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命由我不由天,積極奮發向上的宗教,道教!

我命由我不由天,積極奮發向上的宗教,道教!

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隱居不仕。道家成為隱士的代名詞,真實是否如此?本文將論證道家並不是純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為理想實現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時機成熟,道家應該積極入世,推進社會進步。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而是無為無不為。道家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是為了獲取幸福,並且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道德經》里,老子反覆表現出對社會熱切的關注,文中多處寫了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教導大國應如何治理,小國該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語。例如「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治大國,若烹小鮮」,「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如果老子對社會不關注,只是主張避世,為什麼會給出這麼多治國之策?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關心社會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離開周室,出函谷關了呢?

太史公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老子知道自己的主張得不到實施,於是便翛然離去,這是道家與儒家的最大區別,前者可行則行,該止則止,遵循自然條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後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

道德經收篇之作「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什麼是為而不爭,我做了,並非要公示天下,不求名聲,默默而為,無為只是表面現象,就像一條河,看上去沒有變化,實質卻一直在流動。老子留下五千字,把他治理國家、治世修道的哲學留給後人,這就是為,並非消極無為。「為」或是「不為」在於時間與機遇,可以是動態的為,也可以是靜態的為;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行動。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與老子持有相同的觀點。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莊子.人世間》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葯、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葯以求仙。」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葯,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葯,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葯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葯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葯。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葯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葯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葯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葯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孔子見楚狂接輿的故事記錄於莊子與論語,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選擇是天下有道,聖人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保全自我。這裡,道家的思想與孟子殊途同歸,「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兩者的交叉點體現在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易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只是儒家更傾向於殺身成仁,而老莊以保身為基礎。

這是無可奈何的狀況,並非普遍行為準則。莊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孫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實現抱負,只是白白犧牲性命,所以莊子問楚王派來聘他為相的使者,想成為死了被供奉的神龜,還是搖著尾巴活著的泥龜?(《莊子.秋水》)為了名聲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老莊都是反對無畏犧牲(《莊子.胠篋》)。莊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只是個人主義,更不是孱弱怕事。

莊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麼會貪生怕死畏畏縮縮了?只是在戰國,實現理想無望,保全生命已經是不容易的。「勸君莫談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灰」,生命是最可貴的,不可隨便成為他人的棋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然後才可能幫助國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樂,實現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理想。

綜上所述,可見道家並不是一味地堅持出世,不參與社會事務,只是需要看機會與條件。「內聖外王」是莊子首先提出的,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內聖外王之道失傳,但仍應是道家的最高目標。清平之世,正是積極入世的好時機,把個人的修行用於成就社會。

另外道家在修行過程中,反對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所謂的「造物主」,道家主張「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更是源自於中國古人奮發進取的精神,反觀漢明帝後特別是南北朝以後,隨著某些外來思想的傳播,使得很多有痴迷於吃齋念經,貪圖功德。今生不作為,把夢想寄託來世。這種消極思想的橫行,挫傷了中國人的銳意進取,積極有為的精。更是將一種消極自卑,自罪的心理注入百姓心中。道教認為世界是美好的,儒家孟子認為人性是本善的。儒家道家的積極思想相輔相成,共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兩大支柱。

雖然幾千年稍縱即逝,但是「外儒內道」的基因早就融入了每個中國人的靈魂里。信仰道教就要明了道教的核心思想,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無為無不為。道家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是為了獲取幸福,並且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作者 | 白賁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見到道士,你會稱呼嗎?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修道要把心沉澱下來!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