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的集體農莊為何失敗?大鍋飯真的不能吃嗎?

蘇聯的集體農莊為何失敗?大鍋飯真的不能吃嗎?

提起蘇聯,就不得不提斯大林,而提起斯大林,那麼就不可避免的要聯想起他在經濟改革方面主導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可以說,蘇聯的成功源自於斯大林,但是蘇聯的失敗,斯大林也難辭其咎。

自從列寧去世後,斯大林上台主政,他一邊在政治上予取予奪,徹底掌控大全,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成為蘇聯至高無上的 主宰;在另一邊的經濟層面上,斯大林同樣用雷霆手段,大力推翻沙俄甚至是早期蘇聯的經濟模式,為蘇聯開啟奔向共產主義的大門,至於門後面是什麼,當時的斯大林恐怕也只能長嘆一聲:聽天由命。

果不其然,對於農業方面的改革,蘇聯確實做到了聽天由命,因為向來選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斯大林,這次卻真正的在農改方面跌了一跤。

斯大林上台後,使用鐵血手段推行農村集體化,將整個村莊、農民、耕地等全部集中在一起,實行再次分配,這次分配的不只是人和土地,還有民眾的生活方式。之前一人一灶的耕作方式被徹底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大鍋飯、集體勞作、按均分配、公社是一家的方式。這種被蘇聯寄予莫大期望的組織卻未能實現蘇聯的偉大夢想,相反,它不僅未能帶領民眾走向真正的共產供銷,反而將蘇聯最根本的農業經濟帶向了深淵。

自從公社化實行後,蘇聯廣大的農村普遍是缺衣少穿,那些人多力量大的口號似乎成為了一句空話,蘇聯拔起了之前的蘿蔔,卻最終種不活公社化的夢想之花,這究竟是為何?

原因無非兩點:第一、蘇聯的集體化追求的是高效率、快速度、大幹快乾,這種將速度和效率放在第一位的做法,無疑是空中樓閣,雖然頂層設想很美妙,但是卻缺少對現實的探討和驗證,這種不加驗證和思考的政策,無疑具有極大的風險性,更可怕的是,蘇聯卻將他用行政手段全方位推廣,這不是給自己挖坑嗎?

其二、集體農莊想法很好,但是卻忽視了人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爾虞我詐,蘇聯自詡為共產主義,但是仍然不能自免窠臼。蘇聯追求了整體性,卻忽視了最根本的組成單元——個人,忽視個人利益和積極性,盲目的平均分配,這不就是扼殺人的積極性而放縱那些懶惰分子嗎?一顆老鼠屎能壞一鍋粥,那麼一群呢,恐怕就沒救了。

第三、集體農莊的方式太僵化,領導要生產一個,你就不能生產兩個,明明原料很多,勞動力充足,時間允許,但是指標下不來,你就乾瞪眼。生產多生產掃,完全是領導的一句話,或者是根據國家整個生產計劃來調整的,經濟是國家主導,個人只能是螺絲釘,而不會允許你自動運行,試想,這種僵化的方式根本就沒有競爭力,也沒有多餘的利潤,談錢很俗,但是錢真的很有用,至少他不單單只帶來享受,他還能提高人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斯大林在實行集體化後,就再也拉不回這頭倔強的牛了,因為他從根本上扼殺了經濟發展的基礎,他自己殺死了蘇聯的農業經濟,雖然這種經濟政策能夠瞬間提高蘇聯對農業的掌控,但長遠來看,它是違背歷史潮流的,是反動的。不過有一點,通過集體化,蘇聯對民眾的控制就更加牢固了,集體化不像是一個經濟組織,反而更像是一個為了統治下層民眾而搭建的政治囚籠。

所以普京會說,誰想回到蘇聯,誰就是沒有腦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一鍋煮 的精彩文章:

宋美齡訪美,未用一字,只用一個手勢回應了羅斯福的提問
斯大林為何被移出列寧墓,最終安放在牆根下

TAG:歷史一鍋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