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人要常懷愧對之意

曾國藩:人要常懷愧對之意

作者:游宇明

原載於《學習時報》原文有大幅修改.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曾國藩在日記里寫了這樣一段話:「念人生苦不知足,方望溪(方苞)謂漢文帝之終身,常若自覺不勝天子之任者,最為善形容古人心曲。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福之門。如覺天之待我過厚,我愧對天;君之待我過優,我愧對君;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如自覺我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則處處皆有戾氣相逢。」

上面這段話很長,中心意思只有一個:人要常懷愧對之意。所謂愧對之意,指的是一個人在各種利益面前要知足,懂得受之有愧,而不是到處伸手。曾國藩這段話是針對方苞的一個觀點而引申的,表面上看只是讀後感,其實是自己做人的一種理念。

曾國藩與胡林翼關係極好,書信、日記里提到他,大多數用的是「胡潤帥」(胡林翼字潤芝)這樣明顯有著親切意味的稱呼。曾國藩一遍遍地跟家人、朋友述說胡林翼對自己的好,比如胡林翼怎樣為他籌餉,如何替他分憂,在皇上面前怎樣替自己美言。胡林翼不幸早逝,曾國藩以兩千兩白銀做奠儀,這筆錢可以輕而易舉在京城買一所房子,足以見出曾國藩對胡林翼的感恩。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從來沒有對人講過,胡林翼當年離開貴州歸入湘軍不久,朝廷責怪他沒有及時赴鄂,讓曾國藩命令其迅速前進,曾國藩曾在奏摺中極力為胡林翼辯護,還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將來可倚以辦賊」。只要胡林翼取得一點軍功,曾國藩一定會在奏摺中大加讚賞。胡林翼後來由正四品的道員升為從二品的巡撫,曾國藩的舉薦功不可沒。

李元度是曾國藩的老部下,打仗很英勇,跟曾國藩個人的關係也非常好,曾國藩曾說:「次青於我,情誼之厚,始終不渝。岳州之敗,星馳來赴。靖港之挫,從人皆散,次青追隨賤軀,不離左右。出則嗚咽鳴憤,入則強顏相慰。」但像許多有本事的人一樣,李元度這個人優點金光四射,毛病也十分顯眼:一是報喜不報憂;二是說得頭頭是道,做起來輕率敷衍;三是冒稟軍功。徽州失手之後,不得已,曾國藩向朝廷參劾了他。然而,越到晚年,曾國藩越是想起李元度所做的那些好事,後悔自己的行為太激烈,幾次向皇上上奏,千方百計加以補救。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有愧對之意,便少有得失心。得失心少了,對個人利益不那麼在乎,你就會看到別人對你的友好,也就願意向他人付出善意。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曾國藩沒有這樣說,但他以另外的一種表述,表達了大致相同的意思。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主張人要常懷愧對之意,也有勉人上進的意思。曾國藩智商平平,一個秀才考了三次,考進士最後中的也是「同進士」,左宗棠評價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藝太缺」「兵機每苦鈍智」,他的學生李鴻章當面說他「儒緩」,他自己更是毫不掩飾地說過:「余性愚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時時有愧對之意,盡心儘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京官,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身兼五個部的副部長;只是受命幫辦團練,卻成為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帥,晚年更是官居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的高位。假若他沒有這種理念,怎會有如此成就?

在六十壽辰之際,朝廷特賜曾國藩「國之柱石」的匾額以示褒獎。曾國藩病故後,左宗棠的輓聯上聯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元輔」指的就是曾國藩。即使如此,曾國藩還在日記中真誠愧悔:「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

檢視曾國藩的「愧對」之心,是要借鑒和學習他在自身所為與自身所得的對照上的態度與方法。曾國藩的「愧對」之心,反映出的是對自己的嚴要求和對他人的感恩之心。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養廉銀與辦公費每年不下數萬兩,但他對家人規定,每人每月零花錢只有兩千文,合銀不過一兩。對於兒女的婚姻大事,曾國藩也儉樸得「不近人情」,以致女兒嫁妝中的首飾和服飾有的只能用家中舊物。

曾國藩自奉如此儉省,對待朋友卻很慷慨。部將鮑超家境寒微,曾國藩每月周濟他二百兩。老友邵懿辰死難於杭州,他每月周濟其家人二十兩,十餘年不斷。其他僚友家累甚重者,他亦不時資助。即使這樣,他還時時覺得「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

常懷「愧對」之心,願意對他人付出善意也好,在事業上追求精進、完美也罷,本質上都是對生命個體的一種超越,是對自身能量的一種激發。

曾國藩書法

與曾國藩的「愧對」之心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應得」之心與「虧待」之怨。有種人幾乎總是得到來自他人的幫襯——或是錢物的贈給,或是承擔本該屬於他的責任與義務,他卻是「習慣了得到,而不知感恩」。還有一種人,總是覺得自己境遇不好、收入不豐、不受人敬,認為是別人或是社會「虧待」了他。這些人從來不與別人比付出,卻總是與別人比得到,如此一來,就越是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心裡積累的對社會與他人的怨恨就越多。正應了「自覺我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嗇,則處處皆有戾氣相逢」。

時懷愧對之意最後很可能會問心無愧,曾國藩的「愧對」之心對世人來說,可以化解心中不應有的苦悶與煩擾,可謂「載福之器」和「入德之門」,這也許是曾國藩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越乾淨的人,越高貴
《道德經》:不爭的人最富有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