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警惕!日本忽然暴露了一個大秘密!(深度)

警惕!日本忽然暴露了一個大秘密!(深度)

原標題:警惕!日本忽然暴露了一個大秘密!(深度)


作者:水木然 (雲掌財經 首席研究員)


來源:雲掌財經(www.123.com.cn)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此前的諾獎百年歷史中,日本只有9位得主。


在2001年,日本政府突發奇想,定了一個口號「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


這樣的宣言,在當年世人們看來,只不過是一個笑柄。


因為當時日本經濟已經低迷了很多年……


但是日本不斷投入資金,科研經費達到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約佔3%,位居發達國家之首。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想方設法的體現對對科研人員的尊重,與資金投入相匹配的是,日本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威望是日本命中最為崇高的,他們被尊崇為「先生」,而在日本,只有最受人尊敬的人才可以享有的「先生」稱號!


如今18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了整整18個諾貝爾獎。



再想想我們最近這10幾年,最耀眼的是各種明星和網紅,最被崇拜的是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科研人員的社會地位和明星網紅相比,應該是天壤之別。


明星是全面偶像,各種綜藝節目的常客,而很多科研領域的工作者只能勤勤懇懇,需要靠一種強大的精神來支撐。



8億罰款,也間接暴露了這個行業收入之高,是我們一般人完全無法想像的,比如下面這個段子:



剛剛過去的9月份,刷屏網路的是張雨綺離婚,是吳秀波出軌,是范冰冰風波,是臧天朔離世,可是你知道9月份還有哪些人值得我們紀念嗎?



這些老科學家和老藝術家的離世,卻絲毫也不能掀起哪怕一絲漣漪,難道我們不應該有些許反思嗎?



這些年來,外界總把日本看成低慾望社會,失去的二十年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真相其實遠非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我們都被日本用巧妙的手法蒙蔽了!


日本經歷了「二戰」和「廣場協定」這兩次巨大打擊以後,改變了稱霸策略,以「低慾望社會」做掩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日本這些年接連推出了一系列的反省之作《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等等,故意向讓外界傳遞一種衰敗的跡象,讓外界以為日本以及岌岌可危了,其實一切都在日本的掌控之中。


下面我們就做一個詳盡的分析:


日本如何強大的?


我們都知道,日本強大的起點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日本人看到西方的強大之後主動學習西方,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日本明治維新的初期是學西方,中後期學的卻是中國的春秋國學,叫王政復古。


日本的強大,其實來源於中國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因為日本一直都是東方文明的繼承者,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畢竟有著本質的不同,東方文明是發源於農耕,講究的和自然的統一,崇尚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而西方文明發源於海上,一直處於流動狀態,講究即時性和征服性。


日本人還是在骨子裡崇尚秩序和穩定的,這就決定了日本走上了一條模仿西方卻又保留東方特性的道路。


先看一下日本隱藏的第一把刀——商權!

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的最大特點,是普遍以「商權」為中心,而其他國家的海外戰略,則大多以「股權」為中心。


美國是「股權」模式的教父,中國的海外併購戰略思維也在不斷學習這種模式。他看重的是絕對的股權,因此更習慣於從財務報表的盈利項來決定是否要收購某家公司,這種模式使得中國公司在進軍海外時容易急功近利,而缺乏精密布局。


所謂「商權」模式,就是看中所投資獵物在其產業鏈中所起到的核心地位,然後以合資的方式先參與進去,再通過稀釋股份的方式,慢慢蠶食整個產業鏈,這就是日本企業的併購方式。


股權」模式是謀求短期利益,講究快、狠、准;「商權」模式是謀求長期利益,講究細水長流。



美國人認為控制一家企業就是要控股,但是日本人不這麼想。他們通過商社控制資源的上游和市場。


打個比方,2003年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300萬美元,而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已經飆升了10倍。松下用這筆錢不斷稀釋中方合作方的股份,把他們原本的合資工廠變成了獨資。對於中方合作夥伴來說,或許獲得了不少現金收益,但多年打造的銷售渠道和網路就拱手送給了松下公司。


日本通過股權的方式,以極低的股權進入一個國家的產業市場,並鼓勵當地推動「國產」產業,其通過極低的股權敞口,進入市場,並將自己的技術、產業、金融、貿易快速輸入,使其成為一個國家產業背後的真正的掌控者。



再比如沙特從一個只會出口石油資源的國家,一躍成為擁有頂尖石化技術的國家,成為第一大石化產業國。包括業界在內的很多人都沒弄明白該國的相關的產業配套設施,像石化技術、石化產業、石化發電廠、海水淡化設備等是誰提供的?答案是以三井、三菱為首的綜合商社才是該國石化產業的掌控者,即商權掌握者。

