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高熱不退+腹瀉腹痛+月經期+重度過敏體質+水腫……幾乎無葯可用的重症,這可怎麼治?

高熱不退+腹瀉腹痛+月經期+重度過敏體質+水腫……幾乎無葯可用的重症,這可怎麼治?

悅讀中醫

只做中醫精品閱讀

小編導讀

長期在臨床工作的醫生,最怕碰見過敏體質的患者,用藥上多了很多顧忌,效果也大打折扣。那麼,如果遇到一個高熱不退但卻連靜注葡萄糖都會過敏的患者呢?更別提該患者又陸續出現腹瀉、月經來潮、水腫等一系列癥狀,怎不讓人心急如焚。

這樣的病例,擅治溫病的彭勝權教授,還真的力挽狂瀾了!這個醫案,真是看的小編心潮澎湃,絕對的跌宕起伏——

患者女性,23歲,學生。2008年12月7日初診。

主訴:發熱7天。

現病史:11天前出現輕微疲乏、納差,未予注意。7天前洗頭後午睡,醒後出現低熱,微頭痛,當時未予處理。4天前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胃內容物。4天前月經來潮,外院曾給予頭孢地嗪鈉靜脈滴注,並小柴胡顆粒口服,但熱勢逐漸增高,最高達39.9℃。入院當日,外院予熱毒寧注射液靜脈滴注後,全身出現紅色皮疹,遂於2008年12月6日入我院治療。入院後發現患者對多種靜脈滴注藥物過敏,如靜脈滴注葡萄糖和氯化鉀之後立即出現大片風團皮疹,停止靜脈滴注藥物,口服氯雷他定和氯苯那敏抗過敏。體查:心率68次/分,右腹股溝可見lcm×0.5cm焦痂,心肺、腹部體格檢查無陽性發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3.59×109/L,淋巴細胞總數0.362×109/L(百分數10.1%),中性粒細胞總數2.98×109/L(百分數82.9%),嗜酸性粒細胞總數0.002×109/L(百分數0.050%),血小板72.1×109/L。

現症見:體溫波動於39~39.8℃,伴惡寒,除服用退熱藥物後有小汗之外,病起7日均無汗,煩躁;全身淡紅色皮疹、風團,微癢;納差,日解稀便2次,口不渴;無咳嗽,無噁心嘔吐,無關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

既往史:1個月前在草地上休息後出現全身風團瘙癢,外院診治後好轉。

過敏史:對多種食物(例如水果)過敏。

中醫診斷:濕溫。

西醫診斷:不明原因發熱:腸傷寒?恙蟲病?

辨證:邪遏衛氣。

治法:芳香透表,清熱化濕。病起7日,無從汗泄,應疏之透之,從三焦分化濕邪。

治以三仁湯加減:薏苡仁、滑石各30g,白豆蔻(後下)、地膚子、葛根各15g,杏仁、法半夏、厚朴、通草、竹葉、薄荷(後下)、蟬蛻、丹皮、藿香、防風各10g。2劑。

二診(12月9日):

服藥後得小汗,今日高熱無汗,煩躁,但惡熱,不惡寒,體溫波動於38.8~40.6℃;月經前日停止後今日復來,脘悶,咳嗽,日解稀便5次;皮疹逐漸消退;舌紅,苔黃膩,脈滑。肥達反應和外斐反應均為陰性。辨證:濕從熱化入里,濕熱熾盛,瀰漫三焦,唯表氣仍不得透暢。當清熱化濕、宣通三焦、兼以透表,以三石湯加減:生石膏40g(先煎),滑石30g,金銀花20g,連翹15g,竹茹、杏仁、通草、竹葉、淡豆豉、薄荷(後下)、香薷(後下)、桔梗、白豆蔻(後下)各10g,甘草6g。2劑。

三診(12月11日):

稽留型高熱,惡熱,體溫38.9~40.6℃;腹瀉次數增多,日夜無度,瀉下黃色糞水,無臭,口渴不欲飲;全身皮疹已經消退;舌紅,苔黃膩,脈滑。複查肥達反應O抗原(1:160)和H抗原(1:80)均陽性,外斐反應陰性。西醫診斷:發熱查因(考慮腸傷寒與恙蟲病相鑒別)。因靜脈用藥恐患者過敏,故予以口服左氧氟沙星和強力黴素抗感染。辨證:濕熱蘊中,邪干胃腸,熱迫下注。治以清熱化濕止利,以葛根芩連湯合王氏連朴飲加減:葛根30g,茯苓20g,黃芩、黃連、厚朴、法半夏、梔子、淡豆豉(後下)、佩蘭、石菖蒲、藿香各10g,甘草6g。2劑。

