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有到無、到無無,如何才能臻達修行的大境界?

從有到無、到無無,如何才能臻達修行的大境界?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概括道家思想,可歸結於一個字「無」。道家講究化繁為簡,最簡單的就是「無」。通過老子之口,人們熟知了道家「無為」的思想,並倡導在日常生活中要少私寡慾、絕聖棄智。想要達到這一層「無為」的意境,終歸要通過「有」的思想去修鍊,道教稱之為借假修真。

道家的核心思想源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其中心要旨在於「道法自然」。因此,老子強調眾人在生活中要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具體可做到「去甚,去奢,去泰」。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效法天地之道,從自然萬物的運行法則中參悟為人處事的道理。老子又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此,老子講無為和自然,其具體的應用法則便是「不爭」。以更加平和且寬容的態度去處事,不與人爭、也不與己爭,能夠把生活中所有的際遇都看成是一場歷煉,對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安之若素,那麼此人便可謂得道之人。因為他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不為了世事而扭曲自我的意志,也不會因為自身的執念而對世界充滿了怨恨。真正有道的人,一定是一個平和的人。

為了準確描述有道之人的狀態,老子用水為之做了比喻。其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之所以能夠「善利萬物而不爭」,在於它能夠處下且不爭。面對一路上紛繁複雜的遭遇,水從不因高山的阻隔而改變了最終的方向,也不會因為沿途的染著而改變了內心的顏色。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之物。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而人生之道,也莫過於此。老子認為,至高的品性應該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保持這一份胸襟的前提,在於「清靜為天下正」。清靜之道,便是臻達自然之道。儒家慣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來形容聖人面對世間榮華富貴而不動搖的姿態,其何以能至此者?答案唯「清靜」二字。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是在告誡人們不斷地去清空內心中對他人、對世界保持的成見,以清白的心底去返照自我,從而實現「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大境界。

如果能夠按照以上順序去修行自我,便可幫助人們從紅塵之中超越出來,實現了從有到無的過程。

但道教講的「無為」又不僅僅是無,更是無無。因為澄心去欲以達無,這本身也是有,是一種慾望的體現。只有實現了無無,即不再需要主動地息心滌慮,而是所有的不爭、清靜等德行是一種本性自然的情志表達。當剝除了太多的人為與刻意,最後留下的便是復歸於朴的純真。道祖一次次告訴人們要去學習嬰兒的狀態,因為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發於本然,沒有名和利的交鋒,更不存在使心用心的機巧。能做到這一步,也才能明白水德的含義。其之所以「善利萬物而不爭」,在於萬物莫能與之爭,在於與萬物無事可爭。心本淡然,一切皆是過往煙雲。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與世同流,且不合污
看圖漲知識,一起來學習「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4)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