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祝允明草書奔放,楷書竟如此俊秀!

祝允明草書奔放,楷書竟如此俊秀!

每天都有精彩書法內容

明代書家祝允明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1461),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享年67歲。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號枝山、枝指生,又號支山、枝山道人、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蘇州府長洲縣人。祝允明自幼聰穎過人,又因家學淵源,五歲能書一尺大字,九歲便能作詩,後博覽群集,文章有奇氣。

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久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正德十六年(1521)任命為應天府(南京)通判,未滿一年即稱病還鄉,故有「京兆」一稱。他的仕途並不順遂,因此潛心為文、醉心翰墨,後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陳淳並稱「吳門

鍾繇墓田丙舍帖(左)及祝允明臨作(右)

祝允明博觀縱覽的臨古方法,足以讓他具備了超越同時代人的可能性,進而具備了超越前人的可能性。他在臨摹上注重對某家筆法理解,臨一家像一家,為其能夠融合各家筆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他書風的多變提供了便利。

王獻之二十九日帖(右)及祝允明臨作(左)

臨帖是對古人書法風格和面貌的學習,以學習的相似程度來區分實臨還是意臨。實臨不僅注重寫形,還要注重取神。而意臨則側重取神,同時摻雜著個人的審美旨趣。這兩種對臨的臨帖方法是書法學習者常用的臨寫方式。而一般從臨摹到創作我們還會採用背臨或憶摹的方式,這比對臨的要求會更高。

這要求學書者仔細研究原帖,對筆法、結構、章法等相當熟練,並將原有的內容背出一一摹寫下來。雖有難度,但這是臨習者學習某家面貌最好的途徑。若將這種難度繼續加大,那便是仿書的模式了。仿書要求熟練掌握某家筆法技巧、結構特徵、章法等,最終以風格面貌為旨歸來進行創作的一種模式。這樣的方式不需要範本作參照,它是臨摹走向創作的一條快捷通道。

祝允明 臨黃庭經冊(部分)

從存世的臨摹作品來看,祝允明早歲所臨諸家法帖的態度是忠於原帖的。27歲臨《黃庭經》與原帖相比,關於原帖中脫字處有補漏的文字,如「後有命」後補脫字「門」、「靈根堅」後補脫字「固」等,皆忠於原有的章法來臨寫,體現出祝氏對古帖中「矩」的理解。

虞世南大運帖(右)及祝允明臨作(左)

祝允明41歲臨《黃庭經》已將脫字排入行中,已並非如21歲時所臨《黃庭經》一樣亦步亦趨的追求形似,而是摻雜著自己的喜好去臨寫,加強了筆畫的厚度與粗細的變化。

祝允明 臨王羲之帖冊(部分)

祝允明 臨王羲之帖冊(部分)

祝允明憶摹趙孟頫書唐集七十首,這裡的憶摹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背臨。若要背臨七十首古詩,可見需要超凡的記憶能力。在此祝氏不免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他能夠用趙體書風將這些古詩還原是可以肯定的。祝允明憶摹的方式很少見到,但可以推斷他並非僅此一次採取這樣的模式進行臨寫。

祝允明 臨王羲之帖冊(部分)

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吸收古人的養分更好地運用到創作中去,而祝氏一直從容地遊離其中,游刃有餘。他喜歡將若干古帖臨於同一卷上,或仿諸多書家風貌於同一卷上,而這樣的一種方式對於他而言更多的像是一種遊戲,集中體現了他有趣的臨古與仿古的書寫模式。

祝允明 楷書臨黃庭經卷

祝允明 楷書臨黃庭經卷(局部)

丨謝謝觀看,歡迎點贊分享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致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書法?愛書法的孩子不會學壞
每一刀每一筆都清晰可見,方介堪篆刻原石印面賞!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