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公案
文:南懷瑾
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這個公案,系出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佛家稱明師曰善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因為禪宗有了這段公案的流傳,所以後世學禪與現在國內外談禪的人,便拿它做為參禪的把柄,有人說這就代表了禪宗的三關之說;也有人說,必須做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後,再翻一個身,仍然達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便是大徹大悟的境界。
其實,這些所說,畢竟還是似是而非的見解,第一須要明了這是惟政禪師一個人用功的經驗談,至於惟政禪師本人,究竟是否已經大徹大悟,你先不能憑空架造,就代他作主觀的確定。
他第一階段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然代表了所有的人們,在未學禪道以前,都是如此,看山河大地,物理世界的種種人物環境,歷歷分明,並不須要加以解釋。
第二階段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確確是真實用過禪定工夫的境界;如果是一個真正用過禪定工夫,而且方法與修證程序,以及身心內外的操持行履,絲毫不錯,久而久之,便會使身心氣質,大起變化;於是兩眼神光充足,神凝氣聚,目前親眼所看到山河大地等等的物質世界,自然而然的都像在開眼作白日夢一樣,猶如一片浮光掠影,覺得這個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夢幻般存在,並不真實,看人也好像只是一個機械的作用一樣。
不管學禪或修道的人,許多人到了如此地步,便認為是真道,實際這種境界,與道毫不相干,這是因為身心在靜定的工夫中久了,心力與生理的本能,消耗減少了,精力充沛了,致使頭腦神經系統起了類似充電的變化,於是看去面前的萬物景象,猶如恍恍惚惚,並無實質的感覺。
例如一個大病以後虛弱的身體,或者將死之際,視力渙散的情形相似(當然啰!我舉例所說的病情與死亡前的現象,並非就是代表修習禪定的人見山見水不是山水的境界,只是相似的比方,一是因病因死而有,一是因精神與生命活力充沛而生,並非完全一樣)。但是你不要忘記,這種現象,只是生理器官的感覺不同,能夠使你生起這種感覺知覺的,還是你的意識思誰的作用,如果你認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便是參禪修道的好景象,那還馬馬虎虎可以,倘使認為這個便是道,那你還不如吃一粒L.S.D.的幻想葯,或者吃不過量的安眠藥,豈不也有相同之妙嗎?你能說這便是道嗎?
現在國內外許多參禪與談禪的人每每提到這事,所以不能不加以說明,以免誤人歧途,平白地陷害了一個有用之身。至於惟政禪師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一說,當然是表示他已進一步的禪境,所以他自己說得個休歇之處;倘使單憑這幾句話,就算是大徹大悟,那你不如放心去睡一大覺,起來一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豈不更來得直截了當而痛快嗎?
所以讀禪宗的典籍與公案,實在不太容易,千萬不要被斷章取義矇混過去,必須要親自求證一番,方知究竟,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專指用工夫的公案補充完善,那便需要引用一句唐代南泉禪師的話:「有人看目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才可以接近禪宗末後撒手的工夫,總之,這一則公案,還是只對禪宗工夫方面而言,並不完全關於悟道的見地。
戊戌年(2018)第十四期
放生法會共修
後天2018年10月9日(農曆九月初一),應大眾所請,積福慧啟建2018年第十四期放生法會共修。功德迴向諸眾生,怨親近疏恩仇等,永離四苦三毒害,解脫生死輪迴海,得證佛果不退轉。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