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討好華人選民,美國議員幫我們解決了簽證問題
【文/觀察者網風聞 石力銘】
美方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頗有挑釁意味。針鋒相對之下,我國已拉出事先準備好的600億美元進口清單,雖然賬面上可供中國反擊的彈藥並不充足,但中國還採取了諸如WTO追訴美方等手段反制美國。中美經貿方面的談判似乎阻力重重,貿易摩擦戰火熾熱,尚無降溫跡象。
面對美國的對華壓力,中央政府的「泰然處之」並不意味著企業、個人和其他相關團體都能避開中美衝突的刀光劍影,除了經貿投資,學術交流、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赴美演出簽證被拒,明州議員和華人
經貿戰場之外,伴隨著特朗普政府收緊移民和簽證政策,中美各方面交流呈現出遇冷趨勢。一方面移民政策威脅到諸多華裔移民的切實利益,另一方面中國公民赴美簽證也出現了大面積被拒等問題。
7月份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原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收到位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邀請,將參加7月23號和24號兩天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個科學研討會。但據美國《科學》雜誌7月18日刊文,同月16日,饒毅院長的赴美簽證申請遭到拒絕。類似事件還包括中國專家因簽證被拒集體缺席世界空間大會。除了在科研技術領域,美方想方設法限制中國有關人員參與國際交流之外,還有諸多未見諸報端的中國赴美演出和文化交流項目也因簽證原因推遲或擱置,似乎美國在中美交流問題上也呈現出神經過敏的反應。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交流就此中斷,也不意味著中國就要消極處之,或減少中美交流上的發力,此時往往更需要民間交流和文化交流去創造自我表達的平台,哪怕是吵架,也需要讓雙方面對面擺明自己的訴求和立場,特別是要理清美國民間的對華立場和態度,儘可能多地創造渠道對中美博弈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中美交流因簽證問題頻頻受阻,但波折之中,仍有亮點可尋。比如當前由四川省僑聯主推的詩樂舞《大國芬芳》美國巡演項目成功闖過簽證一關,而演出方四川省歌舞劇院的另一劇目《家》卻因簽證問題擱置。據悉,在巡演籌備階段,相關方面曾擔憂劇目名稱中的「大國」二字可能會引發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令美方懷疑劇目是在宣揚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但是主辦方依然堅持自己的藝術立場。好在簽證問題最終還是得以順利解決。
《大國芬芳》演出場景
其間,巡演目的地之一明尼蘇達州的一位眾議院議員Paulson提供了大力支持。有趣的是這位Paulson先生出身共和黨,此次慷慨贊助中美文化交流項目,其實是因為中秋國慶期間的巡演計劃獲得了明尼蘇達州當地華人社區的熱烈歡迎,為了華人社區的支持和選票,這位Paulson先生也就「光榮「地當了一回中美友好大使。
議員Paulson(左三)出席《大國芬芳》演現場出
投桃報李,喜獲Paulson先生鼎力相助的主辦方自然也熱情邀請Paulson先生蒞臨演出並發表致辭,Paulson先生還不失時機地秀了一下自己的漢語水平。除了Paulson,還有一位出身民主黨的國會眾議員Tim Walz先生亦蒞臨演出現場。這位Walz先生曾在廣州旅居近十年,耳濡目染中國文化,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義。Walz先生還在現場直言,自己非常喜歡吃月餅,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除了兩位到場的議員,國會參議員Tina Smith、眾議員Betty McCollum、聖保羅市長Melvin Carter等政要也以賀信和視頻的形式表達了祝賀。
在現場熱絡的氣氛下,不由讓人心生感慨,中美友誼的根基是不會因為一場「特朗普風暴」而動搖。不過冷靜觀之,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美國政要如此熱衷中美文化交流的背後,是中美日益深入的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帶來的豐厚紅利。
Paulson先生出身明尼蘇達州第三選區,明尼蘇達州的選民構成了其政治基盤。作為共和黨議員,Paulson的政策理念帶有鮮明的共和黨主流色彩,比如支持減稅,反對奧巴馬醫保法案,反對LGBT平權法案,因反對禁槍而獲得美國步槍協會的贊助。但是,在移民問題上,Paulson卻與特朗普背道而馳,Paulson不僅反對諸如建設美墨邊境隔離牆等激進政策,還積極呼籲應該授予兒童時期被帶入美國的非法移民合法身份。可見,這位共和黨出身的議員,還是十分珍惜來自移民的選票的。
而民主黨的Tim先生則更具理想主義,大學畢業之後Tim先生就執起教鞭,第一份教職是在印第安保留區內,隨後又遠赴中國言傳身教。Tim先生在08年金融危機時反對聯邦政府稅金救市的劫貧濟富,支持女權,支持LGBT平權,支持提高教師工資。可以說在Tim先生這邊,資助文化交流不僅意味著選票,還有利益基礎和政治正確。不過這兩位政見基本相左的議員能同台致辭,把酒言歡,真不知是拜賜於中國文化的兼收並蓄,還是得益於中秋月餅的香甜可口。
見微知著,其實我們也不難發現,美國社會的複雜構成和利益纏繞下,特朗普「宮廷政治」的影響是多方位且不可控的,更何況特朗普風暴引發的美國內政變動,也在破壞地方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一邊是特朗普政府的激進舉動和朝令夕改,一邊是來自移民和少數族裔的選票和支持,地方要員時不時也要面臨這種瞻前顧後的選擇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民間完全可以利用族裔資源和經濟資源,開拓更多遊說政治渠道。一方面,擺明立場,堅定決心,面對美方的脅迫絕不妥協,另一方面,在鬥爭中求團結,儘可能地發揮各類資源的影響力,最後不僅能積極捍衛中國各方的利益,還能收穫更多的朋友,讓更多的美國人聆聽到中國的聲音。抗戰期間,川軍出川奔赴前線,繼續著「自古無川不成軍」的佳話美談,如今在中美交流和博弈的前線,川人又為國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歷史大潮,濤聲依舊。
