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娶妻生子、開酒吧,他一開口,千萬人想出家
斜杠青年,是這幾年來很流行的一個詞,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這是個多元的社會,只要你有精力、有能力,就可以當一個斜杠青年。
俗世之人可以做到,出家人當然也可以。
今天,波叔給大家介紹這位佛門斜杠青年,
話不多說,先看個視頻:
視頻中這位身穿僧袍,長相英俊,時不時露出邪媚一笑,彈得一手好吉他的和尚,叫
藥師寺寬邦。
他一路從日本火到中國,他吟唱經文的視頻,在網上已經點擊量破千萬。粉絲對他的追捧,不亞於對一個偶像歌手。
也許看到他,你就會明白,女妖精想要給唐僧生猴子的感覺。
和尚不待在廟裡好好念經修行,跑出來開什麼演唱會?也許在你的眼裡,這種「追名逐利」的和尚,一點也不正經,搞不好是個假和尚。
其實在日本,搞副業的和尚還很多,因為日本的僧侶文化允許和尚娶妻生子、食肉飲酒,他們要遵守的戒律跟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在這樣寬容的佛教文化之下,很多和尚除了打坐念經之外,還會發展出一個副業。比如玩電音、開酒吧、做咖啡、玩美妝的、賣魚等等。
基本上是愛幹嘛幹嘛,不耽誤修行就可以了。
日本寺廟大多實行世襲制
,藥師寺寬邦出生在一個真正的「佛系家庭」,他父親是日本東京將近有400年歷史的海禪寺
第15代住持。作為家中的長子,他一出生,就背負著繼承寺廟的命運。而如今,39歲的他
已經娶妻生子,當上寺廟的副主持,表面看來,已經走上了老爹的老路。
但實際上,他跟他老爹還是很不一樣的。在我們看來,修行之人最忌的是執念,可
藥師寺寬邦對音樂的執念非常深,當初為了追逐音樂夢,差點連自己的使命都丟了。
我是從小在海禪寺聽著父親的教誨長大,到了青春期,就覺得這樣去繼續當僧侶,只是走上了別人給你鋪設好的道路而已,一時沒法接受。
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想到自己未來的人生都要在寺廟裡度過,多沒勁啊,
藥師寺寬邦
的反叛,想必大家都能理解。為了逃避當和尚的命運,
藥師寺寬邦沒有遵從
父母意願,進入宗教大學進修佛教,而是在一所大學讀了經營學專業。
父母當然不樂意,所以一直催他:「趕緊去寺廟修行吧」。
藥師寺寬邦很苦惱,他跟父親打商量:
能不能再等我一段時間?因為我沒找到一定要去修行的意義。
等一段時間可以,但這段時間你要幹嘛呢?
當時青春年少的他剛開始對音樂感興趣,於是心生一計:搞音樂!火了就有借口不當和尚了。
大學畢業後,他直接去了聲樂學校,跟朋友組了個band,自己擔任隊長兼和聲。
(左一)
樂隊的名字叫kissaquo,禪語寫作「喫茶去」,意思就是「一起去喝茶吧」。
都說年輕人做事一頭熱,不計後果,
藥師寺寬邦就是個典型。樂隊成立之初,三個成員,竟然沒有人會樂器。
不會樂器還學人瞎搞,為了不當和尚他也是拼了。
既然不會樂器,那就學。大家都知道,玩音樂學樂器是很燒錢的,幾人年輕人又沒有正經工作,哪裡來的錢?
可是回去管老爸要錢又顯得太弱雞。藥師寺寬邦就一邊在KTV和酒吧做服務生,一邊寫歌。
(圖一最右)
成名之前,他們到人多的地方賣唱,餓了一起坐在街邊吃包子。條件是艱苦了點,但大家都很自由開心。
那時他們唱的大多是民謠,表達關於朋友、家人、故鄉的感情,和佛經沒有什麼關係。
大概也是努力+天賦,2006年,kissaquo簽了一家經紀公司,開始作為職業樂隊出道了。可是出道之後的生活,並不如藥師寺寬邦想像的那般開心。
簽約之後增加了許多活動邀約,每天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創作靈感就這樣被湮沒了。
他開始對做音樂的價值產生懷疑,失望潮水般湧來。
猶疑之際,一次九州的音樂live巡演,
意外地讓他發現了音樂的另一種可能。
在那次巡演上,藥師寺寬邦唱了一首《Haus~鄉愁~》(Haus在德語有里「家鄉」的意思)。
台下一位60多歲的老人聽過之後潸然淚下。
老人告訴藥師寺寬邦,自己年少時在德國生活,由爺爺奶奶帶大,聽到這首歌,驀然喚回了久遠的人生記憶,想起了在德國的親人。
藥師寺寬邦就在這時突然意識到,音樂和修行並不矛盾。
父親替人做法事、念經,其實也是在撫慰人心,傳播某種思想,這和音樂是異曲同功的。2010年他做了一個決定:暫停音樂活動,重回寺廟,潛心修佛。
一修就是三年。
修行是一件嚴肅的事情,與他之前當歌手的生活千差萬別。電視、手機、音樂都要拋下。每天早晨4點起床,坐禪,打掃,化緣,然後打坐到深夜。冬天,他赤腳在寺廟周圍散步,慢慢審視自己與佛教,與音樂,以及佛教與音樂的關係。
我漸漸明白了自己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
修行期間,他堅定了自己想要一邊做僧人,一邊繼續音樂創作的想法。
修行結束後,他回到了海禪寺,從父親手上接過寺廟工作,一邊修行一邊創作歌曲。
少年時的放縱不羈轉變成平和自得,藥師寺寬邦變成了一個正真的佛系歌手。
