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臨摹宋畫,怎麼能懂中國畫?

不臨摹宋畫,怎麼能懂中國畫?

最近連電視劇宣傳都已經不推劇情了,開始在視覺路線狂奔,主打美術設計服化道,力求把看劇變成看展,莫蘭迪色系大行其道。

這種備受時尚推崇的配色,源自義大利油畫家喬治·莫蘭迪,他畫的瓶瓶罐罐,使用低飽和度的灰色調,俗稱「高級灰」,簡約典雅,靜謐和諧。一時引出不少吐槽,「這種配色我們中國早有了」。

歐洲繪畫大師巴爾蒂斯評價,「莫蘭迪無疑是最接近中國繪畫的歐洲畫家,他把筆墨儉省到極點,他的繪畫別有境界,在觀念上同中國藝術一致。他不滿足表現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題發揮,抒發自己的感情。」

中國繪畫為何會在此成為一種標準?不妨在宋畫中尋找答案,因為談及中國繪畫,公認的藝術高峰出現在宋代

宋畫體現了感性與理性的完美融合。

一千年前,交織著憂患意識與禪悅情趣的士大夫,將文學性與抒情性帶入繪畫,在格物致知的思潮中,體察物象的寫生技法登峰造極,致廣大而盡精微。

以宋畫為代表的中國工筆畫,用凝練生動的線條勾勒萬物形態,調和經久不褪的礦物顏料,在薄如蟬翼的絹上層層賦色,色調溫潤,內斂細膩,以色彩的層疊呈現出質感和光線,比屏幕上一鍵到底的莫蘭迪濾鏡可靈動多了

藝術史家高居翰評論宋畫:「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於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後世無可比擬的。」

宋畫淡雅清逸的中和之美,源自技法,更源自修養的外化。宋人觀物察己,所求不止於感官愉悅,更是理性深刻,描摹表象的同時顯現氣韻。雖然在宋之後,院體工筆畫風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而淡出主流,細膩寫實的賦色最終讓位於筆墨,但宋畫的技術和審美高度,留下了一個令人神往的世界,讓我們至今可以在畫中找回那個時代,穿過都會繁華的長卷,極目山水悠遠的留白。

工筆畫的學習是從臨摹開始,不讓人一上來就用毛筆寫生,或者自主地畫什麼東西,一切都始於模擬和執行既定規範,一筆一筆地去實現,照做即可。

臨摹的過程,就是作品一張張誕生的過程。花鳥草蟲是宋人以繪畫抒發情志的最小單位,最能體現畫家敏銳的洞察和細勁的筆觸。一幅幅寫實而空靈的小品,是古人的紈扇風雅,也是最適合初學者入門臨摹的范畫。

臨摹是「師古人」。宣紙覆在線稿之上,凝神靜氣,隨著古法線條勾描,親自體會線條的延展。這種從模仿開始的簡單訓練,讓我們通過每一筆練習,離宋畫之美更近一步。

中國的繪畫也是精神與自然的對話,靈魂與物象的關照。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多識於鳥獸草木,四時枯榮,一株幽草一片花瓣,就是一個世界、一種生活。在極致的描摹中,偶爾悠然意遠,超越塵世的躁動。

(文章均源自互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友之家 的精彩文章:

寫意花鳥,出枝、畫花、添葉都有講究!
李曉明五種工筆蓮花的繪畫著色步驟詳解!

TAG:畫友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