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歷年國慶閱兵上的「裝甲新星」

歷年國慶閱兵上的「裝甲新星」

來源中國軍網

國慶閱兵是為數不多的能將我國軍隊現役輕重裝備一次性盡收眼底的機會。雖然今年國慶沒有閱兵,但請跟隨軍網編輯的筆觸,以歷年國慶閱兵時的裝甲兵方隊裝備的演變為引子,探尋我國軍隊裝備和軍事工業的發展與進步。

坦克素有「陸戰之王」的美譽。在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時,新中國尚無批量生產坦克的能力,故坦克方隊全部由繳獲的外國坦克組成。 方隊的頭車是一輛我軍繳獲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在1937年設計定型,戰鬥全重僅18噸,甚至不到各國現役主戰坦克的一半。武裝為一門中口徑主炮和兩挺機槍。儘管該車防禦能力不強,火力也談不上充足,但在解放軍戰士的操縱下,仍然能夠屢建奇功。在歷次戰鬥里憑藉車組乘員高超的戰鬥技巧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該型坦克為進攻中的步兵們掃清了一個又一個的火力點。在開國大典上,作為頭車的97式中型坦克因為在作戰時表現優異,故在車身上噴塗有「功臣號」三個大字。

「功臣號」坦克(資料圖)

朝鮮戰爭爆發後,我軍坦克部隊里的部分裝備已經不能滿足戰場需求,但那時我國尚無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從頭進行設計製造時間上也來不及,因此從蘇聯購買了一部分T-34/85中型坦克和少量的IS-2重型坦克。這批坦克在戰場上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在進攻階段為步兵掃清火力點和障礙物;在防禦和對峙階段為步兵提供支撐點,在更長距離上發揚火力,擊毀敵人坦克、車輛和殺傷敵人步兵集群,並在適合的時機上從側翼躍出切斷敵軍的進攻隊形。志願軍坦克第2師4團2連的215號更是在戰場上一舉擊毀5輛敵軍坦克,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光榮稱號。

閱兵儀式上的T-34坦克(資料圖)

朝鮮戰爭結束後舉行的1954年國慶閱兵,坦克方隊的規模和氣勢上相比開國大典更強,整齊列隊開過天安門城樓的坦克方隊向世界宣告:中國軍隊擁有了守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勇氣與實力。

隨著二戰後軍事科技的進步和裝甲兵戰術的演變,T-34和IS-2等定型於二戰中後期的坦克,在性能上已經漸漸落後於時代。於是,我國決定從蘇聯引進技術,並針對我軍的特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誕生了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資料圖)

59式中型坦克是新中國第一種有能力獨立自主生產的坦克,主要武器為一門100毫米口徑的線膛坦克炮,能發射穿甲彈和破甲彈摧毀裝甲車輛或發射高爆榴彈摧毀工事建築並殺傷步兵。59式中型坦克在防禦上採取了重點防禦的策略,被擊中概率最大最致命的車體正面和炮塔裝甲進行了加厚,而在坦克集群作戰中側後的薄弱部位則由友鄰坦克進行掩護。有重點的裝甲結構換來了較快的衝擊速度,縮短了暴露在敵火力下的時間,變相提升了整車的生存能力。

5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在我軍裝甲部隊中服役至今,堪稱一款「長壽」裝備。從1959年國慶閱兵59式坦克首次亮相,到1984年國慶閱兵時,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對火力、防禦和機動性都進行升級後的79式坦克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里,這些59式中型坦克的衍生型號從外觀上與59式坦克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圓形鑄造炮塔是較為明顯的外觀特徵共性。

96式坦克(資料圖)

而在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坦克方隊中首次出現了兩種炮塔方方正正的坦克——96式和99式。這兩種坦克的炮塔是由裝甲鋼焊接而成,相比傳統的鑄造炮塔,防禦性更強。在火力上,99式和96式都裝備了125毫米口徑坦克炮,配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能有效擊穿敵軍坦克的正面裝甲。

1999年後的近20年里,99式和96式每一次公開亮相,都會被有心人觀察到一些細微的變化:炮管外觀、光學觀察設備、發動機艙外觀、炮塔和炮塔附加裝甲等特徵的變化,無不暗示著這兩種坦克在定型後仍然進行著改進和發展,火力、防禦性和機動性都相比原始型號有了很大加強。

99式坦克(資料圖)

與陸軍一樣,海軍、空軍與火箭軍的武器裝備從建國時期發展至今,也同樣經歷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引進到自產、從落後到先進的過程。

開國大典上的美製螺旋槳戰鬥機在六十餘年後被能超音速飛行、掛載多種對空對地武器的多用途噴氣式戰鬥機所替代;海軍的裝備也從小舢板小炮艦演變成了多種型號的現代化作戰和輔助艦艇;而火箭軍更是白手起家,發展成如今的一支近、中、遠程全覆蓋,核常兼備的戰略威懾和戰術打擊部隊。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69年,人民軍隊武器裝備的大發展的背後,離不開一一代軍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而這些先進武器裝備又將與人民軍隊指戰員們一起,共同守衛祖國的領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