此後,他創作靈感多來自佛教。每日寺廟裡「Duang~」的敲鐘聲,掃帚划過地板的摩擦聲,做飯時鍋里沸水的「咕嚕」聲,僧侶捧著缽念的經文,都是他歌詞和旋律的來源。
每記錄下一段美好旋律,他便感覺自己、佛教、音樂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
其實,將音樂融入到經文這種表現形式並不少見。
大家去寺廟一般都會聽到和尚念唱,走在寺廟院里,也會聽到周圍的播放器不停地播放「佛音」,某些佛教徒也喜歡買一些佛樂唱片在家裡播放。
藥師寺寬邦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在經文之上編入一些流行音樂元素:吉他、電子琴等。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年輕人對佛教經文都是敬而遠之的,
藥師寺寬邦的作品,不僅不會讓老年人感覺突兀,也對年輕人多了一份親和感。
回歸後的
藥師寺寬邦,剔去了頭髮,長袍加身,更加成熟,帥氣不減當年。
不同的是,他不再參加音樂節,舞台變成了京都的各個寺廟。他的聽眾不再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更多的是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
他輕吟淺著四季的輪迴,全心全意傳達著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一開始他只是將修行日常寫到歌里,唱的是他在修行時的感想,所謂「一呼一吸皆是業」。而讓他火起來的,是那首《般若心經》。
2016年時,kissaquo到一個市民會館舉行演唱會,
藥師寺寬邦尋思著
能不能自己做一些不一樣的開場曲目,加點不同的音效?一個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一閃而過:加入誦經的和聲會怎麼樣?
對於改變傳統形式這一點,以前其實我挺抵觸的,但那一次就想試試看。
演出那晚,他站在台上邊彈吉他邊念誦經文,隊友伴以打擊樂,重疊七個聲音合唱,演奏成一個曲目。出乎他意料的是,台下的觀眾竟不覺得單調,還雙手合十,和他一起誦經。
有人將這場演唱會視頻放到YouTube上,幾天內點擊量就超過了50萬。後來這個視頻被轉到中國,在B站上直接被刷爆了。
在網路上,很多人表示看了他的演唱視頻,聽了他的專輯後,對佛教產生了興趣。
雖然迄今為止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對佛教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雖然一直記不住般若心經,聽了你們唱《般若心經》之後能記住了。
家裡兒子是小學生,每天都在聽。……
當然,也有負面的聲音,指責他亂來,說「這不是經文」。但他覺得,每個人心中對佛教的認識不一樣,而他覺得佛完全可以融進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讓般若心經和佛教,能夠陪伴大家的日常生活,這也正是我的目標。
藥師寺寬邦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對的事情,他可以通過音樂,讓原本嚴肅無聊的佛經變得有趣,將佛法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徹底想通了做音樂與佛教的關係之後,他變得比之前更開放自由。
事實上,在日本像藥師寺寬邦一樣玩音樂的佛教中人並不少見。
例如「電音僧人」
朝倉行宣
;「布魯斯搖滾僧侶」
藤岡善信
;還有彈得一手好吉他,粉絲無數的奈良縣光明寺正牌主持
三浦明利
。往大的方面想,這些人的流行反映的是日本佛教文化當前一個尷尬的局面:隨著現代流行文化興起,原本就小眾的佛教文化越加邊緣化。日本佛教走到了一個轉折點,日本人對宗教漠不關心,佛教面對著生存危機。
不管是
藥師寺寬邦、
朝倉行宣、藤岡善信,還是那些開酒吧、開咖啡館的僧人,本質都是想打破這個局面。於個人而言,
他們
在職業與興趣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僧侶和歌手,都是我不可切割的部分。只是作為和尚的我,正好喜歡上音樂罷了。
年少時,我們的理想總是很豐滿,到後來發現,現實很骨感。相信很多人都曾抱怨過自己的職業,偏離了最初的夢想,於是把生活的苟且歸罪於「擇業不慎」。
但是原則上來講,職業並不會妨礙興趣的發展。
你可以當一名銷售,正好愛攝影;當一名程序員,正好愛唱歌;當一個文案狗,正好愛美妝……
人生何如不是修行?換一個角度看,也許你會像
藥師寺寬邦那樣,豁然開朗。
今日心情 選擇
職業與興趣,你不是非得選一個。
<更多故事,請戳??>
※如果殺人不犯法,你還會保持善良嗎?
※火爆INS!義大利火山岩美白牙膏,刷掉牙黃牙漬,3天牙白1倍,笑出一口瓷白牙!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