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櫸木風華,布衣情懷

櫸木風華,布衣情懷

櫸木,也寫作「椐木」或「椇木」,盛產於江南,北方稱之為「南榆」。櫸木非硬木類,但是木質堅硬、紋理優美,色澤華麗,江浙滬一帶普通百姓多用其打造日用傢具,明清蘇作傢具中以櫸木傢具生產時間最長,品種也最豐富。







明式傢具的佳作中不乏櫸木製品,此類櫸木傢具佳作的造型、工藝超群,精雕細琢,十分文氣,與黃花梨等硬木傢具相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在其下。明清兩代江南文人雅士的參與明式傢具製作的同時,對櫸木家情有獨鍾,留下了不少佳作,令其具備了不俗的審美情趣和傳世價值。



櫸木是中國明清時期民間傢具最主要的用材,江南有「

無櫸不成具

」的說法。櫸木材質堅緻耐久,紋理美麗而有光澤,櫸木分量很重,與黃花梨不相上下。有一種帶赤色的老齡櫸木被稱為「血櫸」,很像花梨木,是櫸木中的佳品,無論是觀賞性還是實用性都不輸黃花梨;還有一種木紋似山巒起伏的「寶塔紋」,十分文氣,為文人騷客所鍾愛。



可以說,櫸木是一種既貴氣逼人又十分親民的材質,江南人的生活起居、園林建設乃至江南文人的審美意趣、情思寄託都與它緊緊聯繫在一起。








傳統概念中,櫸木並不被認為是硬木,王世襄先生也認為櫸木「比一般木材堅實但不能算是硬木」。但1996年出版的《中國紅木傢具》一書卻認為,「在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民間選用當地盛產的櫸樹為傢具的用材,大量製造供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櫸木傢具,給中國傳統傢具帶來了一次開創性機遇」。




他還強調指出,「櫸木在江南民間被視為『硬木』,所制的傢具非常考究,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優質硬木傢具之先導,而且一直連續不斷地生產到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是生產時間最長久的民間實用硬木傢具」。







可見櫸木並非清初黃花梨告缺,進口木材跟不上而無奈選擇的替代品,而是在早於黃花梨前即有工匠以櫸木大規模打制傢具,據考證,早在宋元時期,櫸木便用來製作傢具,在黃花梨基本告罄後櫸木傢具仍延續了下來,存世者遠較花梨為多,其中諸多品類藝術價值不在黃花梨之下。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達,手工業發展相當成熟,都市生活空前繁榮。從園林營造到百姓民居所需植樹木都極有講究。江南一帶盛行「前櫸後朴」,「櫸」與「舉」諧音,而且櫸樹樹質僅次紅木,是棟樑之材,一般人家以此為植材旺家之訓,在庭院前種櫸樹,就包含了家庭發達,有人中舉,家中要出棟樑之才之意。



選朴樹栽於庭院之後,朴樹材質較櫸樹為次,但生長力頑強,樹姿婆娑,寓意只要勤儉樸素,治家有方,也能過上安康生活。這兩種樹在櫸木傢具盛行的蘇州地方成為當地風情之物。當地家庭每分家立業之時,皆於庭院前後分別植下櫸樹和朴樹,待兒女婚嫁時伐櫸取木,打造傢具,有女則打制箱匣等小件,有男丁則打制床架、几案等大件。





隨著海運的日益發達,產自海外的花梨等硬木流入,成為明清傢具中一類材質,但畢竟木材數量有限,以其為材質的傢具存世也很少。而櫸木傢具則不然。如宜興紫砂茶壺的藝術傳承一樣,櫸木傢具因其植根民間的特性,其工藝傳承大多由民間工匠來完成。



明張瀚《松窗夢語·百工紀》記載,「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吳制器而美,以為非美弗珍也。……四方貴吳,而吳益工於器」。所謂「三吳」,以蘇州為首;所謂「制器」,當然少不了傢具製作。公認明式傢具發祥地在蘇州,有「蘇作」之說,蘇制傢具的做工純熟精細為世人所稱道。由於櫸木傢具取材便利易得,工匠在設計和用料上不必畏首畏尾,可以放手歷練,對櫸木紋飾、材性的了解稔熟於心,遠勝於少見的黃花梨等硬木,所下的功夫,當然亦在「硬木」之上,蘇作櫸木傢具的創製技藝自然日臻精妙純熟。



