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博物館藏海源閣善本藏書略說

山東博物館藏海源閣善本藏書略說

山東博物館藏海源閣善本藏書略說

山東博物館藏海源閣善本藏書略說

山東博物館古籍藏量豐富,善本比例較高,包括唐代敦煌寫經、宋元珍本、明清抄稿本等珍稀藏品,僅入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就達503部。近年來,又有205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在全國博物館界名列前茅。館內還有一特色收藏,即「海源閣」舊藏善本古籍。

聊城「海源閣」為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自道光年間建立以來,歷經楊以增、楊紹和、楊保彝三代百餘年苦心經營,其藏書時間之久、規模之大,質量之精,在當時北方藏書樓中首屈一指。海源閣藏書四千六百餘部,僅宋元刻本和名家抄校本就達七百餘部。然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源閣幾經兵燹,其藏書被焚、被掠、被毀極其嚴重,十餘年間,楊氏「海源閣」遭到書散閣毀的悲慘命運。1930年,時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的王獻唐先生在調查「海源閣」之情形後寫成《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一文,對海源閣藏書進行了高度評價,並呼籲有志之士積極搶救海源閣散出之書。幾經波折,如今海源閣散出之藏書多收於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和山東博物館等公家單位。

館藏海源閣藏書多為善本,宋元佳槧、名家抄校本無所不包。這些珍貴藏品多為王獻唐先生經手購藏,另有一部分來源於山東籍藏書家王貢忱、趙東甫等愛國人士的捐贈。館藏海源閣善本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宋元佳槧珍本薈萃

楊紹和云:「書以最古者為可貴」。雕版印刷術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延續至明清。海源閣收書尤重宋元刻本,歷楊以增、楊紹和、楊保彝三代,共收宋元佳槧二百餘部,並專辟「宋存書室」珍藏這些善本。收入館藏的宋刻本有《韋蘇州集》,元刻本有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本《漢書》、元至元六年益友書堂刻《范德機詩集》、元刻本《呂氏春秋》等。這些宋元善本一入藏就成為館藏珍品。

《韋蘇州集》,原為十卷,現存卷一至卷四,二冊,為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集。書原為蝴蝶裝,後重裝為線裝。原書高20.7、寬15.9厘米,框高16.5、寬12.7厘米。其行款為:半頁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記字數,下題刻工「余」、「同甫刁」等,內避宋諱。宋代刻書多以唐代舊本為依據,學術價值較高,且字體端莊、紙墨精良,是後世刻書的典範,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最為藏書家珍視。書鈐多方海源閣藏書印,有「楊氏海源閣藏」、「陶南山館」、「東郡楊氏海源閣藏」等。另鈐有「安樂堂藏書記」、「子清」、「臣澄私印」等藏書印。其中的「安樂堂藏書記」為清宗室允祥的藏書印記,安樂堂是其藏書之地。允祥(1685-1730),康熙第十三子,號青山、朝陽居士,室名為安樂堂、交輝園。雍正時封為怡親王。「臣澄私印」、「子清」為晚清藏書家朱澄的藏書印記。朱澄(?-1890),字子清,為「結一廬」朱學勤之子。

《范德機詩集》,七卷,四冊,為「元詩四大家」之一范檸的詩集。書為元至元六年(1340)益友書堂刻本,元代儒學學正孫存吾校刊。有牌記:「至元庚辰良月益友書堂新刊」。《宋元書刻牌記圖錄》曾著錄此牌記,其中,「至元」為元惠宗年號。書高19.2、寬13.4厘米,框高17、寬10.8厘米。其行款為: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此書扉頁有楊紹和題跋:「讀書敏求記,《范德機詩集》七卷,至元庚辰刊於益友書堂。臨川葛雛仲穆編次,即此本也。同治辛未,以朱提十金,得之京城廠肆。彥合主·人識。」跋後鈐印:「臣彥合印」、「楊氏彥合」。又鈐藏書印「彥合珍玩」、「楊氏海源閣鑒藏印。」《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均著錄此書。王獻唐撰寫《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時,此書尚存海源閣,散出後由王獻唐收歸山東省立圖書館。此書經清藏書家查瑩(1743-?)舊藏,有藏印「賜硯堂圖書印」、「映山秘玩」、「查氏映山珍藏圖籍印」。另有藏印「靖廷」、「靖廷手校」、「恭」、「臣恭」。

二、名家抄校流傳有序

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曾說:「勿以世有刻本而薄抄本。」又說:「無宋刻,則抄本貴矣,舊抄而出名家所藏,由則貴矣。」名家抄本往往因校勘精善、訛誤較少,而倍受藏書家的重視。海源閣藏抄本三百餘部,明清名家抄本大都有所收藏。入藏館內的抄本就達十餘部,既有明末林宗抄本《經典釋文》,又有清錢謙益家抄本《汪水雲詩》、吳翌鳳抄本《江淮異人錄》,還有黃丕烈之孫影寫本《霏雪錄》,有黃丕烈批校及題跋。