四診(12月13日):

熱減,體溫37.9~39℃;腹瀉減輕,大便排出不暢,腹痛甚,瀉後痛減;咳嗽,咳痰色黃帶血,舌淡紅,苔白膩,脈滑,重按無力。體查:腹軟,左側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請外科會診,認為無外科手術指征。辨證:濕熱氣滯,蘊結腸腑。治以清熱化濕,行氣通腑,以王氏連朴飲合枳實導滯湯,酌加化痰止咳之品:蘆根15g,厚朴、淡豆豉、石菖蒲、法半夏、梔子、杏仁、川貝、桔梗、扁豆花、紫草、神曲各10g,甘草6g,大黃(後下)、黃連各5g。4劑。

五診(12月17日):

低熱,體溫36.8~37.3℃;胃納較好,口鼻乾燥,流黃色帶血鼻涕;口渴,飲水不多;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細數。查:雙下肢浮腫,按之凹陷。複查肥達反應O抗原(1:80)和H抗原(1:80),外斐反應陰性。辨證:陰傷水腫。當養陰生津與利水並舉,以沙參麥冬湯加味:冬瓜皮、茯苓、車前草、白花蛇舌草、玉竹、珍珠草各30g,沙參20g,花粉、地骨皮、桑白皮各15g,麥冬、桑葉各10g。4劑。

服藥後水腫消退,繼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口鼻乾燥、流涕帶血諸症消失,12月23日複查肥達反應、外斐反應均為陰性,痊癒出院。隨訪至2009年4月,健康狀況一直良好。

[作者按]本案為重症濕溫,彭師辨證準確,遣方精當,值得參考學習。

濕溫是濕熱類溫病中的代表性疾病,「濕」的特點顯著,困阻中焦脾胃氣機,纏綿難愈。古代中醫醫案所述濕溫,病程常在旬月之外。本病例起病滯緩,熱勢逐漸增高,傳變較慢,病程較長,納差、腹痛等中焦脾胃見證明顯,為典型的濕溫病。西醫之「腸傷寒」與濕溫的臨床特點十分相似,自然病程約4周。特定的抗生素對腸傷寒具有肯定的療效,能夠明顯地縮短病程,但病死率仍在1%~5%,並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症者病死率高。

本例患者為重症病例,持續高熱,出現煩躁等毒血症精神癥狀,而且患者存在特殊的過敏體質,甚至靜脈滴注葡萄糖和氯化鉀注射液都會導致皮疹等過敏癥狀,幾乎無葯可用。遂採用口服中藥和抗過敏藥物為主,逐漸增加口服抗生素。本病例的西醫診斷不完全肯定,主要考慮腸傷寒或恙蟲病,既有稽留熱、相對緩脈、消化道癥狀、中毒癥狀、血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下降、肥達反應陽性等腸傷寒的表現;又具有草地接觸史、皮膚焦痂等恙蟲病的特徵,細菌培養和免疫學檢查結果亦未能確定診斷。

本案的治療過程中,彭師準確地把握濕溫病中濕熱變化、病變部位和層次淺深,謹守病機,辨證論治。概要分析如下:

一診:濕熱之邪外受,始則困阻衛氣,黏膩纏綿,故初起惡寒少汗,起病較緩,隨著濕漸化熱,熱勢逐漸增高,一診時病仍在衛氣稽留,但有入營之勢,故見煩躁、皮疹。溫病為外感病,一般來講,病邪由表入里為加重,由里出表為減輕,所以在溫病治療中特彆強調「透」法,其中濕邪在表者當用宣表化濕法。本案患者病起7日均無汗,仍惡寒,說明病仍流連在表,當芳香透泄,疏化肌腠濕邪,以三仁湯加減治之,葯後可得小汗。然而濕性黏滯,不能速愈,仍進一步發展至二診之濕熱瀰漫三焦證。正如《溫熱論》原文9中說:「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

