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因素在基因層面上影響我們的智力表現
環境能夠改變大腦中關鍵基因的表達,對智力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想像,因此人類個體智力的發展過程中,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糾纏在一起成了一團亂麻。
如果你聽說過有許多基因可以影響到我們的智商,那麼這樣的發現可能並未令你覺得意外:外界壓力可以終止和激活腦中的基因活動。然而,這種聯繫的確鑿證據無疑會使關於「聰明」到底意味著什麼的爭論趨於白熱化。
柏林Charité - Universit?tsmedizin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組健康青少年的基因樣本,並將結果與智力評分和各種神經學指標進行了比較。
理想情況下,該團隊會使用大量人群作為樣本,並分析人體全部的基因組。
但是,出於實際的限制,只有不到1500名受試者,他們也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特定基因上,它們負責調控我們大腦決策時的預期回報,即紋狀體部分。
研究人員發現對某處特定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和通常的智商表現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這表明我們的經歷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大腦迴路,而且也在更底層上干預了基因的運作。
表觀遺傳學近年來已成為遺傳學的研究熱點,因為它使我們能夠探索遺傳功能與環境變化之間的迷人聯繫。
例如,在高壓力的外部環境中,如持續的暴力威脅或營養不良,生物個體的生理出現相應的變化,產生化學分子對基因的表達做出調整。
其他方式,例如給予嬰兒頻繁的擁抱,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他們的基因表達。
反過來,這些精妙的變化有可能啟動一系列劇烈的連鎖效應,從提升免疫系統到再次適應環境的全套流程。
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一個名為DRD2的基因通過表觀遺傳被鎖住,那人們的IQ成績就會下降。
該基因通常負責構建部分神經遞質多巴胺受體。如果基因不全或變異,通常帶來壞消息,會導致各種神經和肌肉疾病。
但是,如果只在大腦的孤立點(如紋狀體)處改變該基因的表達,可能的影響相對較小,只是擾亂了思維能力和動機間的關聯。
雖然我們能夠發現其中的關聯性,但是還不足以明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已知兒童時期的遭遇會影響以後的認知發育,但是哪些以及多少應該歸因於神經系統的變化,哪些歸咎於表觀遺傳學?
可以說,DNA上分子結構稍微變化就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與其他環境因子不同,表觀遺傳變化理論上能夠傳遞給後代。
「環境誘導的基因活動現在被列為影響智商表現的因素,如貧困和遺傳構成,」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akob Kaminski說,「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能夠觀察到智商測試結果體現的個體差異如何與表觀遺傳變化和受環境影響的大腦活動造成的差異相關聯。」
智力測試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爭議,而且通常是有正當理由的反對意見。可疑的工具,不恰當的解釋以及它在種族政策中臭名昭著的作用,提醒我們,在面對遺傳、後天成長或個人努力和勤奮這些字眼時要加倍小心。
這顯然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但隨著證據積累,我們將越來越清晰地了解我們大腦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機制。
這項研究發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星巴克的南瓜拿鐵是怎麼讓你的大腦上癮的?
※涼颼颼長篇:師匠系列005 失蹤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