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的「龍紋」瓷器,美極了!
弘揚民族文化,拓展收藏思路,與您共同分享收藏樂趣
清 白地五彩雲龍紋盤
高1.5、口徑10.8厘米
1965年董純才先生 捐贈
敞口、淺腹、平底。白釉為地,盤心紅龍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龍的整體用磯紅繪成,磯紅以 青磯為原料,經鍛燒漂洗後,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在氧化氣氛中燒成低溫紅釉,色澤稍暗,成紅色。
五爪盤龍,張口,露牙,龍身飾細鱗紋,鬣毛曲折挺拔,神態活躍。龍的周邊有黃、綠彩流雲圍繞,主題突出,釉色明凈,胎質潔白精細,紅彩呈色純正。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
明 宣德 青花海水龍紋高足碗
陳設品
高18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7.8厘米
碗撇口,深腹,豐底,高足中空外撇。通體青花紋飾,內口沿繪海水紋,碗心為團龍紋,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外壁繪波浪濤天的海水之上飛奔的行龍,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氣勢磅礴,足柄為江芽海水紋。
龍紋是明清官窯瓷器典型裝飾紋樣之一,形態多樣,有雲龍紋、穿花龍、趕珠龍、蓮池龍、海水龍紋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帶有龍鳳紋樣的瓷器,並禁止民窯燒制。
此器形制別緻,秀美典雅,青花色澤濃重艷麗,繪製精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明宣德官窯的典型器,除繪海水龍紋,尚有纏枝花卉作裝飾。
宣德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
《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清 乾隆青花加紫雲龍紋瓶
高30.8厘米,口徑8.7厘米,
底徑10.9厘米
瓶為撇口,束頸,鼓腹,腹下部漸收,圈足。外壁釉下青花繪如意紋、雲紋及波濤海水紋,釉上用紫紅色料繪九龍戲珠紋,底部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所飾群龍相互呼應,意趣盎然,戲游於雲海中。
明 李朝青花龍紋罐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頸、圓肩,下腹漸收,圈足內折。口沿弦紋兩道,頸部有變形蓮紋和回紋,腹部繪兩條穿花龍,上下飾如意雲頭紋瀚海水波濤紋。胎體厚重,有較多開片,青花呈灰藍色。該瓶紋飾明顯受到中國的影響。
清 乾隆青花趕珠龍紋瓷碗
高9.7厘米,口徑13.2厘米,
足徑5.5厘米
碗為撇口,弧腹,圈足。通體青花紋飾,內口飾如意雲頭文,內底繪雲紋;外口飾如意雲頭紋,腹部飾二龍趕珠紋;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清 康熙 鬥彩雲龍紋橢圓形缸
通高43.5厘米,口徑61.2×46厘米,
底徑47×29厘米
器呈橢圓形,折沿,深腹,沙底。器鬥彩繪雲龍紋,口沿錦地繪八寶紋。腹部雲龍為二龍趕珠紋,兩條龍穿游於雲中,身體曲折,蘊含強烈的動感,龍象威嚴。整器紋飾繪製精細,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巧妙地結合,顯得熱烈而富麗。
清代康熙朝大件器物增多,器不因胎體厚重而變形,端莊規整,顯示出高超的制瓷技藝。缸為康熙時期的典型器,常見有青花或五彩,鬥彩甚為少見,故彌足珍貴。
清 仿石釉堆貼螭龍紋瓶
陳設品
高37.3厘米 口徑5.4厘米 足徑11.9厘米
瓶直口,長頸,圓鼓腹,圈足。頸肩部堆貼一螭龍,器通體施仿石釉,底足施醬釉。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螭龍刻劃採用寫實手法,概括凝練,螭龍雙目圓睜,體態矯健,作奔跑狀,自然逼真,其肅穆的神態,更增加了威嚴雄健之感,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清乾隆皇帝嗜古成痴,瓷器除大量仿燒前朝名窯外,也盛行仿各種手工藝品,其工藝精湛,巧奪天工,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驟視絕不類瓷,細辨始知皆釉汁變化神奇之至也」。仿石釉用色澤相似於各色石質的彩釉,勾畫出石頭的紋理,色澤摹仿逼真,有仿大理石釉、虎皮石釉、卵石釉、松石釉等品種。乾隆仿石釉器造型有瓶、筆筒、香爐、扳指、印章等。
