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眼中的三國,除了傾軋就是殺戮,毫無榮譽可言
文/媯滿聰
看過張藝謀的《影》的朋友,都會非常清楚,電影講的就是三國的故事。張藝謀為何不直接用真人的名字來講這段故事呢?最核心的原因是,張藝謀得罪不起思維定式的影迷。很多人對三國的理解,被電視劇和小說框柱了,走不出。
《影》其實是借了三國的精髓,在故事情節上進行了拆分與重組。電影反映的是張藝謀的歷史觀。這部戲儘管以水墨中國文化為特色,但是這僅僅是表象罷了。張藝謀真正要講的,其實是他對歷史的理解,以及對歷史的批判。
《影》以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為故事藍本,結合了周瑜、陸遜、孫權、孫尚香、小喬的故事,同時對關羽父子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解構。在張藝謀的眼中,三國時代,並沒有所謂的英雄,有的不過是權謀家與野心家罷了。
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影子,這個影子隨他幹了很多壞事,同時又背負了巨大的歷史責任。歷史強人在人前是一副影子的樣子,而在人後才會露出凶光。子虞與境州,其實是歷史人物的兩面。一面是朝堂上的一呼百應,另一面是私下裡的陰狠毒辣。
其實,三國時代的歷史的確被《三國演義》等小說、戲劇、電視劇給美化了。如果用當代的維度衡量的話,三國時代是中國非常黑暗的年代。以人口為例,根據《晉書》《後漢書》的數據,中國人口為5647萬。
根據學者王育民在《中國人口史》中的觀點,東漢在峰值的時候是6500萬人。然而,到了三國時代,中國人口出現了巨大的下降。下降的原因是連年的戰爭,大量的人民要麼餓死要麼被屠戮,人口出現銳減。
根據葛劍雄《中國人口史》中的觀點,三國初年的人口約為2224萬,到三國末年人口也並未超過3000萬。中國的人口,在東漢末年到三國年間,下降了60%以上。這就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特點。連年的戰爭,不停的破壞,民不聊生。
從三國到晉朝,上層社會的核心特點是相互傾軋,政治鬥爭殘酷,士人階層沒有上升的機會。面對這樣的社會,我們去歌頌,去弘揚,明顯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張藝謀在《影》中對人物的刻畫,基本上都處在極度的壓抑中。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無論在高位還是普通的士兵,都處在高度緊張、黑暗、壓抑的環境中。所以說,張藝謀心中的三國並沒有任何榮譽可言。他幸虧給歷史人物用了化名,不然很容易遭到普遍的反對。僅僅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張藝謀人性的情懷並沒有消失。
參考文獻
1.《晉書》
2.《後漢書》
3.王育民,《中國人口史》
4.葛劍雄,《中國人口史》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故宮時,段祺瑞為何持反對態度?
※別再誇袁世凱內閣了,他僅僅學了英國政體的一點皮毛而已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