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在海地的一個鄉村裡,一位叫安吉麗娜的女子像往常一樣在街上閑逛。

突然間,她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尖叫聲,驚慌失措地癱坐在地上。

當眼前的這個男人上前親昵地叫出她的小名後,她顫抖的身子又趕忙後退了幾步。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周圍的人聽到尖叫聲後,便好奇地聚集到了女子的身邊。

這時,他們中有些人同樣嚇得大叫,還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有些人驚恐地睜大眼睛,表示不敢相信,還有一些人則一臉迷惑不解,不知發生了什麼。

等了好一會兒,大家才緩過神來,安吉麗娜也起身向那個男人走去。

詢問了幾個問題,兩人滿含淚花地緊緊擁抱在一起了。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原來這個突然出現的男人,是安吉麗娜已經死亡離世了18年的哥哥。

早在1962年,她的哥哥納西斯就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就被醫生宣告死亡。

妹妹安吉莉娜還親自簽署了死亡證明,並在眾人的見證下舉辦了葬禮,將哥哥埋起來了。

可這個對於她小時候的事情都能答對的大活人又確實是自己的哥哥。

這讓安吉莉娜及眾人非常驚恐,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死了18年後重新復活了?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根據納西斯的自述,他記得當時在醫院發生的所有事情。

他親口聽到了醫生對他宣告死亡,只是那時他根本無法動彈。

更可怕的是,當他被放進棺木時,他的意識還十分清楚。

他還指著身上的一處傷疤,說那是釘棺材時弄傷的。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而在家人離開墓地不久,他就被當地的一個巫師給挖了出來。

這位巫師施展了一下法術之後,就解除了他的全身僵硬。

之後,巫師將其帶往了一座偏僻的種植園,使其成為任人操縱的奴隸。

被奴役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巫師的離奇死亡才讓納西斯重獲自由。

雖說逃離了控制,但納西斯一直認為當初突然死亡是他兄弟下藥所致。

就算海地很近,他也只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兄弟死亡才敢回家。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而當地的醫院翻出了當年的死亡記錄後,隨後也確認了這位流浪漢正是十多年前死亡的那個男人。

這樁奇聞在1980年一經爆出後,立馬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儘管外界也曾懷疑過可能是納西斯以及家人虛構的,但海地殭屍的傳說卻一直都在流傳。

事實上,納西斯並不是海地第一個擁有這種殭屍經驗的人。

當地盛傳許多民間殭屍傳說,甚至傳遍了全世界。早期的殭屍電影都是從海地得到的靈感。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而這一次引起了加拿大人類學教授偉德·戴維斯(Wade Davis)極大的興趣。他立即前往海地考察,試圖找出海地殭屍出現的原因。

當地人認為,殭屍是通過巫師的巫術(而非毒物或藥物)製造出來的。

但經過四處尋訪後,戴維斯則認為巫師在儀式中使用了動植物風乾磨碎的複合藥劑。

他費盡一番周折後,收集了八份殭屍藥劑的樣本,並從中分離出了下列成分:

河豚毒素、海蟾蜍、雨蛙(多米骨雨蛙)、人體遺骸等物質。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其中,戴維斯認為河豚毒素是導致海地殭屍頻頻出現最主要的原因。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最強的非蛋白類神經毒素之一。

它不僅存在於各種豚科魚中,還廣泛分布於各種高、低等生物。

近年來,科學家就從河豚魚、蟾蜍、金色青蛙、蠑螈、水蜥、扁狀蠕蟲、貝殼類、海藻、微藻等水生生物和微生物中分離鑒定了20餘種河豚毒素的類似物。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作為一種神經毒素,它能選擇性地阻斷鈉離子透過神經元細胞膜,並阻斷了神經系統的興奮傳導,使機體發生神經性麻痹。

中毒者則出現肢體癱瘓,呼吸麻痹,血壓下降等癥狀,嚴重的直接因呼吸中樞深度麻痹窒息死亡。

然而,中毒者的意識卻能一直相當清晰,主要是因為河豚毒素無法穿過血腦屏障。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我們人體內在血液與腦組織存在一種特殊屏障,被稱為血腦屏障。

它是由毛細血管的內皮、基膜和星形膠質細胞的血管周足等構成,其功能是保護整個腦組織。

除了氧氣,二氧化碳,葡萄糖等人體必需品,絕大多數物質都是無法透過這層屏障。

這道屏障給予了我們大腦無限的保護,使中樞神經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只是當疾病發生在腦組織時,血腦屏障也成了影響治療的障礙:

比如腦腫瘤、腦部感染、癲癇、阿茲海默,精神分裂等等。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很多理論上對這些疾病有效的藥物,都會被血腦屏障阻擋而無法發揮作用。

