除了日常使用的 iPhone 8 Plus 之外,我的備用手機是美圖 T9,在美顏攝影方面也相當強大。

修圖應用顯然變成了生活必須,起碼對我來說,它的重要作用和打車吃飯地圖這樣的工具箱差不多。拍自己、拍別人、拍風景,很難想像不修圖直接發到朋友圈會多麼讓人不安。

我決定用一周時間嘗試另一種拍照哲學——完全不用修圖應用。我會瘋掉嗎?

在新一代 iPhone 發布之前的一周里,我嘗試了只靠蘋果手機默認攝像頭拍攝過了一周。所有的濾鏡應用和美圖手機都被暫時禁用。在 9 月 10 日-16 日那一周里,我暫別了心愛的 Foodie、Snapseed、美圖秀秀、黃油相機和美圖手機,連需要給圖片加文字、塗鴉說明的時候,也只能使用微信自帶的圖片編輯功能。

以下是我的實驗報告。


實驗開始前準備地妥妥噹噹,最後幾乎都沒有用上

在實驗之前,我做了一些準備,比如,把手機桌面首屏的幾個常用攝影應用都挪進一個文件夾,給文件夾命名叫「一周別打開」。

為了防止自己意志力不強,或是完全出於肌肉記憶,毫無意識地解鎖、自拍,我把美圖手機借給了 Android 開發工程師做測試機。

有朋友推薦了可以夾在手機上的廣角鏡頭和補光燈,但是因為沒有改善 iPhone 前置攝影頭的畫質,從閑魚花 50 塊買來的裝備只用過一次就被我掛回了閑魚。

實驗從周一正式開始,在之前的那個周末,我約見了好幾撥人,畢竟,萬一見面拍了照想發個朋友圈,照片得能見人不是。

周日晚上,一位攝影師朋友為我演示如何利用 iPhone 自帶的照片編輯器,調出各種濾鏡的效果。事實證明,被濾鏡應用慣壞了的我並沒有這種自理能力,我可以在幾十種濾鏡里來回倒騰,觀察細微的差別,卻完全沒有耐心從頭開始調每張照片的對比度(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能成為攝影師,而我至今只是一個野生自拍博主)。

最後,我找出了很久沒帶出門過的索尼微單相機,充上電、插上卡,備用。

實驗第一天是個好天氣

這句話看起來就像流水賬,但一周下來我最大的發現就是一條常識:光很重要。

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手機的後置攝像頭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的記錄需求,打開構圖網格線,端平手機,適當調整曝光,這張照片基本上就是可以用的。

這是和同事去天津出差返程的路上拍下的,天氣好、夕陽很美,我把這張照片直接傳上了 Instagram。但是如果放在平時,隨手拍下的照片,換幾個應用修一修多少都有得救,這種好天氣帶來的驚喜感,似乎也不那麼強烈。

當然,在一周後回歸濾鏡應用時,我覺得缺失這種驚喜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如果什麼美顏應用都不用,額外的補充需要挺多的

第二天,有一個需要稍微化點妝以示尊重的場合。出門之前,我習慣性打開攝像頭自拍了一張。對美的基本追求讓我刪除了它。

黑眼圈、雀斑、不對稱下頜骨、沒有及時修的雜眉、皮膚乾燥導致的卡粉……這些都在前置攝像頭裡無處遁形。

在幾乎每個廠商都把美顏當成主打功能的今天,蘋果的前置攝像頭是一個特殊存在。無論是售價在一千出頭的三星 C9 Pro 還是兩三千元的 OPPO、vivo 都鋪了大量廣告來宣傳自拍功能。打開電視或是視頻應用,你根本逃不開這些品牌宣傳自拍手機的廣告。

但是只要你打開 iPhone 的前置攝像頭,它都在教你重新認識自己——承認吧,普通人。

於是我發現自己需要遮瑕筆、修容膏、高光以及更多的時間,才能帶來外表上較好的自我認知。

左邊這張圖是我折騰了半小時化妝,加上 LED 化妝鏡補光、拍了不下三十張找角度的結果,最後還用蘋果自帶的編輯器調整了顏色。右邊這張圖是我的裝備:補光鏡。

左圖也是在那一周里我在朋友圈發出的僅有兩張自拍之一,這樣的折騰我沒有勇氣再來一遍,想想實驗只有一周,忍忍也就過去了。但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呢?習慣了面對美顏過的自己,要如何自處?這麼多年來,我被日益進步的美顏技術綁架了嗎?還是說,我主動欺騙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只是因為有美顏過的照片為我「作證」?


準備好的微單,一次也沒打開過

實驗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我去杭州出差,那場淘寶主辦的展會有一個意外之喜:許多平時約了多次沒見到的朋友,在現場都或偶遇或約見到了。平時這樣的相會有個保留項目是自拍一張,發條朋友圈或是微博,由於我的自拍技能,一般這個提議都由我完成。

那幾天見了很多朋友,因為實驗的關係,除去工作需要記錄場景,我基本沒有怎麼瞎拍,更不要提自拍了。突然之間我發現,去掉拍照、交換照片、修圖這一流程,留給我們交流的時間變多了。那平時為了維持社交網路上的「良好形象」,多少有效溝通的時間被浪費了呢?

「來拍張照!」

很多時候這句話被當成社交破冰的利器,但是什麼時候它反客為主,成了社交常客的主角呢?

