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洛陽出土東漢百戲俑燈,漢代有哪些精彩夜生活?

洛陽出土東漢百戲俑燈,漢代有哪些精彩夜生活?

原標題:洛陽出土東漢百戲俑燈,漢代有哪些精彩夜生活?


洛陽市一座沒有被盜擾的東漢古墓中,考古人員驚奇發現了墓室磚台上放置著精美的百花燈。


這件彩繪陶燈有燈座、燈盤、燈柱和燈盞組成,燈柱以上由神龜背負,燈柱和燈盤上分別插著曲枝燈盞十二支曲枝長短有別,錯落有致,上有戴冠羽人和卧蟬;燈盞作圓形朱雀狀;燈座像是一座起伏的山巒,山上塑有人物和走獸等形象,造就了一派人神共處的夢幻形象。

在燈周圍,成組樂俑和百戲俑有序地繞成一個半圓,或奏樂,或起舞,或倒立,或者做著各種滑稽動作,妙趣橫生。距離這組伎樂表演不遠處,還有一個長方形陶案,上面整齊排列著三排飲酒俑耳杯,以及筷子,銅刀和羊頭等物。一千多年前,在搖曳的燈影下,樂手們為舞蹈和雜技表演傾情伴奏,漢代貴族熱烈歡快的宴飲場景浮現在世人面前。



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有很強的娛樂性,在漢代十分流行。具體來說,它包含的項目有雜技(跳丸、走索等)、幻術(吞刀、吐火等)、武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及歌舞戲等,其中舞蹈占的分量最重。


東漢明帝劉庄在位時,在洛陽西門外建起了雄偉壯麗的平樂觀,以供表演百戲,遺址在今孟津縣平樂鎮。當時每逢重要節日,舉國上下舉行慶祝活動,總少不了百戲表演。而外國使節來朝,除了應邀觀看百戲,還會帶來充滿異域風情的樂舞表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在他的名篇《東都賦》中,就描寫了四夷樂舞齊聚洛陽表演的盛況:東夷有《矛舞》,西南夷有《羽舞》,西夷有《戟舞》,北夷有《干舞》……雙方彼此借鑒,互相交流,促進了樂舞事業的蓬勃發展。

漢和帝劉肇時期,史學家李尤創作《平樂觀賦》,對百戲的精彩進行了描繪,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風靡兩漢的七盤舞,又名盤鼓舞,是舞蹈與雜技相結合的產物,表演者無論男女,都必須身穿長袖舞衣,保持舞姿的飄逸優美。同時,他們要像雜技演員一樣,在盤和鼓上騰跳拍擊,並保持節奏不亂,看上去十分驚險。


在七盤舞的表演中,舞袖、舞腰、舞足是三個重點。尤其足部動作要漂亮,還不能有絲毫誤差。表演者會對自己的舞鞋(即屣)進行精心裝飾,張衡《西京賦》中有「振朱屣於盤樽」的句子,就是告訴大家,表演者穿了鮮艷醒目的硃紅色舞鞋。如果要後退踏鼓,對足部動作的要求就更高了,簡直是險象環生,會讓觀眾看得大氣也不敢出。


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是一位喜愛樂舞的平民皇帝。平定黥布叛亂之後,他回師經過家鄉沛地,召集父老子弟一起宴飲,並乘興擊築創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畢起舞,慷慨悲壯。


《大風歌》是楚聲短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劉邦也為漢代樂舞之盛打下了根基。他晚年寵愛的戚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舞蹈家,擅長「翹袖折腰之舞」。劉邦喜歡民間樂舞,開始把俗樂用於宮廷祭祀。


到漢武帝劉徹時,更是在宮廷設立樂府,並任用「性知音,善歌舞」的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大量採集民間樂舞。李延年有個「妙麗善舞」的絕色妹妹,一直不為人知。一日,他即興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勾起了劉徹強烈的好奇心,他很快將李延年的妹妹納入宮中,就是此後的李夫人。



漢成帝劉驁也是樂舞高手,他有個怪癖,就是喜歡一個人在黑夜裡靜靜跳舞,且「步不揚塵」。一次,他到姐姐陽阿公主府上玩,見到了從小到這裡當樂舞伎的趙飛燕。趙飛燕舞姿輕盈,能跳「掌上舞」,憐香惜玉的漢成帝總怕她被風吹走,特意建了「七寶避風台」供她居住,後來又將她冊封為皇后。

漢代宮廷對樂舞的喜愛和重視,使官僚和貴族子弟紛紛將其作為必修科目。每逢宴飲聚會,大家都會以樂舞助興。他們除了觀賞樂舞伎的表演,酒酣之時也會「以舞相屬」,即相邀起舞。


「以舞相屬」是古代的交誼舞,包含有一定的禮節性。一般是主人先起舞,舞罷邀請客人,客人要起舞為報。如果被邀者拒絕起舞,將是非常失禮的舉動,主人會覺得很沒面子,兩人甚至會結下仇怨。東漢時,學者蔡邕就曾因此得罪權貴,躲到吳地避禍多年,不敢回到京城洛陽。



樂舞在漢代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們的墓葬中也不乏姿態各異的樂舞俑。在洛陽七里河漢墓中,曾出土一組著名的樂舞俑,其中一女舞俑正腳踏一盤,揚袖欲躍,這就是七盤舞風靡兩漢的歷史見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如果多活十年,秦朝能將匈奴趕到歐洲嗎?
草根皇帝朱元璋,驅逐蒙古光復漢室,幾大功績無人能比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