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鴞曾是北極象徵性物種 如今卻已變得鳳毛麟角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
微信|公號ID:WYKXR163
在棕色的夏季苔原上,一道白光吸引了我(本文作者李·卡爾維茲(Leigh Calvez))的目光。通過雙筒望遠鏡,我可以看到那是一隻雄性雪鴞。它的身體上覆蓋著厚厚的白色絨毛,黑色的喙、黑色的爪子和羽毛上分散的黑斑點綴其中。他的頭從一邊轉到另一邊,黃色的眼睛朝前注視著獵物發出的沙沙聲。
圖1:當人類接近時,這隻雌性雪鴞離開巢穴。這是它的第一道防線,以免引起人們對鳥巢位置的注意。
雪鴞和北極熊一樣,在人類的想像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從有關北極大火的古代道德傳說到《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裡的海德薇格(Hedwig),不一而足。在加拿大、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俄羅斯、冰島和不列顛群島都能找到這些北方的「流浪者」,有時它們甚至能到達夏威夷南部。
雪鴞能在各大洲間飛來飛去。2012年被追蹤的一隻雌性雪鴞,曾往返于波士頓和努納伏特(Nunavut)之間,行程超過1萬多公里。在被稱為「突進」(irruption)的現象中,大量的雪鴞有時會在特定季節從它們的巢穴中竄出來,然後到達西雅圖和波士頓等美國城市的郊區,甚至遠至德克薩斯州南部。
圖2:這隻雄性雪鴞在附近的土丘上守護著鳥巢
圖3:非盈利機構雪鴞研究所(Owl Research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丹佛·霍爾特(Denver Holt)在北極苔原上調查雪鴞築巢的跡象
圖4:在短暫的休息後,雌性雪鴞回到了她的巢穴
然而,像冰雪一樣,這些曾被視為遙遠北方長期標誌的動物變得越來越不常見。在去年12月公布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首次將雪鴞列為「脆弱物種」。此前有研究顯示,成年雪鴞數量已從2013年的20萬隻減少至2.8萬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警告說,如果雪鴞消失的速度繼續加快,這個物種可能被列為「瀕危物種」。
丹佛·霍爾特是非盈利組織雪鴞研究所(ORI)的創始人兼總裁,也是美國最傑出的雪鴞生物學家之一。20多年來,他始終在阿拉斯加的Utqiagvik(烏特恰維克,原名巴羅)旅行,那裡是美國最北的城鎮,也是雪鴞的主要繁殖地之一。1995年,霍爾特統計了54個雪鴞巢,2006年剩下38個,今年他只找到了7個,而且其中3個沒有找到雪鴞。
圖5:這隻雌性雪鴞在阿拉斯加的烏特恰維克盤旋。像在背景中的電線杆一樣,電線杆為雪鴞提供了方便的棲息之處,讓可以狩獵和看守巢穴
圖6:三周大的時候,雪鴞幼鳥開始在鳥巢附近徘徊。霍爾特記錄了它們的發育過程
圖7:當霍爾特每隔三天去檢查窩裡的幼鳥時,他不得不躲避雄成年雪鴞的俯衝式襲擊
雪鴞不像其他鳥類那樣築巢。相反,雌性雪鴞(比雄性更大更黑)在土裡挖出一個淺坑,通常位於小山頂部。為了觀察捕食者,它大約每隔兩天才產一枚蛋。根據食物的供應情況,它最多可能產下12枚蛋。霍爾特說:「棕色旅鼠是雪鴞最喜歡的食物。」雄性雪鴞會將旅鼠帶回家,雌性雪鴞則將旅鼠儲存在巢穴周圍,最多時可達10或15個。
雖然雪鴞會吃田鼠、北極野兔和其他小型鳥類,但雪鴞研究所(ORI)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雪鴞繁殖地採集的43000隻獵物中,有90%是旅鼠。這些體型較小、類似老鼠的嚙齒類動物整個冬天都很活躍,在沒有綠葉的時候吃苔蘚。所有必要條件都要達到恰到好處的程度,才能讓旅鼠茁壯成長。太多的融雪會迫使旅鼠花更多的時間在地面上,這使它們很容易受到該地區所有捕食者的攻擊。而融雪太少,可能沒有足夠的植物供旅鼠食用。
雪鴞每天需要約500克食物才能在嚴酷的北極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捕旅鼠比捕食海鳥更有效。旅鼠的數量會經歷三到四年的盛衰周期。許多科學家相信,雪鴞和其他食肉動物(比如白鼬和狐狸)推動了這些趨勢。當旅鼠數量充足時,以它們為食的生物就會繁盛起來。當旅鼠消失時,它們的捕食者的數量也會隨之減少,使得旅鼠的數量得以攀升。而當地面上有更多旅鼠時,雪鴞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圖8:一隻棕色旅鼠停了下來,急忙尋找掩護
圖9:剛出生3天的雛鳥在尚未孵出的蛋上休息
圖10:這對雪鴞兄弟趴在凍土帶的草叢中一動不動,希望躲開捕食者的發現
但霍爾特並不認為事情如此簡單,他說::「這是種群數量的波動,並非以循環的方式進行。」他發現,雪鴞的總體數量明顯呈下降趨勢。2017年11月,雪鴞研究所(ORI)獲得了一項撥款,以確定氣候變化是否是導致這種下降的主因。該機構將利用27年的雪鴞和旅鼠數據,以及國家氣象局和巴羅天文台收集的天氣數據。
當霍爾特尋找答案的時候,他仍然對這隻奇怪的鳥感到敬畏。霍爾特說:「這隻適應北極環境的大型白色貓頭鷹吸引了我。這就像看著新鮮的雪,有些特別的、不同尋常的或者神奇的東西。我只是喜歡看它們,這可能不是有形的。」
※記性不行想像力來補:普通人如何變成記憶大師?
※科普時報社與國安社區達成合作:推動科普文化進社區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