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
近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轟轟烈烈,學生生活生動活潑,素質教育有所推進,但對課堂教學的改進似乎重視得不足。我曾經在多所學校聽過一些課,教師的教學確有改進,但尚未達到滿意的程度。我們到學校訪問,校長往往會讓我們看孩子們琳琅滿目的作品、豐富多彩的表演。但等到課堂上聽課,就感到不盡如人意,有個別教師甚至出現概念性的錯誤。於是我想說,提高教育質量,首先要把課教好。課堂教學仍然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我們提倡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擴大學生的視野,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把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的重要形式,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為什麼這樣說?
第一,課堂教學是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的主要形式。國家課程標準是為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具體的教育內容,體現了國家意志。國家課程標準規定了總目標和各學科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務。
課程標準的實施關鍵在教師的課堂教學。課程標準的實施有幾個層次:最高層次是國家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稱它為理想課程。第二個層次是開發課程,即按照國家課程標準編製的課本。編製課本的專家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國家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了解教師教學的情況和學生接受理解的能力。第三個層次是實施課堂,即教師的課堂教學。這是把理想課程變為現實的最關鍵的環節。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研究國家課程標準和各學科的標準要求,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優秀的高水平的教師能夠充分完成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甚至還可以補充開發課本,彌補課本中的不足。反之,如果課堂教學搞不好,國家課程標準就會落空。如果說還有第四個層次,那就叫習得課程,即學生實際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養成必要的價值觀和態度。這就取決於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可見,其中實施課程,即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環節。
第二,課堂教學是培養發展學生思維的主渠道。課堂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現存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通過課文的辨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很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索尋求答案。有的教師把課文分析得很透徹,但學生接收了多少卻是一個未知數。著名教育家呂型偉說,教學要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需要思考;提出問題,特別是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還需要有點勇氣。這幾句話說得很精闢。只有會思考並能提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提到,面臨當前的社會挑戰,學習方式需要改變,要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知、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學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報告批評當前國際教育討論時張口閉口談學習,「主要關注的是教育過程的結果,而往往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關注結果,主要是指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許多研究表明,當今社會,展開競爭的不是機器人本身,而是人的頭腦。現在社會上最熱門的職業,五年十年前有些並不存在,今後的變化更是難以預測,只有不斷學習,掌握不定式的思維方式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因此,課堂教育要幫助人們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
第三,學習不是個人的事情,學習需要在集體中進行。當前有一種誤解,認為個性化學習就是個別學習、孤立的自我學習。其實,學習需要在集體環境中生存。正如前面教科文組織報告中說的,學習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課堂教學是集體學習最好的場所,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與同伴互相討論、互相啟發,甚至互相爭論,就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和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成人也有這種經驗,在座談會時,聽了別人的發言會得到啟發,甚至會推翻自己原來的想法。同時,在與同伴共同學習中還能培養學生溝通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這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品質和能力。
第四,課堂教學要靠教師來實施。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組織者,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教師自身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都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畢業生有時到老還會記住某位老師怎樣上課的情景。所以,立德樹人的任務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
強調課堂教學,並不否定課外活動。課外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等。特別是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可以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於實際,培養實踐能力,可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但必須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如果課程沒有學好,也談不上知識應用於實際,也不可能在實踐中有深刻的體會。因此,課堂教學是基礎,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
當然,課堂教學需要改革。在當今信息化、數字化、人工智慧時代,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適應形勢的要求。現在的兒童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出生不久就接觸到新技術,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就會玩手機、玩平板電腦。他們從各種媒體獲取的知識可能超過老師。同時,兒童是天生的創造者,他們富有好奇心、想像力。因此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把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要充分估計學生的潛力,發揮他們的潛能。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個性化、開放性、互動性、興趣性的特點,但是也要意識到,處理不好,信息化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教師要善於恰當地利用這些特點來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
因此,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中間還要加一句,上好每一節課。校長的精力要放到課堂上,要走進課堂、走近教師,和教師共同商討改進教學的辦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0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