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生時願如火花,死時願如雪花

生時願如火花,死時願如雪花

老顧是我已故的朋友,我們曾經相處甚歡。他文理兼備,博學多才,可惜病魔硬生生地奪去了他的生命,怎能不使我無限傷感,哀思綿綿呢。

原文 :《對人生謝幕的審美感悟》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姚全興

圖片 |網路

從滾滾紅塵的有限走向冥冥之中的無限

在一個秋風蕭瑟時節,細雨蒙蒙中,汽笛和哀樂交響,花瓣和骨灰相親,淚水和海水連接。舉行上海市第318次海葬活動的海葬船緩緩地離開吳淞碼頭,駛向長興島附近海域,我去參加老顧的海葬儀式。他在世界的另一頭安息了,但我心頭的牽掛永遠不會放下。

海面開闊,波瀾不興。我的心情平靜下來,也由於海葬活動儀式開始時,屏幕顯現海面上波光帆影,旁邊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在大海中詩意地棲居」。此文字從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化來。化得真好,詩意地棲居不僅可以在大地上,也可以在大海中,從而把詩意地棲居場所擴大了延伸了,大海和大地一樣成為人棲居的好地方,它們在哲學境界上是相同的,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區別在於大地是生者有限的詩意地棲居場所,大海是逝者無限的詩意地棲居場所,逝者正是從滾滾紅塵的有限走向冥冥之中的無限,達到生命的永恆。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的詩句非常讚賞,認為人的生活要有詩意。這實際上是指出過分的物質追求會使人的生活失去詩意,從而陷入苦悶。避免這種苦悶的唯一途徑,就是人必須有充滿詩意的自由情懷,在生活中應該詩意地棲居,也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於人的生存和死亡從本質上看,是生命的轉換或輪迴,因此,人死亡後和生存時一樣需要詩意地棲居。從這個角度看,海葬這種殯葬方式,讓逝者和生者共同具有詩意的自由情懷,共同趨向人與自然的相互契合和融會貫通,從而符合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也因此,在海葬儀式上出現「在大海中詩意地棲居」這行字,既表達了海葬的融哲理和詩意於一體的深刻意蘊,又有化解悲痛情緒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我望著無邊無際的海水,默默地想,人從自然中來,應該回到自然中去。有史以來,人對水寄予無限美好的嚮往和遐想。在許多神話和傳說中,人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等連接在一起,在安葬逝者的時候,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水葬,認為是神聖的功德無量的。很久以前,人類認識到最大規模最理想的水葬無疑是海葬,而且無邊無際的海水是相通的,把逝者葬在海里,自己無論到哪一處海邊,都可以看到他,祭奠他,讓逝者更尊嚴,讓生者更安心,體現了先進的生命倫理、人文精神和民生情懷。

「生時願如火花,死時願如雪花」

船舷甲板一側,三人小樂隊奏出的送別樂曲,沉重而悠揚,令人浮想聯翩。我兩鬢蒼白,垂垂老矣,這次隨海葬船出海,在為老顧送行的同時,也對人生謝幕這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有了新的感悟。在我看來,海葬不僅富有哲理,還蘊含詩意。這詩意,就是美感。我認為人活著固然要禮待生命、敬畏生命,對生與死關係的考量,還要有審美的觀念和眼界。這樣,人才能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莊嚴而又美麗地謝幕。

作家瓊瑤給兒子、兒媳交代身後事的公開信,實際上是一種生前預囑,但這生前預囑非同一般,具有鮮明的生命美學意義。

生命美學指出生和死都有審美的意義和價值,前者如「生時願如火花」,後者如「死時願如雪花」。生命審美包涵死亡審美的態度和觀點。生死相依,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又是生命的開始,它促使人們從生命限度的角度觀照死亡之美,發現死亡之美不亞於生命之美,是生命之美另一種形式的體現,是生命之美髮展的終點。美國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在自傳里寫道:死亡「就像到河邊去赴一個快樂的野餐似的」,「我希望組成我生命的元素能儘快地回到大自然中,載歌載舞,回歸土地……到大樹下、小河裡,那就是我的選擇。」梅紐因對死亡的態度是如此洒脫、率直,就像他的琴聲一樣輕盈而靈活,不失生命的律動和永恆。再如日本著名畫家、作家東山魁夷講述生死輪迴的美情趣橫生,又不乏雋永的意蘊。他在《一片樹葉》一文中說,葉落歸根,決不是毫無意義的自然現象。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生長和消亡,正標誌著四時的無窮變化。同樣,一個人的死關係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你熱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熱愛他人的生命,那麼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梅紐因和東山魁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死亡看得很坦然很深刻很瀟洒很美好,表明死亡有不可漠視的審美價值,使我們迫切要做一件很現實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智者哲人對死亡的態度,轉化成普通人對死亡的態度。在這方面,需要思想解放,也需要加強力度,以形成一個死亡審美的新氛圍新視野新理念。這也就是現實中十分重要,需要大力研究的生命美學,積極實施的生命美育。

瓊瑤說「生時願如火花,死時願如雪花」,完整而辯證,深刻而通俗,生動而鮮明,表達了闡明了生與死具有的審美意識、理念和價值,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體會和深深思索,有助於我們走向人生終點的時候,更好地告別這個世界。這就是我這個70多歲的老者,通過參加海葬活動的親身經歷,對人生謝幕的審美感悟。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6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40年來一直講進入市場,卻缺少對「市場退出機制」的認知
要讓學術失信者付出代價!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