櫸木傢具的品式也十分齊全,無論桌、案、幾、凳,還是椅、櫃、櫥、床,無所不包。而隨著交通的發達,大量精美的蘇作櫸木傢具經過漕運流向大江南北,「考究的硬木傢具,有的供應蘇州或江南其他大城市,有的出口外銷,更多的則通過漕運,遠銷直隸、北京」。




蘇作櫸木傢具制式與黃花梨家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有人說,「遠觀這兩種蘇作傢具,如同孿生,無可挑剔,一時難以辨清」。因此櫸木傢具雖相當於「民窯」所出,其中許多精器之美並不遜出自「官窯」的黃花梨,傳世櫸木傢具數量頗多。如王世襄先生在北京工藝美術學院收藏了一把著名的櫸木矮南官帽椅,無論它的質感、功效和做工,都不在黃花梨之下。





明 櫸木矮南官帽椅




明中葉後,中國經濟高度發達,這在中國城鎮發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清代徐揚所作《姑蘇繁華圖》長十二米,尺幅是《清明上河圖》的兩倍有餘,打開畫卷,畫中姑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盛市井風情盡呈眼前。「三言二拍」中對江南市井生活的描述亦可見當時生活之富裕斑斕。物質生活的富足,令文人在物質追求之餘更感精神生活的重要。



沈春澤在《長物志》序中說:「夫標榜林壑,品題酒茗,收藏位置圖史,杯鐺之屬,於世為閑事,於身為長物,而品人者,於此觀韻焉,才與情焉……」。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文人多以建園林寄託文心,陶冶才情,而園林建築中不可忽缺的傢具正成為了他們才情與文心的投射與物化。








當時文人幾乎都直接參与了書房中傢具的設計,他們的設計更注重品味,更體現出其藝術個性和的文化特質。明唐寅在其所臨前人《韓熙載夜宴圖》圖中,在「忠於原作,不失神采筆蹤」的前提下,對畫中元素作了適當改動,其中最奪人眼球的是對畫中傢具進行了重新布置,增繪了不少傢具,充分展現了他在傢具設計、創意方面不凡的才情,更折射出明代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對蘇州明式傢具的推崇。






「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弟子周公瑕,在其使用的一把紫檀木扶手椅靠背上,款刻了一首五言絕句:




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這種沒有稜角、造型溫文爾雅的扶手椅,江南地區稱之為「文椅」,是當時文人們喜愛的椅子樣式之一,這些都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吳地文人在日常實用傢具中所傾注的精神期待。







明清兩朝無論政治氣候還是社會關係,均是歷史上相當詭奇的時期。明代朝綱暴戾,「殿陛行杖」司空見慣,而上下交爭、黨社之爭,致朝野沸騰。這種充滿戾氣的社會氛圍,令當時知識分子在無奈之餘只能以憤然逃禪、佯狂出世抗爭。而清代愈加嚴苛的文字獄則令文人更加無法展現政治抱負,他們紛紛避開仕途,以「草民布衣」融入更加寬廣的社會,在市井或佛禪中尋求精神和理想的寄託。







他們憤世嫉俗、孤高決傲,將自己的才華與人文情趣寄託於家具製作等諸多載體。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他們追求一種簡素空明、不事張揚的審美意趣和審美取向,而櫸木取自江南本土,雖不似硬木名貴奢華,卻材質堅緻、色紋兼美,在世俗情態的表象下展現出與當時文人審美取向契合的簡約空靈,而在其心靈的投射中更能體味到內心的愉悅。








這是逃離紛爭,追求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是心境與萬物的契合。境由心生、心由景生的交互關係,正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容。這種對生命的態度和對事物的認識,令當時的審美亦顯現出更為鮮明的意向,簡素空靈、天然去雕飾的藝術風格成為美的精髓,亦成為當時的潮流時尚。




櫸木風華,布衣情懷。我認為對櫸木明清文人傢具的認知,就是回歸傳統審美思想、審美關聯和審美態度,回到簡樸無華的審美情趣,就是要回歸到中國傳統對藝術的簡潔的哲學概括和深刻內涵。藝術有其本源,市場亦然,深入研究明清櫸木文人傢具,也許更能讓我們回歸藝術的本真。












作者:

嚴克勤,文化學者、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全國宣傳文化系統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京藝術學院、北京榮寶齋畫院教授。出版多部畫冊和專著。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紫檀江湖,作者:嚴克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器格物 的精彩文章:

奇石花鳥一床書
18種硯石鑒定圖文詳解(值得收藏)!

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