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的「大學夢」

朱元璋的「大學夢」

原標題:朱元璋的「大學夢」



作者 | 周淮安


聯繫微信號:youhistory1


01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七月二十三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已經進入了生命倒計時。國子監近兩千名師生接到命令,到奉天門前集合,聆聽傳達朱元璋發布的聖旨。


明代國子監專志《南雍志》原汁原味地記載下了這篇重要講話,充滿了鮮明的「朱氏風格」,半文半白,通俗易懂,殺氣騰騰。


朱元璋首先高度評價了去世的「老校長」——國子監祭酒宋訥,稱讚他過去把學生管理得「循規蹈矩,都肯向學」。然後痛斥近年的學校管理層「把宋訥的學規都改壞了」,學生不務學業,培養出的學生「好生壞事」。有鑒於此,朝廷啟用年輕人擔任學校管理者。


最後,他告訴大家,要聽新校長的話,不然後果很嚴重:一人違反學規,全家充軍;敢發帖批評學校的,凌遲處死,家人發配;舉報同學發帖或扭送當局的,可獲現金獎勵。


「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著學事,他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反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呵,都不饒,全家發向武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今後學規嚴緊,若無籍之徒,敢有似前帖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帖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遷發煙瘴地面。欽此。」


在去世前十個月,大明帝國的開創者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龍體,而是大明的教育事業;發表的重要講話不是交代後事,而是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可以說,朱元璋對大明帝國的教育操碎了心。


02


朱元璋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當過放牛娃、小和尚和乞丐,25歲才加入紅巾軍抗元,並最終成為繼劉邦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位布衣出身的皇帝。


因一貧如洗,身處亂世,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卻十分重視教育,從學校建設、師資隊伍、教輔教材到考試大綱,都精心擘畫,親自設計,建立了具有大明帝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風俗,莫先於學校。至元而其弊極矣,上下波頹風靡,學校雖設,名存實亡。」元朝的「失學兒童」讓朱元璋痛感元朝教育的失敗,建政後即設立了中央的學校「國子學」以及地方的學校府州縣學。


洪武十五年,他改「國子學」為「國子監」,一手打造國家最高學府。明初「國子監」的辦學標準有多高,即使用現代大學眼光來衡量也不遜色。


首先看辦學規模,無論在校學生、佔地面積和硬體設施,國子監絕對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學。


明朝初年的國子監佔地就已經「延袤十里,燈火輝煌」。洪武二十六年,國子監的生員已達8000多人,僅教室就有上百間,圖書館(藏書樓)有14座之多。被稱為「號房」的學生宿舍有2000多間,還有被稱為「光哲堂」的專門供外國留學生居住的「留學生樓」,但《明史》《南雍志》都沒記載是否對亞非拉學生免費。


國子監學生食堂、運動場所、醫療設施一應俱全,有專供學生練習射箭用的射圃,以及醬醋房、菜圃、曬麥場、水磨房、養病所……


其次看物質保障,學生待遇之高令人咋舌。一人讀書,全家不愁,不僅沒學費,家裡還能倒賺錢。


國子監不僅包吃包住,發統一的校服,還可以攜帶家眷上學,甚至家眷生活國家也包。朱元璋的馬皇后專門在國子監設立「紅倉」,供監生的家眷居住,並發給生活費。


過年過節,皇帝皇后還會賞賜監生的家屬,以示優厚。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賞賜625名有家眷的監生每人鈔五錠。洪武三十年,賞賜監生每人夏布五匹,眷屬每人夏布二匹。


最後從畢業前途看,朱元璋時期是監生政治地位最高的時代,監生不僅包分配,而且進入官場最低是科級幹部,一般是處級,有的直接被擢升為省部級幹部。


《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一次提拔64名監生「為行省布政、按察兩使,及參議、副使、僉事等官。」 布政使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按察使相當於省政法委書記,大學生一畢業就當省部級高官,可見朱元璋對國子監的重視與厚愛。

03


如此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無以倫比的政治地位,這樣的最高學府無疑應當是「知識的殿堂、思想的樂園」,學生的校園生活應當快樂的不得了,但事實卻出人意料。


國子監的學生不僅不快樂,還痛不欲生,耳畔經常響起的歌曲是《鐵窗淚》:「鐵門啊鐵窗啊鐵鎖鏈,手扶著鐵窗望外邊,外邊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啊,何日重返我的家園……」


