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做自媒體之後,養成的11個壞毛病

做自媒體之後,養成的11個壞毛病

本文轉載於媒通社,已獲對方授權轉載。

自媒體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它是一個入行再簡單不過的職業,簡單到你只要打開手機,註冊一個賬號,定期或不定期地發表內容,你就可以說自己是一個自媒體人。門檻低,反饋快,還能將自己的所長變作新的創收途徑,是信息時代最好的禮物之一。

可做自媒體又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情:多少個夜裡輾轉反側,為了一個新選題絞盡腦汁。還要時不時受到批評:「自媒體人就是有一身的毛病。」

自媒體是富礦還是不歸路?做自媒體之後,到底容易養成什麼壞毛病?為此,我們進行了一番診斷。

一、夜貓綜合症

對自媒體人來說,熬夜幾乎已經成為了被動觸發的技能。

洗漱完畢準備上床入睡,突然在微博上刷出大熱點,忙打開電腦,熬;一天將盡,兼職日更的任務卻還沒有完成,沖杯咖啡,熬;正準備關上手機之際突然接到一篇價格不菲的廣告,二話不說撐開眼皮,熬!

或者,白天乾脆用來躺屍摸魚,明月升起之時才福至心靈,興緻沖沖地鏖戰到天亮。

彈性十足的工作性質,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讓自媒體人不得不將夜裡的時間看做後備隱藏能量庫,一有必要就壓榨。當城市陷入黑暗,其他人已經鑽進被窩,只有自媒體人對著屏幕的微光奮筆疾書。

不熬夜,不是合格的自媒體人。

做自媒體蠻孤獨的,要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發表意見

二、媒體微商

「朋友圈是最佳的閱讀出口」這句話被不少公眾號運營者奉為聖經。

文章一推,便迫不及待地發到朋友圈和各大社群求轉發,只有不斷上升的閱讀量,才是方才耗損腦細胞的最大慰藉。

有時只是一篇,在朋友圈中曇花一現,標題精緻,配圖養眼,大家還能靜心閱讀,頷首點贊。然而,有時連著轉發好幾篇,標題里又全是驚嘆號,排列在一起氣勢十足。但殊不知,人們只是伸出手指飛速地劃開,節省下功夫去看在意之人的生活點滴——這類動輒刷屏的自媒體人對很多人來說,大抵和微商歸為一類了。

不看,不贊,不需要。

自媒體「微商化」,文章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砸得鋪天蓋地,沒準正在引起新一輪的信息恐慌:下次看到有人興緻勃勃地分享,我還點開不點開了?

三、營收焦慮症

許多自媒體人面臨著營收問題。在各自的內容領域苦耕多日,發現除了廣告和流量主就再無錢緣,嘔心瀝血寫不出爆文,光靠內容,沒情懷也沒生活。所以紛紛撲騰下水走到店商的路子上,結果在下一個路口與一眾同行不期而遇。

一個財經博主提著一箱口紅,另一個美食教程博主扛了一台保濕儀。朋友圈裡除了轉發文章好像也開始引流代購,你也不知道他最認同的身份是「斜杠青年」里的哪一條斜杠。

四、唯「十萬+」主義

泡在自媒體的海洋里太久,對數字越來越敏感。走在大街上看見汽車飛馳而過,也下意識地數一數車牌上有多少個零。

三個還成,四個可太棒了,最好是五個,五個零組合在一起是凌風出塵的美妙。在前面再加上一個1,就是「十萬+」——今晚回家喝酒擼串兒!一個「十萬+」就得好好慶祝了,咱廣大自媒體勞苦大眾,一年能有幾個「十萬+」啊。

敏感之餘是秘而不宣的比較。

發完稿子坐在辦公椅上刷著數據,那條上下波動的綠線簡直就是自己的心電圖。仔仔細細地分析著數據,比對一下隔壁窗口的自媒體同胞們,看到瀏覽量幾千幾百比自己低的,便搖頭惜哉,結果再一扭頭,看到兩小時後就奔流入海的「十萬+」們,誰也不敢說自己不眼紅。

「十萬+」乃至「百萬+」,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座神壇,成千上萬的自媒體人削尖了腦袋往上爬,遠遠看去頂頭的幾位在擺宴設酒,底下烏泱泱的一片頭破血流。

看似忙得火熱,但不知道路在何方,錢路茫茫

五、空心病

自媒體做久了,最擔心的事可能是自己被掏空。輸入的速度趕不上輸出,自己的數年積累瘋狂地蒸發以至於日日報虧。再寫新的稿件時發現胸中墨水已干,然後是木然地打開一個又一個搜索引擎。

閱歷空了,速度比自己想得還要快。本以為還能撐個一年半載,想不到今晚就已亮起了紅燈。垂直領域的自媒體人越更新越感到榨取內容的不易:這麼點事兒每天咋都能有新鮮東西可聊呢?落腳點廣泛的公眾號、頭條號們也不好過:哪行哪業都說一點,沒有自己的真材實料,讀者更不買賬了。

心中空空,指下發虛,落在word里,大幾率又是一個東拼西湊的編織物。

有了空心病,卻也不醫治。不是資訊爆炸嗎?躲在後頭,看準時機揀一些爆炸碎片就好了,人生經歷可遇不可求,大部頭的硬書也啃不下。按理說胸中有七分的把握才能寫出五分的文章,只不過如今的自媒體人許多都是只剩三四分積蓄,再勉力湊出兩分的更新罷了。