清 粉青釉描金暗花夔龍紋交泰瓶
陳設品
高12.7厘米 口徑5.8厘米 足徑6.3厘米
瓶口微撇,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腹部鏤雕成仰覆如意頭形並相互勾套,體飾暗花夔龍紋,通體施粉青釉,頸部金彩繪蕉葉紋,口邊、足際均塗以金彩。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交泰瓶上、下兩部分鏤雕成回紋,或如意頭形或正倒「T」形,交接、勾套連為一體的器型,取「交泰」的吉祥之意。《易經》有「天地交泰」之說,即天地相交則時運亨通,故又稱為「天地交泰瓶」。據清宮檔案,乾隆八年唐英奏摺中記有這類交泰瓶,是專供乾隆皇帝玩賞的佳器,為唐英別出心裁之作。此瓶製作精妙,工藝難度大,為乾隆時期「唐窯」中的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樣的製品。
清 松石綠地胭脂彩雲龍紋螭耳扁瓶
陳設品
高19.3厘米 口徑6.6厘米 足徑6.4厘米
器通體呈扁圓形,斂口,束頸,鼓腹,圈足。頸置對稱螭耳。通體松石綠釉地,胭脂紅彩繪雲龍紋,輔以海水、火珠紋、如意雲頭紋等,螭耳塗以胭脂彩。外底雙長方框內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造型端莊,彩釉艷麗,紋飾細膩。
清 粉彩鏤空雲龍紋亭式香薰
陳設品
通高50厘米 底座17×17厘米
器仿銅質香薰,由蓋、台、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鍾式,堆貼有蟠龍紋,黃地粉彩繪雲蝠紋。身呈圓筒形,鏤雕粉彩雲龍紋、飛蝠紋等。台座為方形,下部施醬釉,上金彩繪花卉紋。上部以藍彩飾回欄和台基式紋樣,四角堆貼蹲獅,形象生動。
香薰為陳設用品,筒內可放香料,香氣從筒壁孔中溢出,以凈化空氣。清代香薰多見玉質、銅質,瓷質少見。此器製作工藝複雜,集鏤空、堆貼、彩繪於一身,顯示出乾隆時期高超的燒瓷技藝,體現出唯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清 青花胭脂紅彩雲龍紋瓶
陳設品
高30.8厘米 口徑8.7厘米 足徑10.9厘米
瓶撇口,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青花繪海水祥雲紋,胭脂紅彩繪九龍戲珠紋。九條形態各異的鬧海蛟龍,騰飛雲間,兇猛矯健,叱吒風雲。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胭脂紅彩為釉上彩,清雍正十三年(1735)景德鎮御窯廠燒製成功,唐英《陶成紀事碑》稱為「新制西洋紫色」,其色彩鮮麗嬌嫩。青花胭脂紅彩裝飾,釉下青花繪紋樣,再釉上胭脂紅描彩,組成完整圖案。乾隆官窯有尊、瓶、罐、爐等器。
此瓶端莊秀麗,青花與胭脂彩搭配巧妙,繪製精細,紋飾布局嚴謹。
清 釉里紅雲龍紋玉壺春瓶
陳設品
高30.8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11.4厘米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通體釉里紅裝飾,頸部為蕉葉紋,肩部為纏枝靈芝紋、如意雲肩,腹部為雲龍紋,脛部為蓮瓣紋,足牆為折枝花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玉壺春瓶為明、清時期瓷器的典型造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玉壺春口頗侈,項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天青、積紅者尤居多數。此式大半官窯,甚少客貨,而官窯又大半純色釉也。」此瓶造型、紋飾均以明初釉里紅為藍本,形制端莊,紋飾清晰,釉里紅色調艷麗,紅白相映,典雅清麗。
清 青釉刻劃夔龍紋盤
陳設品
高10厘米 口徑48.6厘米 足徑24.5厘米
盤折沿,弧壁,淺腹,廣底,圈足。盤心刻劃夔龍紋,外壁飾雙層蓮瓣紋,通體施以青釉,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此盤形制較大,端莊規整,胎體輕薄,釉質肥厚瑩潤,色澤清幽,夔龍隱現,為雍正時期青釉瓷的典型器。
清 青花雲龍紋折沿盤
陳設品
高8.6厘米 口徑45厘米 足徑25.1厘米
