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蜀國缺少戰馬,諸葛亮臨終前發明一種暗器,專門對付魏國的騎兵

蜀國缺少戰馬,諸葛亮臨終前發明一種暗器,專門對付魏國的騎兵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糧盡而還」,蜀軍因缺乏糧草,不得不選擇了撤退。

三年過後,諸葛亮率軍聯合東吳,再度向中原挺進。

當時,聯軍與魏軍僵持不下,魏軍主帥司馬懿命人掘壕以為堡壘,準備與諸葛亮死磕。

司馬懿不想和諸葛亮正面交鋒,但諸葛亮卻如坐針氈,他吸取前幾次被迫撤軍的教訓,決心速戰速決。

諸葛亮多次派使者向魏軍遞交戰書,譏諷司馬懿畏首畏尾,膽小如鼠,做事兒像個娘們兒。

而司馬懿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任由蜀軍嘲笑他「畏蜀如畏虎」。

面對蜀國使者,城府頗深的司馬懿不打聽軍事問題,而是詢問諸葛亮的起居飲食狀況,當得知諸葛亮近來起得早睡得晚,吃得少而辦事多,就連軍內二十丈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監督執行,司馬懿料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諸葛亮確實心力交瘁,不久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囑咐部將秘不發喪,並以替身羽扇綸巾坐在中軍之內,司馬懿率部出城,打算攻打蜀軍,卻被諸葛亮的替身整懵圈了,嚇得策馬收兵。

這就是「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的來歷,其實,諸葛亮死後依然能嚇阻敵軍,還有賴於他的一項發明——蒺藜。

蒺藜俗稱「扎馬釘」,是以銅、鐵打制的一種暗器。

扎馬釘有四根鋒利的尖刺,隨手丟到地上,總有三根尖刺朝下支撐,而一根尖刺必定朝上,用這種暗器,可以造成敵方馬匹、步兵受傷,從而影響行軍速度。

扎馬釘後來演化成今天的路障,用來對付違法犯罪分子的車輛。

三國時期,蜀國軍隊缺少騎兵,而魏國處於盛產馬匹的北方,因而騎兵數量多,在行軍速度上佔有優勢,諸葛亮發明的扎馬釘,讓司馬懿的部隊吃了不少苦頭。

蜀軍在地上布滿了扎馬釘,令眾多魏軍人馬受傷,為了「排雷」清除障礙,司馬懿不得不派一千多人組成「工兵」敢死隊,穿著木板製作的鞋子,小心翼翼挖出蜀軍布下的「地雷」。

為此,魏軍行軍速度大大降低。

在陝西漢中勉縣漢江河附近,以及定軍山武侯坪一帶,經常出土一些銅鐵製作的箭鏃和扎馬釘,看來諸葛亮發明的扎馬釘在三國時期的使用是極為廣泛的。

蜀漢軍隊憑藉少量的步兵,於數量龐大的魏軍騎兵周旋,諸葛亮這一充滿智慧的發明功不可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燕地有個人「白日撞鬼」,妻子和僕人組團忽悠他,他竟然相信了
晉孝武帝死得太窩囊,就因一句戲言把妃子惹急眼了,於是生命終結了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