二診:發病3日後月經來潮,二診時月經停後復來,當與溫病熱入血室相鑒別。《溫熱論》原文35中說: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說明溫病診治過程中尚應充分考慮婦女的生理病理特點,但又不可拘泥於這種生理病理狀況,「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不可認板法」。濕溫病病程甚長,常逢婦女月經周期,不可以熱入血室一概而論。本病是濕熱熾盛,瀰漫三焦,迫血妄行,除了中焦脾胃濕熱證之外,尚見咳嗽之上焦證與腹瀉之下焦證。王孟英在《溫熱經緯·卷三》中提出:「溫邪熱入血室有三證:如經水適來,因熱邪陷入而搏結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結;若經水適斷,而邪乃乘血舍之空虛以襲之者,宜養營以誚熱;其邪熱傳營,逼血妄行,致經未當期而至者,宜清熱以安營。」本病例類似於王孟英所述的第三種情況, 當急清三焦之熱以安營止血,故以三石湯加減治療。

三診:葛根芩連湯為治療腸熱下利之名方,治療重點在於清腸熱,我們嶺南地區多濕,多有急性泄瀉患者誤服此方,每服必利甚者,泄瀉屬濕、腸中無熱故也,我們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多次發現這種情況,須以化濕為主進行治療。對於腹瀉的辨證,糞便的性狀十分重要,臭穢者屬熱,三診時暴瀉無度,瀉下無臭的黃色糞水,何以辨證為熱?彭師言,熱勢甚高,腹瀉來之勢猛,且口渴舌紅,故辨為熱證,果斷地使用清腸止利之葛根芩連湯治療。當一日內腹瀉次數過多時,糞便常不臭,此種情況時依據糞便性狀來辨證未必準確,須綜合考慮。腸熱夾濕,脾失健運,可配合辛開苦降之法,本病用王氏連朴飲,病甚者可用萸連解毒湯。由於辨證準確,服用後泄瀉可以減輕,至此濕熱之邪漸退,體溫逐漸下降,可見濕熱之邪膠著難解,須謹守病機,分解濕熱,始見療效。

四診:濕熱氣滯,蘊結腸腑,治以王氏連朴飲之清熱化濕。雖然病程日久,氣虛較明顯,但腹部壓痛、反跳痛及瀉後痛減說明病性仍屬實,六腑以通為用,仍應行氣通腑,保持大便通暢,再仿枳實導滯湯之清化通導,即俞根初所謂「輕法頻下」。

五診:患者既有明顯的肺燥見證,又伴隨水腫。此證類似豬苓湯之陰虛水腫證,唯本證所傷不在肝腎真陰而在肺胃之陰津,所謂「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故以養陰生津與利水並舉。

由一診時的邪遏衛氣,至二診之濕邪化熱、瀰漫三焦,三診之熱迫下焦大腸,再到四診之濕熱氣滯、蘊結腸腑,五診之肺胃陰傷與水腫並存,辨證準確靈活,用藥果斷,針對性很強,縱觀整個診治過程,法度井然。

好 · 書 · 推 · 薦

《嶺南溫病學派古今驗案發揮》

病案對於學習中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自1997年至今,我一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溫病學教研室和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工作。初上講台之時,即深感《溫病學》課堂教學的壓力,要將這樣深奧、枯澀的中醫經典知識讓學生理解,實在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病案能夠提供最好的幫助。所以,我多年來一直重視病案的收集,通過病案學習讓學生領悟中醫。

本書所載的病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來源於典籍、跟師學習和我的臨證實踐:「昔賢篇」收載古代溫病名家醫案,多選自林培政教授主編的《溫病學》新世紀教材(本書中所言「教材」,均指該書);「彭師篇」是我跟隨彭勝權教授學習所得;「力行篇」為本人醫案。

「今方」部分收載了本教研室多位教授的經驗方劑,他們長期奮戰在臨床一線,這些方劑是他們的「實戰」經驗總結。該部分內容嚴格忠實於原創者本人的學術思想,除了劉老之外,寫作內容均得到了原創者本人的審閱和認可。寫作提綱挈領,文辭簡要,便於讀者學習掌握。

點擊圖書封面,好書帶回家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嶺南溫病學派古今驗案發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於徵淼著,吳智兵審閱),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插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當,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寶寶不吃飯,爸媽團團轉——小兒厭食這樣做
睾丸疼痛並伴有精索靜脈曲張,考慮瘀血作祟!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