隨著城市中為了拍出「朋友圈 friendly」照片而設計的網紅店鋪越來越多,我和朋友們反而不太願意把聚會選在這樣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舉著手機拍照的人,拗造型很辛苦,光聊天不拍照的我們也顯得有些奇怪——還不如在家裡放肆自在的聚聚(但是下廚的成果還是要拍張好看的定妝照)。

其實即使禁用手機上的修圖應用,用微單相機也能解決一大部分的需求。但是相比起隨時拿在手上的手機,要從包里拿出相機、開機、拍照、再傳輸到手機,這個過程耗時不長,但是會耗盡拖延症患者的耐心。

出差的幾天里,我每天都背著微單走兩萬步,卻一次也沒拿出來過。

西湖被我拍得很平庸,但是和朋友在湖邊靜靜看了一會兒起伏的湖水,心情很好


實驗最後一天,我發現連蘋果都沒忍住美顏了

實驗最後一天,評測 iPhone XS Max 的同事邀請我上手,順便測評一下前置攝像頭的變化。

變化就是:這怕不是被三星附體的 iPhone 吧?

iPhone 一直以來沒有自帶美顏特效,新 iPhone 自然也沒有,但前置拍到的圖片有一種美顏過的特效。這還是和動態範圍的調整有關,整個畫面更明亮,明暗對比更溫和,也就讓人的皮膚柔和自然。雖然沒有達到磨皮瘦臉的樣子,但是也比 iPhone X 「怪物史萊克」級別的前置相機有了優化。

YouTube 上的開箱博主 Lewis Hilsenteger 認為,不管是不是美顏濾鏡,照片失真並且無法關掉該功能這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我不關心神經網路演算法有多驚人,還有智能 HDR、面部分析。新功能很棒,但請讓我有一個選項可以關掉(這些功能)。」

說實話,我不需要這個選項。或者說,我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回事。

左 iPhone 8Plus 前置攝像頭;右:美圖手機 T9 前置攝像頭,調色 / 黃油相機


自拍讓人自我感覺更好了嗎?

來自英國 Nottingham Trent 大學和印度 Thiagarajar 商學院的一項研究證實了自拍成癮的存在,並且開發了一套自拍成癮行為評估量表:

1. 自拍讓我感覺更好,更享受所處的環境。

2. 分享自拍能在我的朋友和同事中營造一種良性的競爭關係。

3. 每當發自拍時我都能在社交網路上收穫超多贊。

4. 自拍時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我身上的壓力。

5. 自拍使我感到自信。

6. 當我自拍並把它們分享到社交網路時,我覺得同齡群體會更接納我。

7. 通過發自拍我能夠更輕鬆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我。

8. 使用不同的自拍 pose 有助於提高我的社交地位。

9. 分享自拍讓我覺得自己更受歡迎。

10. 多拍自拍能讓我心情變好。

11. 當我自拍的時候我對自己的看法會更積極。

12. 發自拍讓我成為同齡群體中重要的一員。

13. 自拍會讓我對當時的場景和體驗留下更好的記憶。

14. 我經常發自拍,從而在社交網路上獲得更多的贊和評論。

15. 發自拍的時候,我會期待我的朋友們誇我。

16. 自拍能立刻調節我的情緒。

17. 我會通過多拍自拍和一個人看自己的自拍來提升自信。

18. 當我不自拍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疏離了同齡群體。

19. 我把自拍當做將來回憶時的成就獎盃。

20. 我會用修圖軟體來讓自己顯得比其他人更美。

研究者制定的自拍成癮行為量級表(Selfitis Behavior Scale,SBS)包含 20 個用於自我評估的陳述句,每題依據贊同程度不同計 1-5 分,越認同分數越高,總分 100。你可以對照它自測得分。

同時也有研究者仍然在質疑,用一個標籤去概括一整套複雜的人類行為是很不謹慎的。貼標籤的舉動可能會造成一種「心想事成」的效果,原本沒有啥問題,但最終卻被說成了問題。

攝影師阮義忠在設立「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時,在成立宗旨里寫道:「攝影的本質是發現與記錄,也就是向外觀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自從計算機及數碼相機、手機攝影普及後,攝影的技術門檻變得非常低,卻也使得人們開始不尊重對象,不珍惜快門機會與緣分。

這一周的實驗確實讓我思考了「真實」的定義。

平時,我拒絕整容,也拒絕各種醫美項目。除了窮,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無論是黑眼圈、雀斑,還是細紋、贅肉,那都是真實自己的一部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和這樣的自己和平共處。

但是在完全展現真實細節的 iPhone 前置攝像頭面前,我選擇了不去面對。

於是問題就變成了,我究竟接受的是真實的自己,還是經過濾鏡、美顏應用美化過、看起來還行的自己?我到底是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審美標準,還是說因為修圖應用讓我顯得,看起來離這些標準沒有太大的距離,從而讓我接受了活在修圖應用里的自己?

我追求不過分的修圖,這樣起碼在和線上的好友見面的時候,場面不至於太過尷尬?但是什麼是「不過分」呢?這個標準其實相當模糊。隨著修圖應用的進步、美顏演算法的升級,美顏的結果越來越自然,但是我們離「真實」的距離呢?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部黑馬拔得多倫多電影節頭籌,雖談種族問題卻很幽默
2018年9月23日,歷史上的今天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