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為什麼不用漢字了?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705-朝鮮不用漢字
作者:Andy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口頭語言,但擁有
書面文字的卻是少數
,這需要複雜的社會組織與悠久的歷史積澱。獨立發展出來的的文字體系更是世界文明的稀有品,大部分的語言都只是借用並改進了他人的書寫體系。
有語言的民族很多,有文字的很少
有原創文字的極少
漢字的獨立形成
,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奇蹟。不僅如此,漢字還通過漢民族的外擴,逐漸影響到了周邊的民族。
朝鮮半島就曾全盤接受過漢字的洗禮
,卻因為種種原因做出了多次調整,形成了今天的朝鮮文。
這段歷史非常有意思。
漢字東傳與吏讀
關於漢字傳入朝鮮的確切時間,學術界還有爭論。有人認為
商朝末年
箕子就把甲骨文帶去了朝鮮,也有人認為西漢初年
衛滿建立衛氏朝鮮時漢字才開始傳入。
由於西漢一度控制大部分朝鮮半島
這個朝代應該是漢文化輸入朝鮮的高峰期
文字可以讓信息大量複製、快速傳播和存底
,有利於社會組織的複雜化和統一化,所以在傳入漢字之後,半島的文明進程加速了。此後半島南北的部落迅速走過蒙昧階段,形成了自己的國家結構。等到了朝鮮的三國時代,高句麗、新羅、百濟的書面語都是借用漢字
來表達。
因高句麗應歸為中國歷史
三國時代的說法也頗有爭議
不過高句麗也確實把朝鮮半島與中國文化連在一起
但結構複雜的漢字是適用於漢語音韻和語法結構的,與當地世代流傳的
阿爾泰語系語言(有爭議)相差太大
,無法兼容。會寫沒法讀這是常有的事。所以為了能用漢字標記自己的語言,半島古代的人們不斷對漢字加以改造
,使其適合當地語言的自身特點,形成了雜糅韓風的漢字系統
。
第一個引人注目的漢字改造就是
公元7世紀新羅出現的「吏讀」
,顧名思義,這主要是給社會上層的官吏使用。
在「吏讀」中,半島人群結合自己的需求,在「吏讀"里創造了
一堆新漢字和新的漢語辭彙
,例如
這些字眼看著熟悉,可是中原的士大夫見了也會一臉懵逼,形同亂碼,
只有朝鮮官員自己才能認識
。
此外「吏讀」有著自己的
語法結構和語序
,並有很多朝鮮語言特有的助詞。比如朝鮮人利用「吏讀」翻譯《大明律直解》中的一段文字:
凡奴婢毆打家長者借斬,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者絞.(漢文)
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屬在乙良,並只靳齊,致投在乙良,並只卓裂死齊,失錯投害屬在乙良絞死齊。(吏讀文)
「乙」、「為在乙良」、「並只」、「齊」
等等就是借用漢字的音標記韓國語的。所以,當時的中國人用漢語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
吏讀已經
根據朝鮮半島的現實情況進行了很多改良
,但是字形字義都是借用的漢字,並沒有脫離漢字的基本框架
,不能算是新文字。吏讀依然要求使用者有相當水平的漢文造詣,這對絕大部分朝鮮人而來並不容易,所以朝鮮社會內部一直存在文化的隔閡
。
19世紀吏讀書籍《儒胥必知》
在當時的朝鮮半島,依據知識和階級的高低,不同人群之間形成了這幾種發音與寫字的方式:
一是說漢語寫漢字
,這是極少數文化精英
才能做到的事。
二是說朝鮮話寫漢字或者寫吏讀
,這是主流社會的大部分精英
所能做到的
三是說朝鮮話,不會寫字
。這是占人口大多數的的底層人民。
由於社會絕大多數人口的需求,第二段改造工程呼之欲出。
命運多舛的諺文
15世紀中葉
,李朝世宗
根據本國特色,與幾十個韓國儒生精英一起推出一套叫做訓民正音的字母文字,並由此發明了韓語
。這是一種依據漢字發展的純粹表音文字,共有二十八個字母,模仿漢字古老的篆書
而成,又被稱為諺文。用上諺文,朝鮮人能說就能寫出來
,糾正了囗語與書面語的嚴重不一致。
談起創造文字的目的,世宗大王提到兩點:一是為
解決朝鮮語能讀不能寫
的問題;第二也是看到周邊其他民族如蒙古,日本都有了自己的文字,唯獨朝鮮沒有,這是有損民族自尊心
的大事。
但世宗的苦心沒有得到治下民眾的體諒,諺文剛一面世,就遭到
朝鮮知識分子的反對
。以崔萬理為首的士大夫擔心朝鮮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會進一步拋棄漢字,這是自甘墮落到夷狄中的愚蠢行為,也有愧於宗主國明朝。更重要的是,這會動搖朝鮮二千多年來依靠漢字形成的文化積澱
。在1444年,他滿懷義憤地上書責難世宗,展開了一場君臣問答。
而世宗的回答也頗有意味:創造諺文是為了讓朝鮮
更多的普通人有機會識字讀書
,非但不是背中華,反而能更好的普及中華教化
,倒也有理有據。但被臣子責問的世宗也還是發了一下橫勁,把反對派關了起來,不過一天之後也就釋放,此事不了了之。
這似乎是訓民正音命運的縮影。它在誕生之初不僅不為主流社會接納,還一度受到後來一位朝鮮暴君——
燕山君的禁止
。用朝鮮文字寫成和譯成的書都被集中起來燒掉,使用朝鮮文字及知情不報者都受到嚴懲。另一方面,朝鮮士人依然寫漢字,讀漢書,更留下了大批李朝漢文文獻
。
就這樣,使用漢字的朝鮮在中華文化圈內又安然度過了
400多年
。
近代的劇變
朝鮮用漢字習漢文,無外乎
仰慕中華文化
,到了19世紀末
期,隨著清末中國地位的下降以及本土民族主義的上升,朝鮮國內廢除漢字的聲音開始出現
。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也掀起「文明開化運動
」,逐漸開始從專門使用漢字過渡到漢字與表音字結合使用,即漢字詞使用漢字書寫,而語句中固有詞和表達語法結構的部分用民族文字書寫,和日文非常類似。
而真正促成
韓國人擁抱韓文,徹底拋棄漢字的
,也的確是日本殖民者
。
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為了從根本上動搖朝鮮族的民族主義根基,
日本學者宣揚「日鮮同祖」
,日本民族和朝鮮民族有著同一個祖先,既然是同一個祖先下來的,韓國人又何必進行反抗呢?
