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朱棣攻下南京,為何又遷都北平?
原標題:靖難之役後,朱棣攻下南京,為何又遷都北平?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北元殘餘勢力不甘心被朱元璋所擊敗,而是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南下反攻,企圖恢復舊日的統治。
朱元璋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封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為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同時,還封了許多兒子為藩王,比如第十三子朱桂為代王,鎮守大同,和北平互相呼應,因此,北平成了當時北方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故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當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為此,他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等商量該怎麼辦。
齊泰、黃子澄認為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周、代、岷、湘、齊五位親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眼看建文帝就要對自己動手了,遂起兵反抗,並打出了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之名。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軍隊攻下明朝都城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於是,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帝位,成為明成祖。之後,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也採取了削藩的政策。
當時朱棣的勢力最強大,因此他削藩的過程很簡單,各地的藩王都被順利地解除了兵權,有的藩王遷徙了封地,有的廢除了封號。
這樣做之後,固然使明朝的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可是另一方面,卻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原來擔負北方邊防任務的各藩王都被撤銷了,北方的邊防也就變得十分空虛。
而這時,北元的騎兵時時入侵,對明朝的北方邊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在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把都城遷到北平,以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把北平改名為北京,並從第二年起,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他派大臣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去採伐粗大的木材,開鑿巨大的白石,作為建築材料。
各種木材、白石、磚瓦、顏料以及金銀、黃銅等原材料也被紛紛運到北京。大批具有各種建築技能的優秀工匠和上百萬的民工,也從各地被徵集來,開始修建北京。
永樂十八年(1420年),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建設,北京的城牆和宮殿的主要部分完工。次年,朱棣率群臣正式遷都北京,把南京作為留都。從此,北京開始成為明、清的都城。
本文參考自:《中國歷史常識》
※唐順宗當了26年的太子,繼位半年後,為何又去當太上皇了?
※康熙廢黜太子胤礽時,為何會哭罵其「生而克母」?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