當然,河豚毒素也是沒有辦法通過這一屏障的。

美國FDA報告認為河豚毒數的中毒者臨死前的那一刻意識還是清醒的。

因此,戴維斯認為巫師是通過下毒的方式令人假死,葬禮過後再將受害者從墳墓里挖出, 使其蘇醒而成為殭屍。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問題來了,恐怖電影中的假死、詐屍狀態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答案是有的,假死其實是活得相當微弱。

當人的呼吸、循環和腦功能受到高度的抑制,生命活動會處於極度微弱的狀態。

那麼,此時用一般常規的臨床檢查方法,比如測試脈搏心跳、查看呼吸等等是很難發現生命體征的。

就像納西斯從外表上看起來已經死亡了,但其實還在進行微弱的生命活動。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這種情況在法醫學中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假死常發生於觸電、高溫損傷、酒精中毒、麻醉藥中毒、溺水、顱腦損傷等情況。

由於心臟活動微弱,難以維持有效的血液循環,也不用說形成脈搏了。

這是為什麼假死者在接受搶救時容易被誤認為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戴維斯看來,家人將假死者埋葬之後,巫師再將其從墳墓中挖出。

一旦藥效的效力消退後,受害人會相信自己是一具復活的殭屍。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此外,一些巫師也有描述殭屍藥劑中包含了有稱為「殭屍黃瓜」的曼陀羅。

曼陀羅能引起發燒、幻覺和健忘,使受害人更易相信自己真的發生了變化。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戴維斯將一些樣本帶回美國,並在老鼠和恆河猴剃光毛髮的皮膚上進行實驗。

結果發現這些動物都會昏睡,繼而不能移動,但一段時間後又重新復活了。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曼陀羅

在這之後,戴維斯隨即寫了若干本關於海地殭屍的書。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蛇與彩虹》,其在後來被拍攝成了恐怖電影。

該書籍一經推出,就立即在歐洲地區暢銷,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正當人們以為海地殭屍之謎揭開時,科學界卻一再質疑戴維斯的發現。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從理論上講,這些毒素也需要在理想狀態下使人變得殭屍。

但在現實中似乎很難尋找理想的效果,比如毒素太少只能起到短暫的效果,太多則會立馬將受害者殺死。

科學界則認為他誇大其詞,所發現的毒素劑量也似乎不能將人變成殭屍狀態。

至於戴維斯的動物實驗,則有人質疑其是否在接受測試的藥劑中添加了其他物質。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另一方面,就算通過精準用量使其假死成功,但要確保其能復活也並非易事。

確實,假死者如果能在短時間內被人搶救,大多還能恢復正常的生命體征。

歷史上有案例記載,有人曾從幾近致命的河豚毒素中毒後恢復過來。

但一旦像納西斯被錯誤當作屍體處理,往往會因呼吸循環衰竭和器官功能障礙而最終走向死亡。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通常而言,在呼吸和心跳非常微弱時,機體內會發生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謝產物瀦留等癥狀,對組織器官產生毒害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的各種代謝活動都會發生紊亂,生命難以維持很長的時間。

這對於占人體耗氧量近20%的腦組織來說,缺氧是十分致命的。

大概只要短短6分鐘,就將產生不可逆轉的腦組織死亡,無法挽救。

所以,巫師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假死者從墳墓里營救出來,又成了一大疑問了。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而另一些研究者則懷疑殭屍可進行所謂的奴隸勞動是否真實。

畢竟將人變成殭屍狀態,腦部功能就會受到損壞,變得不協調。

除此之外,有人認為殭屍的出現並不能帶來任何經濟效益。

海地是西半球最窮的國家之一,並不缺廉價的勞動力進行種植工作。

如果巫師要使用殭屍作為奴隸,並不能獲得過多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充滿殭屍的種植園。

這些質疑尚未有人能解答,只能期待著未來更科學的研究來解答了。


那些你以為虛構的「活死人」故事,可能是科學創造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殭屍文化也成為了一種廣泛流傳的次文化。

它不僅出現在書籍、遊戲和大銀幕中, 還滲入到了人類的現實生活里。

殭屍酒吧、殭屍扮演遊戲、殭屍長跑比賽等在世界各地都層出不窮。

這或許也以新的方式彰顯了對這一未知領域的恐懼和求知慾。

只是恰好在這些恐怖絕望的氣息中,我們更能觸碰到人類原本應有的人性。

*參考資料

Zombie.Wikipedia.9 June 2018, at 05:16 (UTC)

Tetrodotoxin.Wikipedia. on 25 September 2018

American Scientist Interviews: Wade Davis on Zombies, Folk Poisons, and Haitian Culture." American Scientist 75.4 (1987): 412–14. Print.

Historical review on chemical and medical studies of globefish toxin before World War II]". Yakushigaku Zasshi. 29 (3): 428–34.

Tobler, M. (2005) Feigning death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ichlid Parachromis friedrichsthalii.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66: 877-88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顛覆生物常識的特例:同物種卻無法交配,騾子也能繁育後代
用科學的角度賞月:如果失去月球,地球會發生什麼?

TAG:SME科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