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娃是怎麼養出來的?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一書來自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ders Ericsson。該作者為「一萬小時」理論的原研究者,但他在書里糾正了大眾對「一萬小時」理論的誤解:長時間練習是不夠的,更需要對的方法。在這本書里,他詳細解釋了其畢生對於牛人的研究:牛人是怎麼變牛的?牛娃是怎麼成長的?
1960年匈牙利心理學家Laszlo Polgar得出研究結論:只要研究方法得當,任何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他與妻子Klara決定用其三個女兒來進行實驗,並選擇國際象棋作為實驗項目。
在那個時代,大家認為是男人才有足夠腦力可以玩得好象棋,女人是沒有足夠思維與邏輯能力的。Polgar的女兒們從小接受父母的訓練,橫空出世狠狠打了世人的臉。大女兒4歲時已在全國女童象棋比賽中獲得冠軍,15歲時成為世界前列的棋手。二女兒14歲時已經打敗大部分男性大師棋手。而小女兒則在15歲時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小的大師棋手,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個參與世界象棋冠軍杯的女性,直到退休前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棋手。
1980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Benjamin Bloom採訪了6個領域的120位專家—著名鋼琴家、奧運會游泳金牌者、網球冠軍、優秀的數學家、心理學家和雕塑藝術家,尋求他們成長中的共同因素。他們由此得出了一個牛娃成長的三步路徑。
01
從玩開始
Polgar大女兒自述:3歲時開始對象棋感興趣,覺得它的形狀很好玩。泰格伍德第一次拿到高爾夫球棒時才9個月,他把球棒當玩具玩。這是一個正常孩子對任何技能感興趣的最初階段:把它當遊戲和玩具。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對學習任何技能的最初原動力。一開始,父母會和孩子一起玩,但逐漸會把玩耍變成訓練。他們給孩子解釋每個棋子的下法,教他們怎麼用球棒揮打球,演示鋼琴是怎麼演奏音樂。
Polgar一家人
這個階段的父母極為關鍵。一方面,父母給予孩子極多的時間、關注與鼓勵,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教會孩子關注成果,並教授孩子努力刻苦、負責任、自我控制、有效利用時間等學習方法。當孩子開始對技能感興趣後,他們自己也會採用同樣的學習態度去練習。孩子從玩耍逐漸變得認真,並開始有自發的內心動力。而父母需要一直呵護其內心動力。對小孩子,表揚通常是個有效的方法。特別是當孩子努力獲得了一點點進步,父母的表揚會讓孩子得到內心的滿足。
在很多牛娃的家庭里,他們所練習的技能通常是父母的職業或愛好。孩子會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行為,和父母一起在這些興趣上共享陪伴時間。音樂愛好者的孩子會在父母的鋼琴上按鍵,運動愛好者的孩子會跟父母一起打球,而學者家庭的孩子則經常和父母一起看書討論。而如果已經有哥哥姐姐開始學習某種技能,小娃則更容易受到影響而對技能感興趣。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下棋的Polgar姐妹、音樂家莫扎特姐弟、打網球的威廉姆斯姐妹、滑冰的shiffrin兄弟等等。
孩子會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行為 | 圖片來源:pixabay
02
認真學習
當孩子開始把技能玩得像模像樣了後,接下來便是找個老師開始認真學習了。牛娃通常都有一個好老師帶他們啟蒙。這個老師不一定是行內翹楚,但一定是個非常會教孩子的好老師。他們知道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並讓他們通過刻意練習不停進步。這些老師通常都很會鼓勵和獎勵孩子,特別是在孩子取得進步時,糖果是一個很常見的獎勵禮物。
此時的父母依然很重要。父母的角色在於幫助孩子建立每日練習的常規時間(比如每天彈鋼琴一小時等),讓孩子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學習完了才可以玩),並不停在孩子獲得成就時給予鼓勵,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予支持。在孩子學不下去時,他們甚至會採取一些極端措施:威脅把鋼琴賣掉,不再去游泳課等。此時,有內心源動力的牛娃會選擇繼續學習下去。
找個靠譜兒的老師學起來 | 圖源:pixabay
保持孩子的內心源動力非常重要。常見的方法有:
讓孩子在技能學習中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方面,比如學鋼琴的孩子會讓他反覆彈喜歡的曲子,或讓他在觀眾面前表演而接受讚美;
尋找榜樣,讓孩子知道優秀音樂家運動員的能力,可以激發孩子向他們學習;
與同伴一起學習,讓孩子參加樂團、球隊、練習班,和其他朋友一起互相學習進步。
未來的數學家有點不太一樣,找私教給6歲孩子上數學課還是很少見的。這些孩子通常接觸數學的方式來自於學校和老師。他們一般在很小年紀便在學校里接觸高等數學,而好老師並不只是冷冰冰教他們做題,而是鼓勵孩子尋找題目的規律與原因,促使孩子享受思考的樂趣。此時的牛娃數學能力一般已經超過父母了,父母的影響無非是強調課業的重要性,並表達讓孩子繼續學習數學的期望。
隨著孩子的進步,老師與教練需要不停更換,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鋼琴老師與游泳教練,並支付越來越高的學費和器械費用。孩子們通常也會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進行練習,他們的成就會繼續強化他們的內心源動力,讓他們繼續努力學習。但即使內心源動力非常強的孩子,也需要父母與教師不斷的情感與實際的支持。
03
全力以赴
十一二歲時,牛娃們已經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幹嘛了。十六七歲時,他們會給自己定位為未來的「鋼琴家」、「游泳運動員」、「數學家」。此時的孩子們開始尋找最好的教師與學校。他們的教師也已經是數一數二的鋼琴家、前奧運會金牌選手、著名的數學家。許多人開始因為拜師而搬家,甚至出國。
此時的孩子完全取決於其自身內心源動力,但他們的家庭依然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出國拜師,並支付極其昂貴的學習費用,包括搬家費用等等。父母們也通常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職陪伴孩子輾轉學習比賽。而孩子則會以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作為對家庭的回報。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pixabay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伊甸園的桃子」,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教育孩子,你有什麼心得呢?
※虎媽成功了嗎?《虎媽戰歌》到底講了啥?
※小徑分岔的量子波花園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