種種現實愈加表明,在諸如意識形態等挑動美方神經的問題上,越是謹小慎微自縛手足,越容易受制於人,反之,亮出底線,擺明立場,積極作為,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反而能突出重圍。畢竟中美兩國都是在瓷器屋裡相互亮劍,投鼠忌器之下,只看誰能膽大心細技高一籌。
不是中國對美戰略誤判,是特朗普「宮廷」太反覆無常
在中美多方位摩擦和衝突中,特朗普政府時常以反覆無常的態度示人,頗令人困惑。面對所謂「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打壓和挑釁,中國政商各界的反應也頗為混亂,中國對美戰略誤判的呼聲日漲。不過與其說這其中存在「戰略誤判」,倒不如說,在中美力量對比改變的大局勢下,以及由於特朗普上台導致的美國內政格局遷延的小環境下,對美國政府國際行為判斷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驟增。
從大的國際局勢上來看,中國崛起對美國造成的一大影響,即政商學各界對華認知的轉向。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之所以能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下順利走出去,除在地緣政治方面中美存在制衡蘇聯的共同利益基礎之外,還取決於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目的前端與彼時美國的對華戰略目標是一致的。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中國改革開放的初衷是為了儘快融入國際體系,實現經濟騰飛,最終完成富國強兵的現代化建設藍圖。而美國自尼克松訪華以來,美國社會的對華關係認知主要基於現實主義的力量均勢理論,並分為樂觀派和懷疑派兩類。樂觀派以基辛格為代表,認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會推動中國的內部變革,最終使中國接受西方國家的政治秩序(包括建立法治、市場經濟秩序、規範性體制、培育人權觀念和社會資本等)並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美國應引導並推動中國的轉型。
而懷疑派則對此抱以消極和懷疑態度。但由於彼時中美力量對比懸殊,中弱美強的形勢讓美國政府和社會習慣於俯視中國,並理所當然地對改造中國抱以高度自信。2008年有一位叫James Mann的美國記者出版了一本名為《China Fantasy》的書,書的副標題「為什麼資本主義沒有給中國帶來民主」劍指美國社會上下的這種對華企盼,並直言中國不可能走上美國設想的道路。不過當時美國的對華關係問題專家對此一笑置之,認為這只是一個不懂行的媒體人聽風就是雨罷了。然而到了2018年,沒想到James Mann一語成讖。
如今的美國各界雖然在對華政策的未來方向上搖擺不定,但是彼此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尼克松以來的對華政策已經過時,中國的確不會按照美國預想的路線發展,特別是要放棄曾經的俯視視角,不要把中國視為一個經濟轉型中政治脆弱的弱小發展中國,而是要接受中國既已成為地區強權的現實。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對中國經濟發展「搭便車」的不滿與其說是憤慨於中國「蹭飯」,倒不如說是發現自己被中國人將計就計而惱羞成怒。
美國各界在對華問題認知上的諸多差異也增加了對美行為判斷的難度。雖然特朗普本人有一套完整的對華認知邏輯,我們也不難掌握特朗普的對華思維,但是特朗普的對華認知不等於美國政府的認知,更不等於美國社會的共識,在複雜的利益纏繞下,勢必會導致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的措施上舉棋不定和搖擺不決。特別是特朗普非建制派出身,特朗普入主白宮本身就意味著建制派行為邏輯的傾覆,舊有經驗已不能用來判斷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模式。
尤其是最近,揭露水門事件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賭上身家性命,在新書《恐懼,白宮中的特朗普》中揭露特朗普政府的內幕,此舉讓特朗普在推特上暴跳如雷。伍德沃德在書中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即特朗普主導的美國聯邦政府已脫去建制派一貫的「合理性」行為邏輯,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神秘混沌反覆無常的「拜占庭式宮廷」,特朗普政府的成員時刻都要與總統博弈,以避免其恣意行為造成嚴重損失。
可想而知,當特朗普的決策通過美國的制度安排向下傳導時,自然是一浪高過一浪,最終波及到各個方面。這既不是翻版麥卡錫主義的抬頭,也不是美利堅的「中華帝國」過敏症,這是失范性宮廷政治常態引發的蝴蝶效應,只是在遭殃的移民和其他人員眼裡,他們受到了強勢霸權的排擠,並感受到了預想中這種排擠的強烈針對性。處境尷尬的群體不止是宮廷政治的外延受害者,美國國內大批建制派政客和學者對這種自美國建國以來就嗤之以鼻的舊世界腐朽行為頗為不滿,但是前有中國造成的外部壓力和國家利益現實,後有特朗普「宮廷」的恣意行動,便如「餅乾夾心」一般如坐針氈。
總之,美國各界的對華認知和思維轉變註定過去的中美關係運作方式難以為繼,中美達成新的關係模式,可能需要長期反覆的博弈。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價值信條,也沒有固定不變的鬥爭手段,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但無論什麼國家,有一種國家利益是共同的,那就是和平的環境,繁榮的經濟,有序的交流,希望中國厚重文明的智慧能通過文化交流為美國霸權主義補上這一課。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