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論孔:孔子與儒商
原標題:何新論孔:孔子與儒商
何新論孔:孔子與儒商
何新論孔子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4-01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0
ISBN號:9787547703489
一 孔子可能是最早的儒商
令人極有興味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多年的遊歷期間,孔子是以什麼方法謀生?早年的孔子沒有土地封邑,也還沒有多少財產,也沒有官爵俸祿。雖然孔子當時可能有了幾個弟子,但這些弟子們也都需要自謀生計的資源。①
我推測孔子為謀生需要而經過商,孔子本人很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儒商」。
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根據。
《論語·子罕》有一段子路與孔子的對話,耐人尋味: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蘊諸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這段話的意謂是:
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將它打包藏在盒子里好呢,還是找一個好價錢賣掉好呢?」孔子說:「當然要賣掉,當然要賣掉!我也正等著有好價錢識貨人呢!」
成語「待價而沽(賈)」從此則軼事而來。這一段對話表明,孔子並不是一個只會讀書的迂闊腐儒,而是頗精通於經商理念的。
實際上,孔子仰慕的管仲在被齊桓公聘為國相之前,就曾做過商販。②以下的一件佚事,也似乎印證上述猜測。
《韓詩外傳》曾記述孔子在齊國時的這樣一件事:
孔子行車在路上,遇到齊國的一位賢人程子,二人停車相語。談話中,孔子知道程子生活有困難,就吩咐子路:「取下車上的采帛十匹(當時采帛可以代替金錢,以物易物而流通),以贈先生。」
但是,子路不願意,就假裝沒聽見,拒絕照辦。於是孔子又作了吩咐,子路只好照辦。
程子走後,子路不高興而責問孔子:
「過去我聽你說過,君子不在路上交新朋友,就像女子不能沒有媒人就出嫁一樣。那麼今天,您這是怎麼回事?」
孔子回答:「《詩經》中不是有這樣的話嗎?『田野上的蔓草,沾上了雨露。偶然遭遇一位美人,令我特別心動。雖然倉促相遇,也要滿足心愿。』[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宛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齊國這位程子,也是知名的賢人。今天碰巧與他邂逅在路上,如果我無所表示,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面,那將令我終身遺憾。做人的大原則當然不能違背。但小道理,是可以隨機調整應變的!」①
由上述這則軼事,不僅可以看出孔子實在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反映了孔子處世所具有的靈活態度。
周代之齊魯地區產一種錦帛,稱作「齊錦」、「魯縞」。研究古代貨幣史即會知道,在中國隋唐以前的歷史中,絲織品、錦帛曾經長期承擔過流通貨幣的功能。孔子出行的車駕上,竟然備有那樣多的帛匹,表明他當時是在從事經商販運。
春秋時代,綢帛貿易極盛,據《史記》,漢初通大都邑的市場需求中有:「帛、絮、細布千鈞,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由於銅少,因此縑錦可流通取代通貨。司馬遷曾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紋不如倚市門。」
二 儒商之源在殷商
實際上,孔子先祖之殷商族人本來一向以善於經商而聞名。
商周以前,商人的古稱本來是「賈人」,或曰「賈」。史稱殷商人善賈、周人重農,周人稱賈人為商人,即商族人;這也正是中國人至今仍稱生意人為「商人」(即殷商族人)的緣由。
春秋時,子產曾召集居住鄭國的一批經商致富的殷商族人開過一次會議,《左傳》昭公十六年記子產之言說:
「早先是我的先君鄭桓公和你們殷商族人從周朝遷居出來,齊心協力開闢了腳下這塊土地,砍去野草雜木,定居在這裡。我們曾立下盟誓要世世代代互相信賴。當初雙方有盟誓說:『你們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搶奪你們的東西。你們作買賣賺錢擁有寶貨,我也不過問。』依據這個雙方信守的盟誓,我們共處到今天。」
[子產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盤庚遷殷以前殷人稱為商人)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毋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
鄭國的開國先君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於鄭國,周宣王賜給他一批殷商遺民作為農奴。但是,鄭桓公沒有讓這些殷人作農奴,而是讓他們到各國從事販運成為自由的商人,鄭國之都城也因此而成為當時匯通天下的大商埠。
這是殷商族人有經商才能的一則重要史料。魯國伯禽受封時,也有大批殷商族人作為附庸遷入。據司馬遷說:直到西漢時,鄒魯之地仍多出商賈及金融家(高利貸者):「魯人俗儉嗇,……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遍郡國。鄒、魯以其故多去文學而趨利者。」
三 儒家並不鄙商
流行的謬見,以為儒家輕商。其實,古之商賈本來就有所謂「儒商」。而「儒商」之始祖,即使不從孔子算起,也應從孔子的高足子貢算起。
孔子的重要弟子子貢以善於經商聞名於世。司馬遷說子貢善經商:「與世轉貨貲」,「家累千金」。又說子貢「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孔子家語》:「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齊貨竊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
由此看來,即使在流亡時期,子貢事實上也一直在經商。
孔子死後,子貢曾在衛任官,後來政壇失意轉而從事金融高利貸,遂成為一時巨富。那麼子貢請學於孔子的,恐怕也有行商之道吧?!
司馬遷曾說,謀富之術為三等:「治生不待危身取給,則賢人勉焉。是故本富為上,未富次之,奸富最下。無岩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史記·貨殖列傳》)他認為儒者貧窮,而誇言仁義,是可羞之事。換句話說,美德是需要本錢的。貧賤之人自己還無法立身謀生,也沒有資格講論「仁義」。
孔子中年以後長期流亡在陳國,而陳國也是當時天下的重要商埠。《史記·貨殖列傳》謂:「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孔子中年以後多年居於陳國,可能也是由於要方便子貢等從事經商活動,以取得自己和子弟們生活所需的資財。
【本文收入何新著《論孔學》,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出版。本博被作者授權轉發,作者於文字有所修訂。】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