相比「日鮮同祖」,還是連著大陸靠譜些
日語和朝鮮語的語法、辭彙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日本學者認為從語言學的角度可以看出日鮮實為一體。自然就沒必要再學朝鮮語了,使用日文
成為了殖民當局同化殖民地的首選政策。
李垠、李鍵、李鍝參拜靖國神社
他們都是李氏朝鮮的王族
在明治維新後日文中也保留了大量漢字,
日本殖民者把這些漢字連同日文在朝鮮強制推廣
,既不是日文也不是漢字的諺文更沒有生存空間,處處受到打壓。而這一切反而觸動了朝鮮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
,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記憶不斷發酵,連繼承中華正統的自豪也變成了一種屈辱。朝鮮人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那麼自然也該使用自己「民族的固有文字
」。
1939年日本頒布「創氏改名」令,允許朝鮮人更改日式姓名
。比如金錫源,日本名字金山錫源;朴正熙,日本名字高木正雄。
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間,
漢字被迅速污名化
,成為了日據時代的「遺產」,使用韓文成為了民族主義的標誌,
被視為反日、愛國、革命的象徵。1945年
日本戰敗以後,南北在1948年後不約而同地廢除漢字,推行諺文
。
在朝鮮,
金日成
於1945年開始發出指示要求朝鮮內部出版物不許夾用漢字
。隨著自上而下的強制政策推行,僅僅四五年後,朝鮮的朝漢文混用時代就正式結束。
韓國政府則於1948年制訂
《韓文專用法》
,首先將韓文規定為官方文字,規定政府公文必須使用韓文。此時尚允許「過渡期間公文附加條款中漢字和表音字並用」,李承晚時代還在小學施行漢字教育。
但不久,
朴正熙就在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
,下令禁止在小學教導漢字,實行所謂全面實施韓文教育的政策,僅允許在初中、高中教授900個基礎漢字。為了顯示其「去漢字化」
決心,他以雷厲風行方式廢除漢字,連歷史建築
懸掛的牌匾也被他取下來改寫成「標準」韓文
,全都成了「不倫不類」的非歷史文物。
光華門
前為朴正熙改的韓文的匾額
後為改回漢字的照片
500多年前崔萬理所擔心的局面終於出現,
拋棄了漢字的韓國,也拋棄了自身傳統的積澱
。千百年來,漢字一直是韓國精英群體的主流文字,塑造了韓國傳統的方方面面,一朝毀棄,所造成的文化斷裂
是不可估量的。
在韓文教育下成長的青年人
對傳統漢文文獻與文物幾乎喪失了理解能力
,這引起了韓國社會的普遍擔憂。而韓文作為表音文字的一些固有缺陷也不斷暴露出來,比如大量同音不同意的單詞(想像一下拼音化的漢語)無法分辨,需要結合漢字才能形成完整的意思。
比如安重根義士,韓語
只記拼音且沒有聲調
,「義士」與「醫師」無法區分,以至於會有韓國小學生把民族英雄安重根看成一個醫生的囧事。
於是從80年代開始,韓國的漢字教育禁令開始鬆動,
近年以來,恢復漢字的聲音更是越來越大
,相關新聞更是不斷。最新的消息是,從2019年起在全國小學5-6年級教材上標註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幫助學
生了解專業辭彙。
作為文明載體的
文字語言
,從來都是跨越民族與國家邊際的
,從激烈的去漢字化到低調的有所回歸,韓國關於漢字的迷思還沒有找到答案。民族國家如何繼承古老文明的遺產
更是一個困擾東亞乃至世界的問題。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
國家:美國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俄國
省區:河南 | 山西 | 甘肅 | 西藏 | 東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長春 | 大連 | 樓蘭
※史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是如何崩潰的?
※古人沒有地圖為什麼還能全國到處浪?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