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容易來之不易·有一條路,叫做取經之路
有一條路,叫做取經之路來自凈土宗大愛之聲00:0013:03
在世界歷史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前赴後繼——他們翻越雪山、橫穿大漠、遠渡重洋,他們以信念支撐起萬里之行,他們用生命綻放出最美的紅蓮。他們就是西行取經的中國僧人。
一
朱士行
因為一部《西遊記》,唐僧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在唐朝之前,就已經有大批的僧人踏上了漫漫取經之路。
公元260年,三國爭霸的硝煙仍在瀰漫。朱士行,中國第一位正式受比丘戒的僧人,從雍州出發取道西行,「誓志捐身,遠求大本」。這一年,他58歲。
朱士行一路向西抵達西域于闐國。于闐是崇尚佛教的國度,但取經的過程卻很不順暢——當地流行的是小乘佛法,而朱士行所求的《般若經》屬於大乘的範疇。一直到282年,也就是出發22年之後,梵文本的大品《般若經》才輾轉由其弟子弗如檀帶回洛陽。
朱士行可能不是第一位踏上這條取經之路的,但他是第一位成功取回了佛經的。說「取回」也許並不太貼切,因為他此行一去未回——異域的風土人情留不住他回國的心,卻將他的人永遠地留在了那裡。
二
法顯大師
歷史猶如滾滾的車輪,在不斷輪迴中前行。
公元399年,又是一個戰亂的年代,又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義無反顧踏上取經之路,他就是東晉高僧法顯大師。
大師橫穿西域,翻越蔥嶺,成為了第一位踏入天竺的中國人。隨後在天竺遊歷九年,遍尋聖跡,於412年攜帶十一部經律從海路返回。
大師回國後撰寫《佛國記》一卷,詳細記錄了取經的行程及路途中的見聞。這一珍貴的著作不僅激勵了更多後人投身取經事業,也為西行取經的僧人們提供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成為取經路上的重要參考。
三
玄奘大師
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
這是玄奘大師取經路上的豪言壯語。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大師,並非《西遊記》里那膽小懦弱的唐僧。大師沒有四位徒弟一路同行,更沒有與唐太宗結拜兄弟,甚至是混在難民群里「偷渡」出國的。
大師的西行之路遠不止九九八十一難,才剛上路就險些被大唐官府抓回;穿越八百里大漠時,因水袋打翻,大師五天四夜滴水未進;抵達高昌後,高昌王極力勸留,大師絕食三日終將其打動;兩次翻越雪山,險死還生。
除此之外,大師還數次遭遇強盜洗劫,被視為異教徒驅散,甚至被信奉突伽天神的信徒們當做祭品,差一點就被活活獻祭。
大師一路行來,耗時17年,行程五萬餘里,帶回經卷共計657部。
四
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
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
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不諳斯旨,
往往將經容易看。
這首《題取經詩》的作者,是在取經路上與法顯、玄奘齊名的唐朝高僧義凈法師。義凈法師遊歷天竺十餘載,搜集大量取經僧人的資料,編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錄了56位西行求法高僧的行誼。上面這首詩可說是法師一路行來發自肺腑的心聲。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自魏晉以來,多少高僧大德懷揣著濟世悲心踏上遠途,多少佛門子弟寄託了期望翹首以盼,但現實是殘酷無情的,「去人成百歸無十」,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取經之路是一條不歸路。
法顯大師先後與十位僧人同行,最終隻身一人返回。曇無竭一行25人出發,歸來者僅僅5人。更有令人動容者,如常慜法師師徒二人,在沉船危難之際,主動將乘小船逃生的機會讓與他人,「可載餘人,我不去也!」師徒二人合掌面西,在彌陀聖號中葬身海底……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高僧連名字也未曾留下,他們留下的,只是一堆白骨,為後來的取經僧人們指明道路,正如法顯大師《佛國記》所載「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也記載「(玄奘)自是孑然孤游沙漠矣,唯望骨聚馬糞等漸進。」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取經之路是對這句話的完美詮釋,這是一條歷代高僧用鮮血與白骨鋪就而成的死亡之路,也是一條見證了高僧們不畏艱險捨身求法的新生之路。
「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當時的高僧們為取經所付出的一切。也許只有了解了這一段取經的歷史,才能體會世尊為何會在《無量壽經》中說出「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樣的話語。
我們現在覺得閱讀佛經很容易,要知道,那是無數的高僧用生命換來的。借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當你隨手翻開一本佛經時,請記住,今天的容易來之不易。
當你在電腦上點開一部講經視頻時,請記住,今天的容易來之不易。
當你在手機上點開一款佛教電子書時,請記住,今天的容易來之不易。(因編輯需要,有改動)
作者:佛慈居士
TAG:彌陀帶你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