體罰是家常便飯,考試成績不好要打屁股,吃飯喧嘩要打屁股,同學間嬉戲要打屁股,裝病要打屁股,不穿校服也打屁股,在宿舍唱歌也要打屁股……


國子監「繩愆廳」有專門的「紅凳」,犯錯的學生趴在上面,校工揮舞竹片打其屁股。如果累積違反三次校規以上,屁股都不打了,直接充軍發配到雲南等邊疆。


那麼,放假回家是否可以輕鬆一下呢?當然不能。


沒有寒暑假,除每月初一、十五有假外,只有父母去世或者回家結婚可以請假離校,但路途上的時間已經被精確計算,水路每天需走百里,陸路每天60里,如果逾期不歸,發配做苦役。


國子監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嚴格管控,尤其是不允許思想開小差。


學習的「知識」都是朱元璋欽定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還有御制的《大誥》——朱元璋親自審理的案件彙編,是《大明律》之外更為酷烈的「法外之法」。


朱元璋還親自審定教材,當發現《孟子》中有「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等大量抨擊皇權的言論時,惱羞成怒地說:「如果這老頭活到現在,絕不輕饒!」他下令將《孟子》進行了大量刪節,編成《孟子節文》,作為各級學生的教科書。又專門規定,科舉考試不得以被刪的條文命題,「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04


一個大學治理的好不好,校長至關重要。朱元璋看上了河南人。


宋訥,朱元璋最欣賞的國子監校長,河南滑縣人。《明史》稱「訥性持重,學問該博。」


其實,校長是否老成持重,是否學問淵博都不重要,朱元璋看中的是:能不能不折不扣,甚至變本加厲地執行他的教育方針。


宋訥恰恰符合這個標準——對學生管制到了嚴酷的地步,有的監生被餓死,有的因無法忍受而自縊。


但宋校長完全不為所動,下面的教職工都看不下去了,聯絡了吏部的官員,聯名希望他退休。但朱元璋的做法是,殺掉了這些批評、反對宋訥的人。


對於宋訥,朱元璋也並不是完全信任。《明史》等史料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故事:


一天宋訥上朝,朱元璋就問他:「昨天為何生氣啊?」


宋訥驚出一身冷汗,回答說:「昨天有學生走路不小心,打碎了茶器,自己感到有失管教,因此自責生氣,聖上怎麼知道啊?」


朱元璋於是拿出昨天特務偷偷給宋訥畫的像,果然是面有怒色。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只有更加賣命捕蟬,絲毫不敢懈怠。


05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宋訥病死。朱元璋告誡學生要繼續遵守老校長的校規,否則小命不保。


四年後,一個叫趙麒學生因無法忍受國子監嚴苛的生活,就貼大字報批評學校。根據校規,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將被打一百棍,然後發配雲南充軍。


朱元璋為了殺一儆百,防範今後學生效仿,下令將趙麒斬首示眾,並特意在國子監大門樹立一高竿,懸掛趙麒的人頭。此後,這根高桿就一直佇立在最高學府門口,提醒每個學生,不聽話,小心人頭上桿。


為防止趙麒的反抗思想成為星星之火,朱元璋還煞費苦心地讓人編寫了《趙麒誹謗冊》和《警愚輔教》兩本小冊子,發給國子監學生人手一本學習,狠斗內心深處的活思想。


作為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的「大學夢」其實很樸素:用種田、養豬的方式來辦教育。


田裡不能有雜草,哪怕是鮮花也要除掉,水稻才能長得好;馴服、聽話的小豬最可愛,對想跨欄的「害群之豬」要及時處理,防止相互傳染。


唯此,「朱氏莊園」才能人畜興旺,長治久安。


但老朱肯定想不到,才過了幾十年,他的「大學夢」就破滅了。


明景泰年間,首開捐資入監之例,生源素質不斷下降,加之科舉制度更有利於選拔人才,進士、翰林成為正途,「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


到後來,你如果介紹自己國子監畢業的,別人投來的目光就像在說:


唉喲,不錯喔,三本中的戰鬥機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蓮悅 的精彩文章:

帕米爾高原這群歐羅巴人為何自稱「漢日天種」?
盛世破產的漢朝中產階級

TAG:蓮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