再懶一點,洗稿也不錯。

六、道德激進主義

在許多自媒體人眼裡,社會很亂。

好巧不巧,自己恰好算作一個有人聆聽的意見表達者。於是在滴滴順風車、崑山反殺、高鐵霸座等社會事件發生時,總是義憤填膺地要站出來說上幾句,表達憤怒,斥責罪犯,不如此,難解心頭之憋悶。

然而,表達意見的同時,自媒體人也常常陷入道德激進主義。

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好衍生出一條振聾發聵、一呼百應的道德審判,並將它鄭重其事地獨立分段、加粗,給善者最大的同情,給惡人最恨的辱罵。在真相缺失的時候沒有留意最新的發展動向,很可能站上道德高地,卻找不到下來的路。希望著做一個帶領節奏的人卻被帶了節奏,自媒體人一旦踏上了道德激進的螺旋梯,便只有前仆後繼。

七、熱點崇拜

自媒體人對熱點的崇拜猶如古老民族對圖騰的崇拜,莊重,虔誠,常常挂念在心,恨不能俯首貼地。

一個事件上了熱搜榜前三,自媒體人們最關心的便是自己有沒有搶到前排。抓到第一手消息之後立馬回去搜圖寫稿,晚一秒發,這個熱點就凉一寸,流量就少了一截,大爆的希望便漸漸渺茫。

長期以往,對熱點的崇拜上升至迷戀。不管自己文章有沒有找到獨到的角度,有沒有掌握詳實的資料,甚至也沒有仔細去核查這個熱點事件到底是真是假,便毅然決然按下回車鍵。從捕捉熱點到追熱點,從追熱點再到蹭熱點,自媒體人的方向好像已經只剩一條:將熱搜榜完全錨定。

漸漸地,缺少自己潛心發掘的耐心,和「引領熱點」的意向。熱點崇拜之後是選題紊亂,選題紊亂之後是調性失常。

一頭扎進熱點裡,卻常常忘記「我是誰?我在哪?」

八、自我缺失

是不是每一條新獲取的知識,都一定要轉化成明天更新的內容呢?自媒體人面臨著這個問題。

海量資訊三千,卻難取自己的一瓢。因為自己不斷要求產出的工作性質,導致自媒體人被逼去看書補充,企圖把所有新的知識變成明天新的流量。可卻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那份「讀無用之書,想無用之事」的美好心態。當所有的新收穫都只是把自己當做中轉站,下一秒就變作子彈投射給了受眾,實質上它們便永遠不能成為自己的興趣和思維方式。

新知建立了用戶,卻沒有建立自己。對於自媒體人來說,不知是福是禍。

九、同質化

如果兩個同領域的自媒體人坐在一起交談,他們的內容差別不大是很有可能的,但兩個不同領域的自媒體人推杯換盞時,發現彼此的內容也多有重合之處,這個景象就十分詭異了。

圖片的來源是同一個搜索引擎甚至是同一個網站,消息的來源是同一個渠道,觀點來源於另一個大V,而寫作風格和結構,甚至可能來源於同一套新媒體教程……

在新媒體行業尚在藍海,自媒體人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的時代,隨著自媒體總量的不斷增加,早已邁過了百花齊放的階段,大家突然發現,一千個人在講的是同一句話。今天某自媒體人的靈感來源於他前天閱讀過的一篇百家號文章,而過了兩天他發現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一篇新的公眾號推文「不謀而合」,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細思極恐的是,這甚至並不是一樁抄襲事件:大家的思想也許就是如此默契。

瞪著大眼看世界,再標新立異也不過是一框之物

十、極端標新

極端的標新立異與同質化分隔在天平的另一端。許多自媒體人被淹沒在人群中焦慮萬分,便常常做出出格之舉。賣瘋、賣丑、反向站隊,極端言論,都是這種心態的表現。

往以前看,有羅玉鳳、劉梓晨,快手上各種吃生肉吞釘子的老鐵,把目光拉近,也有言論不當而被永久封禁的二更食堂。他們並不會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在旁人看來奇怪而滑稽,或者越過了雷池。但為了博出名,這些都不是問題。

許多自媒體人就是牢牢抓住了網民這份越愛批評越愛探頭多看一眼的獵奇心理,以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哄抬效應,扔掉自己過往人畜無害的外皮,哪怕脫了鞋踩上高蹺,也要鶴立雞群。

十一、無病呻吟

除此之外,自媒體人面臨不斷更新的內容的生產壓力,即使未患上述種種病症,也難免有時會無病呻吟。

今天文思泉湧,大施拳腳寫下一篇驚世駭俗之文,到了明日,枯坐在屏幕前傻眼。腦子裡像一團漿糊,怎麼也敲不下第一個字來,過了三個小時,總字數還不如聚完餐後樂樂呵呵發的一條朋友圈。

可不寫咋能創收?不自律哪得自由?上有老闆定任務,下有一眾讀者嗷嗷待哺。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談深度了,砸下一坑是一坑;也不要說角度,字數夠用就算數;更不要提針砭時弊、通古博今、生活品質、人文情懷……不犯錯就行,不打重了段落就行。至於主旨,當然是胡寫、瞎寫、敷衍地寫、膚淺地寫。

然後自媒體人寫完了今天的東西,終於關上了電腦,拖著疲累的身軀去洗漱,走進卧室爬上床,回憶方才的文章也不知是厭惡還是無感。反正不管怎樣,明天依舊是一個苦耕的自媒體人。

只能祈禱,自己醒來之後不會再犯新的毛病。

— [ THE END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指數 的精彩文章:

令人智熄的噴子和「恥化」:網路暴力從未饒過你我
「詹森效應」是什麼?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