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在偽滿洲國的時候,有兩樣東西隨身攜帶,有了它溥儀才是皇帝
民國十三年10月22日夜,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軟禁了賄選總統曹錕,導致了吳佩孚的垮台。這一政變對緩終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但馮玉祥很快發現他又處於舊勢力的包圍之中,於是,索性於11月5日,無視優待條件,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並獲得大量宮中財物,歷史上稱這為「北京政變」。
次日,日本公使芳澤謙吉對外界宣布「容留」溥儀。
一九三四年三月初,偽滿政權的政治體系被變更為君主立憲制,溥儀也從一名偽執政者的身份重新回到皇帝身份。只是,這個皇帝當的名不正言不順,仍屬日本傀儡,所以,是個偽皇帝罷了。雖說,大權旁落,但是,溥儀仍有板有眼的搞出一套「帝室令」,且在第一條就寫著:「尚書府負責掌管御璽與國璽,並負責關於詔書等其他皇室文書的相關事務」。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會見到皇族的「國璽」和「御璽」,那麼,這兩塊象徵皇權的石頭究竟長什麼樣子呢?
不論歷史和文學作品,「御璽」通常會牽扯著諸多爭奪皇權的事件,也是奪權者們不可缺少的印信象徵,也有不少文學作品都圍繞著「御璽」的因素展開。老百姓們對「御璽」的認知通常都是口耳相傳,所以,免不了以訛傳訛,流傳下來的說法可信度著實不高。比方說,影視作品《隋唐演義》里就有這樣一段故事:瓦崗寨領袖李密派王伯當拿著「傳國玉璽」贖回了蕭後,而以秦瓊為首的一眾瓦崗英雄因此與李密反目成仇。
「御璽」與「傳國玉璽」中的「玉璽」一字之差,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與不同呢?
其實,璽就是印章的皇室叫法,所謂「御」就是皇帝本人專用的意思。而「傳國玉璽」中的「玉」則代表這方璽是由玉打磨而成。我們不妨用現代的例子說明一下,例如:有某個部既有部門的印章,同時,也得有法人代表的印章,這樣部門的權力才能正確的行使。「御璽」就像是部門法人的印章,而「國璽」則像是部門的印章。偽滿政權這個大部門的法人代表是溥儀,所以,尚書府掌管的「御璽」是溥儀專用,「國璽」則代表著偽滿政權,比較「官方」。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偽滿政權的「國璽」圖案大約八十五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印文上工整的寫著「滿洲帝國之寶」;而溥儀個人的「御璽」的規格則稍小,總共為八十二平方厘米,上面寫著「皇帝之寶」。這兩件「寶璽」全都是用碧綠的翠玉打磨而成,上面雕琢著蘭花紐。根據現存的歷史記載來看:偽滿政權中尚書府這個部門十分清閑,而司掌這個部門的大臣也是個閑得不能再閑的閑職。
第二任尚書府首席大臣袁金凱雖然飽讀詩書,但是,清閑的工作仍讓他百無聊賴,時常替皇后婉容抄寫唐詩宋詞藉此打發時間。雖說,尚書府的工作輕鬆,但平時的工作必須嚴謹,不能有絲毫怠慢。因為這個部門負責的是溥儀平時頒布的詔令、委任狀等偽滿政權向其他地區發布的一切指令的文印工作。
老百姓可能認為不就是蓋個章的事情嗎?實則不然,經尚書府蓋章的文書通通記載著重要的政事,無不影響著國家的正常運轉,稍有不慎輕則影響政府尊嚴,重則耽誤文書頒布,這可是掉腦袋的大事。尚書府大臣雖然每天閑的發慌,但還得按部就班的檢查文書,工工整整的蓋章,每個月即將結束時還得規規矩矩的列出本月用到印璽的次數和原因,將這些情況上報給皇帝。
溥儀雖然並沒有實際統治權,但是,對「國璽」和「御璽」這兩方象徵著國家和皇帝個人尊嚴的信物十分看重。畢竟,百無聊賴的溥儀只剩下這些虛無縹緲的「皇權」了,由此,溥儀對印璽的使用十分嚴格。在日常生活照顧中,溥儀將這兩方印璽隨身攜帶,交給最信任的貼身侍衛嚴桐江代為保管,就連外出的時候也始終不離身。
平時,尚書府需要使用印璽的時候,尚書府得安排專門的人員拿著「請璽牌」上奏皇帝取印璽,百般周折後才能順利得將印璽取回尚書府,在尚書府審閱過公文並蓋印後,還得由專門人員跑回皇宮送還印璽,一刻都耽擱不得。來到滿清「龍興之地」東北的溥儀,原以為自己能在日本人的協助下東山再起,可是,隨著時間推移溥儀覺得越發不對勁。
此時,他自己連身上的衣服都要由日本人購買,連娶老婆都得看日本人臉色。沒過多久溥儀的皇帝夢就破滅了,索性甘心作日本人的傀儡。苦悶無奈的溥儀何嘗不想一走了之?但卻捨不得屬於自己的皇位,日子一久也就習慣了日本人的牽線擺布,哪怕幫日本人干再多喪盡天良的勾當,只要印璽是自己的,國家不就是他溥儀「自己」的?
民國三十四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進攻滿洲國,滿洲國政權覆滅。8月19日,溥儀在瀋陽東塔機場候機,準備前往日本,與日本關東軍的將兵們於奉天機場的候廳室被蘇聯紅軍空降逮捕,之後被拘押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直至民國三十五年春... ...
參考資料:
『《「國璽」和「御璽」》、《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
※衛氏家族的覆滅真是因為巫蠱之禍嗎?不是,漢武帝早就想一鍋端了
※老牛臨死前說:死後剝下我的皮,以後有大用處,結果竟句句應驗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