盤折沿,弧壁,平底,圈足。盤青花裝飾,外壁為壽山福海紋,折沿處水波紋,內心、內壁均為雲龍紋,龍紋展翼伸爪,騰空飛躍,威武兇猛。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盤為雍正時期的典型器物,除青花外,還有青花紅彩、粉彩、鬥彩、白釉、粉青釉等品種。
據文獻記載永樂第三子朱高燧於永樂三年(1405)封為趙王,自此趙王藩爵一直延續到明滅亡。故此盤為明代趙王府的定燒用器。所繪龍紋身呈竹節形,角上翹似鹿,面部似馬,鬃發勻稱地披向兩側,時代特徵鮮明。瓷器上裝飾正面龍紋始於明代嘉靖,崇禎時期少見。
明 五彩穿花龍紋蒜頭瓶
陳設品
高42.8厘米 口徑7.2厘米 足徑15.2厘米
瓶蒜頭式口,長頸,垂圓腹,圈足。通體繪五彩紋飾,口沿繪忍冬紋並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口部繪纏枝蓮紋,頸部繪古樹、飛鳥和飛蝶紋,肩部繪折線紋內繪花朵紋,腹部繪穿花龍紋,足牆繪回紋。
蒜頭瓶是秦漢時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瓷質蒜頭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見,明清時期流行,明萬曆時期燒造較多,有青花、五彩、藍釉、醬釉等品種。彩瓷裝飾紋樣有人物、龍鳳、瑞獸、荷塘鴛鴦、花卉草蟲、纓絡紋等。陳瀏《陶雅》評萬曆彩瓷道:「萬曆彩畫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顏色深厚,畫筆雄健,亦迥非後世所及。」此瓶展現出萬曆五彩器濃翠紅艷,紋飾繁密的藝術風格。
明 青花穿花龍紋帶蓋梅瓶
陳設品
高72.5厘米 口徑10厘米 足徑20.5厘米
瓶撇口,短頸,豐肩,長圓腹,圈足。寶珠鈕蓋。通體青花紋飾,器身繪穿花龍紋,上下輔以變體蓮瓣紋,肩部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蓋繪穿花龍紋和蓮瓣紋。
此器為1958年北京明十三陵的神宗朱翊鈞定陵出土,共有四件,出土時均放在棺槨的四周,器形高大,製作規整,繪製精工,為萬曆官窯重器。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朱翊鈞去世,葬於定陵,神宗在位四十八年,為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定陵是北京明十三陵惟一被科學挖掘進行研究的陵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歷史文物,瓷器有嘉靖青花龍紋缸、萬曆青花梅瓶、素三彩爐等,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明 黃地綠彩雲龍紋方斗杯
陳設品
高7.5厘米 口徑11.8厘米 足徑5.8厘米
器呈斗形,故稱方斗杯。杯撇口,斜壁,方圈足。器內、外以黃釉為地,紋飾先刻劃後施綠彩,外壁飾雲龍紋,內心篆書「壽」字,內口沿為折枝桃紋和靈芝紋相間排列。外底白釉地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嘉靖時期,黃釉綠彩器燒制較多,常見器物有方斗杯、盤、碗、高足碗、圓盒、罐等。黃釉質地不勻凈,且多含雜質,方斗杯是明代嘉靖時期流行的杯式之一,造型別緻,因成型時將坯泥製成片狀粘接而成,製作工藝較圓器複雜,器形多不規整。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鏇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捻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者皆置之無用。」可見其燒造之難。此器除黃地綠彩外,尚有青花、綠地紅彩、紅地綠彩、紅地描金等品種。裝飾紋樣有嬰戲圖、松竹梅、雲鶴、花卉紋等。
明 紅地黃彩雲龍紋罐
陳設品
高11.5厘米 口徑7.7厘米 足徑8.2厘米
罐直口,豐肩,鼓腹,圈足。器紅地繪黃彩雲龍紋,輔以江芽海水紋和折枝靈芝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
明嘉靖瓷器由於不能燒制釉里紅,而大量以礬紅彩作裝飾。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云:「嘉靖窯回青盛作,鮮紅土斷絕,燒法亦不如前,惟可燒礬紅色。」故嘉靖的傳世品以礬紅描繪紋飾或以礬紅彩塗地的瓷器多見,時代特徵鮮明。此器造型飽滿,色彩艷麗多姿,龍紋生動逼真,為嘉靖紅地黃彩瓷的上乘佳作。民國時期多有仿製嘉靖紅地黃彩器,其造型欠規整,胎質粗松,紋飾筆法呆板,外底釉不閃青而泛白。