商權的思想,追本溯源,其實是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精華。中國古代一直是比較忌諱「商業」二字的,中國人講究「大象無形」的境界,寧可把「商業」的核心思想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裡,就好比把一滴水放到大海里,看似不存在卻又永遠都存在。


深受中國古代文明洗禮的日本人,利用他們對「商業」思想的獨特理解,不斷構建和細化社會中各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包括長期的市場渠道、長期的供應鏈、長期的融資渠道等等。在這種商業氛圍中,穩定性是第一位,佔有率是第二位,利潤率是第三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細水長流。


而西方商業文明的「股權」思想,往往更有利於暴富裕階層對勞動階層的財富掠奪,因為西方社會的變化太快,財富的流動性太強,他們總有及時行樂的味道。


再來看一下日本的「商社」,這是日本隱藏的第二把刀!


商權的核心目的就是讓大家能夠真正的「共生共榮」,所以在日本「共生共榮」是普遍的價值觀。


日本財團就利用這個邏輯,在社會上建立龐大的生產體系,分工合作,避免競爭,力求共贏。日本財團以製造企業為武器,在統一整合下掌控全球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商業布局,不斷的建立龐大的生產體系,分工合作,避免競爭,力求共贏。所以日本公司很少會單兵作戰,抗風險的能力非常強大。從產業布局來看,日本公司喜歡充分發揮聚集效應,比如松下的60多家在華工廠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日本財團通常是以橫向聯合的方式組成,其中由三個核心部分:主辦銀行,綜合商社,大型製造企業。以三井財團為例,櫻花銀行是其主辦銀行,三井物產是綜合商社,而像索尼、東芝、松下電器、豐田汽車等等製造業,不過是財團推到消費者面前的品牌表演者而已。


現在主導日本經濟的力量是著名的六大財團,即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銀。這六大財團的前身是日本著名的四大財閥——安田、三井、住友、三菱。二戰之後,這些財閥表面上分崩離析,實際上解散之後的各個企業之間以「經理會」的形式長期保持合作關係。各大成員企業間形成鬆散的聯合體。



日本的商社表面上是競爭關係,實際上不斷聯手合作。比如三井做大宗貿易的時候,三菱商事、丸紅商事這幾家商社看似是競爭的,但實際上每個月負責人都要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市場的變化。他們通過一段時間的競爭都有各自劃分的客戶群和地區,所以在競爭的過程中有時候有衝突,但是他們會進行協調。

如果在利潤分配上有衝突就坐下來交涉,大家坐下來劃分一下市場。比如NEC去佔領中國市場,東芝就跑到越南去發展。開始可能到一個市場打,打到一定時候企業之間就會進行協調,這個協調並不一定商社出面,大企業之間也會坐下來協調。



以鋼鐵行業為例,日本鋼鐵企業30多年來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股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鐵礦,控制了鋼鐵產業的上遊資源,從而挾制了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鋼鐵企業的發展。


再比如索尼跟三井的共同投資變得越發密切,這個密切不是美國式控股關係,而是相互持股,或者共同投資。就好像親家一樣,兩個兒女如果結婚了,兩個親家是不是就是一家人了?實際上就是這種關係。不光是一對兒女,我有十個兒子,他有十個女兒,不止一對在結親,這個親家就更緊密了。


最後是日本隱藏的第三把刀——社會結構


這些企業之間通過交叉持股、互派懂事交織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網路,他們的理想就是網羅住所有他們涉及行業的各個環節,當然,除了資本的關係之外,長久的合作使得他們好像一家人一樣,當所有人都在批評日本商業文化重視人際關係而漠視規則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正是長久穩定的協作關係,已經悄悄構築了龐大的海外商業帝國。


日本財團可稱之為一夫二妻制,一個綜合商社帶著兩個財團在運作,開始在競爭,慢慢進行了融合。財團是一個大家庭:父親是主辦銀行,母親是綜合商社,子女是產業,母親孕育出產業以後再繼續培育,提供服務提供財團,長大後還給對象,就是金融服務。


商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合產業鏈,現在中國經濟生產已經越來越零碎,而日本的商社就把這些產業組織起來,通過貿易投資,把這些企業關聯起來,很容易進行大規模生產。本來這個企業和那個企業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因為商社在裡面投了10%,實際上通過商社就發生關係了。