《江淮異人錄》,一卷,一冊,為北宋初年文學家吳淑所撰,錄二十五位異人事迹。書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吳翌鳳抄本。書高25.3、寬16.7厘米。其行款為:半頁八行,行二十字,白口,綠格,四周單邊。目錄頁鈐印「士禮居藏」、「楊氏海源閣藏」、「古歡堂鈔書」;卷端鈐印「直本即校」、「復翁」、「瀛海仙班」、「東郡楊紹和彥合珍藏」;卷末鈐印「枚庵流覽所及」、「東郡楊紹和鑒藏金石書畫印」、「道光秀才咸豐舉人同治進士」。抄本為吳翌鳳據鮑廷博校明代刻本手抄,先由黃丕烈批校鑒藏,後歸入楊氏海源閣。吳翌鳳(1742-1819),字伊仲,號枚庵,別號古歡堂主人,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與當時藏書家鮑廷博、吳騫、盧文詔等互換互借圖書,遇未見之書,必力抄,僅手抄之書,就達千餘卷。所抄之書,精校精核,書法逸秀。其藏書散出後,黃丕烈所得甚多。黃丕烈(1763-1825),字紹武,號蕘圃、又號復翁、佞宋主人等,與吳翌鳳同為江蘇吳縣人。黃丕烈是清代中期最著名的藏書家,他專事收藏、校讎和著述,所藏善本、秘本、珍本極為豐富。他精於校勘,經他手所校之書,在藏書家、書商界頗有聲望,學術價值也較高。據楊保彝編《楹書隅錄續編》著錄有「校本江淮異人錄一冊」可知,鮑廷博校本《江淮異人錄》與吳翌鳳抄本的流傳脈絡完全一致,只不過海源閣藏書散出後,鮑校本歸了國家圖書館。吳翌鳳抄本《江淮異人錄》於上世紀30年代被王獻唐收購於濟南書肆,歸入山東省立圖書館,建國後於1954年收入館內。

《虞山錢牧齋先生絳雲樓書目》不分卷,一冊,為明清之際學者錢謙益的藏書目錄。書高25、寬17.9厘米。其行款為:半頁十行,行字數不等,無格欄。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錢謙益喜好藏書,不惜重金購藏古本,晚年建「絳雲樓」用以藏書,多宋元舊刻。後因家中剪燭不慎引發大火,絳雲樓藏書付之一炬。後人研究絳雲樓藏書不見實物,因而特別重視《絳雲樓書目》,多有抄本流傳。此抄本鈐印有「楊氏海源閣」、「東郡楊氏鑒藏金石書畫印」、「世德雀環子孫潔白」、「宋存書室」、「以增之印」、「紹和築岩」、「秘閣校理」、「文武世臣」、「蘇州淵雅堂王氏圖書」、「淵雅堂藏書記」、「王鐵夫閱過」、「惕甫」等。此書曾經清著名藏書家王芑孫收藏,扉頁有其題跋:「十年前得崑山葉氏策竹堂書目,今又得此虞山錢氏書目,則以鄉人黃堯翁刻之而已,得其所本者也。系非羔祿之家。聊志據跡。嘉慶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漚波舫自記。」王芑孫(1755-1817),字念豐,又字惕甫,號鐵夫,又號楞伽山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富於藏書,自謙僅藏書萬卷,藏於「漚波舫」、「淵雅堂」、「愣伽山房」中。與江南各藏家往還唱和,為黃丕烈作《陶陶室記》,為吳翌鳳《借書圖》題詩。

三、明代珍本刻印俱佳

海源閣十分重視收藏經、史、子、集各類書籍,對刻印俱佳的明代珍本書籍也格外重視。如入藏館內的明閔於忱刻本《孫子參同》,為朱墨套印本,行格舒朗,朱墨燦然;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黃姬水刻本《兩漢紀》,為目前該書能見到的最早版本;明刻本《大廣益會玉篇》為明內府藏書,開本朗闊,字大如錢。

《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附《廣韻指南》一卷。六冊。《玉篇》為南朝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撰寫的字書,經後人多次刪改、修訂,宋代陳彭年等重訂《玉篇》,稱為《大廣益會玉篇》。書高33.8、寬22.6厘米,框高24.5、框寬17.9厘米。其行款為:半頁九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三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雙對魚尾。此書用白棉紙以佳墨精印,版式闊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錢,讀來悅目醒神。此書經明內府收藏,每冊首頁鈐「廣運之寶」朱文印,氣象凝重、恢宏,有很強的藝術性。海源閣藏書印有「彥合珍存之印」、「楊氏海源閣藏」。此書為藏書家王貢忱捐獻。王貢忱(1877-1953),又名王窠廷,山東桓台人。王氏家富藏書,且多善本,曾於濟南布政司小街開設「逢源閣書店」,悉心搜求鄉幫文獻,為山左文獻資料的保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其去世前,將其藏書捐獻給山東博物館,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閑章:古代多作為吉祥之物
淘書與讀書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