明 青花雲龍紋高足杯
陳設品
高9.5厘米 口徑11.8厘米 足徑4.3厘米
杯撇口,深腹,高足外撇。通體繪青花紋飾,外壁為雙龍戲珠紋,近足處繪兩層蓮瓣紋,足牆繪雲紋、卷草紋。器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筆力遒勁,陳瀏《陶雅》記:「嘉靖、萬曆款字蒼拙。」
高足杯因器下承以高足似把柄,稱為「把杯」,又因執於手中便於在馬上飲酒,又稱為「馬上杯」。瓷質高足杯始見於隋唐時期,源於同時期的金銀製品,應是受到西亞文化的影響。元、明、清時期成為典型的器物之一,燒造品種多樣。此器為嘉靖官窯仿宣德青花之器,雖刻意模仿,但其繪製技法、紋飾和青花,有嘉靖青花瓷的顯著特徵,與宣器不同。青花發色濃艷泛紫,所繪龍紋形體細弱,也無宣德龍紋體魄雄健,氣宇軒昂之勢。
明 青花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8.8厘米 口徑44.4厘米 足徑28.2厘米
盤敞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紋飾,盤心和外壁繪雲龍紋,雲紋呈「壬」字形,外口沿下青花橫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
大盤是嘉靖官窯燒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黃釉青花、五彩、孔雀綠釉、孔雀藍釉等品種。青花瓷是嘉靖時期的重要品種。清人《南窯筆記》品評嘉靖青花:「嘉窯料用回青,故濃翠紅艷。多龍、鳳、梵書、魚、鳥、花樣,但畫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窯。」龍紋的描繪頗具時代風格,頭呈三角形,龍嘴上顎比下顎長,鼻作如意形,狀如豬嘴,俗稱「豬嘴龍」,為嘉靖時期龍紋的典型形象。
明 黃地綠彩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3.8厘米 口徑22.5厘米 足徑14.4厘米
盤敞口,弧壁,廣底,圈足。器內施白釉,外壁黃釉為地,刻雲龍紋並填綠彩,外底青花雙圈內書「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低溫黃地綠彩瓷始創於明代永樂時期,宣德、弘治、正德、嘉靖朝均有燒造,其製作工藝先在坯胎上刻劃紋樣,紋飾上填低溫鉛綠釉,隙地填低溫黃釉。正德黃釉綠彩瓷品種有盤、碗、高足碗等器型,多飾刻填雲龍紋。
明 青花穿花龍紋盤
陳設品
高4.5厘米 口徑24.5厘米 足徑15厘米
盤撇口,弧壁,廣底,底心微塌,圈足。通體繪青花紋飾,盤心及內外壁繪穿花龍紋,足牆繪如意雲頭紋,外底青花書「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書款。
「穿花龍」也稱為「花間龍」或「串花龍」,即在龍紋之外配置各種花卉,表現出天龍以帝王之姿,駕馭穿行在纏枝蓮中,氣勢雄偉,表現出蒼莽天穹巨龍的威武形象。五代越窯始見龍穿蔓草的青釉器,龍穿蓮紋在明代永樂宣德瓷器已現,盛行於正德時期,寓意「江山萬代,延綿不斷」,盤、碗、杯、壺、花觚等器物上,均流行此紋飾作裝飾圖案。此器青花繪製採用勾勒輪廓線內平塗的技法而成,繪製風格寫意奔放,線條流暢。正德時期所繪龍身細長,雙目並行排列,稱為「眼睛龍」,為明中期龍紋的典型形象,已無永、宣龍紋雄壯氣昂之勢,時代特徵鮮明。
明 綠彩雲龍紋盤
陳設品
高4.1厘米 口徑17.5厘米 足徑10.4厘米
盤撇口,弧壁,塌底,圈足。內心與外壁均以白釉為地刻填綠彩雲龍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白釉綠彩器製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錐拱紋樣,然後在花紋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後,再在露胎的花紋上填以綠彩,入窯低溫烘烤而成。弘治時期白釉綠彩瓷器承襲成化朝的製作工藝,器型輕盈秀逸,紋飾線條柔和,以碗、盤多見,飾刻填雲龍紋。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中華古玩藝術網
古玩古董、藝術品、收藏品、歷史人文、茶道、香道、盆景
插花藝術、旅行攝影、心靈雞湯、養生美食
服務與合作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TAG:中華古玩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