而且他們的投資不是單線的,有時候這兒投了一部分,那兒又投了一部分,他們之間又有投資關係,這樣成了網路。別看只投了10%,但是能夠幫你把這個網織起來,而且有了網就有信息源,能夠把這些信息揉到一起,從中發現商業機會。


二戰之後日本的財閥都被拆開了,實際上還是在彼此聯繫。解散的只不過是當時家族的人,家族的人是資本方,不是實際經營者,經營者是經理人,經理人沒解散,平常還有來往,最後又形成了財團,也正是這些經理人在操縱這些企業。

日本的財團目前已經形成了產業組裝網、利益共同體,是共生關係。隨著國際化的發展,財團越來越國際化,現在很多的日本人已不知道有財團的存在,越來越隱形,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日本遵循的是將金融投入到生產領域,通過生產的擴張,到全球市場擴大,佔領市場,獲取利潤的模式。而美國更傾向於把金融作為牟利的手段,通過各種衍生工具牟利。



日本這種模式就保證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性,比如日本的大型公司里繼承性很強,基本上是師傅教徒弟,一點一點帶出來的。這樣人心就不會那麼浮躁,人人都焦慮不堪的社會,是很難出好產品的。


中國儒家文化就是在不斷的將各種秩序,日本人學到其中的精髓,把國家看成大企業,如果一個企業做大了也成了一個國家。


如今,整個日本實際上就是一家公司,他們在後台上進行了關聯,這就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是綜合化了的市場經濟綜合體。


所以日本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國家,實際在按照大公社的方式在打造國家,日本課本上稱自己為:日本型「社會主義」。



現在中國企業如果想併購海外公司,很多都必須依靠美國的投行來完成,而這必然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我們的定價、財務制度都會在美國投行面前展露無遺。而日本公司進行海外併購的時候,幾乎很少用美國的投行,他們完全是依靠綜合商社來完成併購。


日本模式的強大力量,我們或許能從日本的模式中得到一個啟示,中國是否該有一種自己的模式,而不同於美國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強大的財力支撐,有信息通暢的商社作為先鋒,有優秀的製造企業攻城略地。合縱連橫交相滲透,縱橫捭闔層層佔據,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否會讓那些美國經濟傳教士們感到一絲寒意呢?

如果按照美國的經濟制度設計的話,金融和商業各自為政,甚至互相爭鬥。商業想辦法怎麼獲取商業利潤,壓迫產業利潤,這不是一種共生的體制。理想的模式應該是,商業扶植產業做大,再從產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中也獲得利益。



日本真的很窮嗎?


由於日本財團更講究滲透性,所以他們更喜歡躲起來當隱形巨頭,日本有很多隱形巨頭,比如基恩士就是其中一個。


基恩士在工廠自動化領域享譽全球,尤其是在感測器領域是全球當之無愧的霸主,其產品70%具有世界創新性,這種創新性帶來高附加值。


如今它在全球超過 45 個國家和地區設有 200多個辦事處,全球的員工人數超過5000人。從世界500強製造企業到小微企業,很多都是使用它的解決方案。


基恩士曾被《商業周刊》譽為全球1000家最有價值公司之一,連續七年入選福布斯雜誌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排行榜》。


這個公司的創始人滝崎武光本人非常低調,在中國賺那麼多錢,卻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這就是真正的隱形巨頭。


所以,我們現在都在唱衰日本,日本人也跟著哭窮,但其實他們內心很明白自己並不窮,他們只不過是打消別人的敵意。日本已經非常樂意接受人們大肆談論他們的不景氣,這何嘗不是一種卧薪嘗膽?帶有非常隱秘的戰略目的。


當很多國家還是熱衷於用經濟數據如GDP、進出口貿易額等來表現本國的經濟實力時,日本已經開始學會了掩蓋自己真正的經濟影響力。

如果一個人整天耀武揚威/目中無人,肯定會招人嫉恨;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天天哭窮,低聲下氣,一定會被施捨。日本人真是把中國外圓內方的思想精髓學到了骨子裡。


所以,日本這個國家真的不可小視!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日本這個國家,拆解出它的真正結構,才能看透它的種種行為,看穿它的種種把戲,謹防被它瞞天過海,否則等我們真正看到問題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在心態上,我們即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要消極悲觀,日本能有今天,可以說是成功的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借鑒了東方智慧,只要我們能復甦中國的傳統智慧,再強大的日本也只是一隻強壯的螞蟻,中國就像一頭熟睡的大象,一旦醒來,日本沒有任何機會!


給作者打個賞吧!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木然 的精彩文章:

滴滴慘案背後:千萬不要和玩命的人講理!
清朝妃子真不醜,只是她們不上鏡!!

TAG:水木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