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 第五卷 第十一講

楞嚴經 第五卷 第十一講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迭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複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迭華,緝識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佛跟阿難說:什麼叫結?像這條華巾,我最先時候是一條,第二、第三;一個就是一條華巾,這是沒問題都懂得,拿這個形容法的。就說你在這個心跟你這個體,一個動的時間,一個靜的時間,一個聞的時間,一個覺的時間,一個空的時間,一個滅的時間,就是動、靜、聞、覺、空、滅,這個中間哪個跟你最近、哪個跟你疏遠一點,讓你認識。這是形容法的。我們拿一條或者毛巾或者圍巾,這個巾上沒有什麼結。但是你把這華巾要是把它結成疙瘩就有結了。最初就是一條,第二、第三把它結成疙瘩的時候,這個巾就叫結。最初這條巾沒有結疙瘩的時候,什麼叫結?沒有結,沒有這個現相,先實在就是一個。

所以阿難向佛說:世尊,此寶迭華就是這條巾,佛的巾的名字叫寶迭華巾。最初是線,把它織成為巾,編線成織為巾。在這個巾上頭結個疙瘩,就是把這個巾系起結個結。這寶華巾原來有結嗎?沒有,是你結成一個結就成巾了。最初是線,線把它織成了結合成一條巾。本來就是一體,形容法的,就是我們人根本的智,根本的智慧就是智,沒有結巾;一念不覺,在不覺的時候生三細就等於結結了,開始就有結了。本是一心,愈轉愈粗,愈轉愈粗,後來轉成六識,六識跟意根。

佛最初拿這條巾的時候,一條巾結個疙瘩,結一個,或結兩個、結三個、結四個、結五個、結六個,或者結一百個。但是只有六結,不會至七,也不會停留到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這六種結結,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這是形容詞。因為我們這個惑業開始起的時候,有親因,有遠因,有疏因,疏親有異,各個不同的,細惑跟粗惑不一樣。一、二、三沒得變化,就是這個若形容法的業相、轉相、現相。大家學大乘起信論就知道了,業、轉、現三相還在一心。這一心的一動就成了業相,業相不停就轉化了,就說轉相;轉相可就要現境界了,業、轉、現三相。這三相要斷的時候,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十一地菩薩斷根本無明。如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參到彌勒菩薩去,已經到等覺菩薩位子了,那個時候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都斷完了。還不行,現在彌勒菩薩還在等;不是在等,在修!修什麼?斷那個一念不覺,就斷這一念。這一念可不容易斷,要一萬大劫,斷完了才能成佛。「一念不覺生三細」,三細斷完了,還要斷這個一念。這個佛把它形容叫結,結惑造業;還沒造業,光是結惑。

佛拿這個寶迭華,或是圍巾,這個巾的名字叫寶迭華,織成巾了。本來是一體,這個巾就是一條巾,這個巾就是本覺的含義,就是一個,連一也不立。你要把它打成疙瘩,結一個,結兩個,結百個,把它結成六結。為什麼不至七呢?為什麼也不停留在五呢?云何如來只許初,二、三,第一、第二是為三,這個後頭講圓通之相會講,它們的親疏不同。例如說三細是親的,它們只在一個整體裡頭,六粗可就遠了。三細,動念,剛一起心動念;動了,它是靜止的,沒有變世間相,更沒變六粗相。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一二三四五六。一個是動相,六中是結相的意思,二者是靜相,三者是聞相,四者是覺相,五者是空相,六者是滅相。在最初的心剛起的時候,就是剛一動念的時候,這是無始時來的剛入這個門,住還屬於細,終就沒有個究竟相。一跟六同是結,就是動跟滅;動相大家知道,一動,滅相就把中間這個靜、聞、覺、空都不存在了,專講一個六根的第一。從無始以來,這中間這幾個相都叫中途相,形容詞。

相關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養生文化:三個調腎經收陽氣的小方法
傳統文化:走進唐詩宋詞,飽覽秋日的山、水、風、月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