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好消息!【經絡穴位】疾病講堂節目正式上線!疾病講堂--落枕

好消息!【經絡穴位】疾病講堂節目正式上線!疾病講堂--落枕

點上面「

經絡穴位

」即可關注


每天和大家一起暢談【經絡穴位】驅病養生的獨特魅力,歡迎您的加入!



各位朋友大家好,原本預計上周五為大家推送的關於疾病機理、治療、預防等知識的疾病講堂節目因為種種原因推遲了,在這裡給各位朋友道個歉。




疾病講堂節目主要針對生活中常見的疾病為大家進行講解,同時大家有生活中遇到的疾病或困擾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在後續節目中為大家解答。今天跟大家聊聊

落枕



點擊音頻,更多內容!



什麼是落枕呢?


落枕大家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睡前還好好的,一覺醒來脖子又僵又痛,甚至連轉頭都不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落枕去醫院花錢看病著實划不來,但是放任不管有非常的難受,有的甚至一周都不好轉。今天我就從落枕的發病、治療、預防三個方面為大家講解落枕。


發病機理


落枕的發生常與睡眠姿勢不正、枕頭高低不適、頸部負重過度、寒邪侵襲頸背部等因素有關,從經絡的角度來講主要和我們的督脈、小腸經、膀胱經和膽經有關,發病機理就是經筋受損、筋脈拘急而導致氣血阻滯不通,導致疼痛或者活動受限。我們可以根據落枕的癥狀不同來確定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

如果是頸項部和背部僵硬疼痛,低頭受限或疼痛,項背部有壓痛,則說明是督脈、小腸經和膀胱經出了問題;如果是頸肩部疼痛,頭偏向一側,頸肩部有壓痛,則說明是膽經出了問題。

從西醫的角度講則是發生了肌肉痙攣,最長發生的肌肉是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

等,有時會伴隨頸椎小關節紊亂。


治療方法


在治療上,西醫是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的,最主要的治療落枕的方法就是針灸推拿,但是今天,我要交給大家的是我們自己或者讓家人朋友幫忙就可以解決的方法。




方法1:讓家人或朋友一隻手托住下巴,一隻手托住後枕部,一邊緩慢用力往上拔伸一邊前後左右搖動脖子,做10~15次,

拔伸要有力搖動一定要慢,要以疼痛能忍受為度。



方法2:在我們手上有兩個穴位,一個叫

後溪穴

,一個叫

外勞宮

,這兩個穴位在用的時候不用管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都可以用,溪我們找一個帶尖的東西點壓,點到劇烈疼痛但不傷及手上皮膚為度,落枕穴我們就用手指用力點按,點按到感覺酸脹疼痛為度。在刺激這兩個穴位的同時,慢慢地、儘可能大限度、以能忍受為度活動脖子,通常十分鐘左右就可以明顯得緩解癥狀,有些情況較輕或者經絡敏感的人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可以配合點按風池穴同步進行。


後溪穴


外勞宮穴




方法3:此方法具有一定專業性,操作不當可能會效果不明顯,操作的好了則能以最小的痛苦達到最好的療效,先在患側用小魚際或者手指輕柔肩頸部,同時配合頸部活動,然後提捏疼痛部肌肉,手法要輕;然後點揉風池、天柱、天宗、頸夾脊、肩外俞、痛點和手部的落枕、後溪,每個穴位15秒~30秒,同時頸部的活動要繼續;然後找到痛點所在的肌肉起止點和痛點進行按揉、彈撥做3分鐘左右;再然後做方法2的手法;最後沿著肌肉走行方向進行摩擦、輕輕拍打肩背部。

更詳細的操作方法和穴位取穴和注意注意事項在音頻中,大家注意收聽。




風池



天柱



天宗



肩外俞






預防知識


我們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教會大家去如何治療落枕,因為我們並不是醫生,我們要做到的是盡最大可能去預防落枕,讓落枕遠離我們的生活,預防是最簡單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日常生活中,預防落枕和預防頸椎病是相通的,落枕預防好了頸椎的情況也會改善許多。具體到細節,首先枕頭要高低合適,最合適的枕頭高度大概跟我們自己的拳頭立起來的高度是相當的。睡覺時的姿勢要舒服,避免一個姿勢過久。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受寒,睡覺時被子沒有蓋好、或者受了風,早上起來最易發生落枕,而且最易受寒的季節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是冬天而是夏天,夏天天氣炎熱人體皮膚腠理都打開了,而這個季節人們喜歡貪涼冒濕,冷飲、電扇、空調、冷水澡都是最容易侵犯人體的,不光是落枕,夏天裡的養生都要注意這些。一定要注意。


在古代,中醫把疼痛作為疾病的代名詞,你知道疼痛是怎麼產生的嗎?

經絡穴位保健在預防和緩解疾病方面

有什麼獨特的作用呢?

利用經絡穴位

進行養生保健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關注「 經絡穴位」訂閱號,與您一起暢談經絡穴位驅病養生的獨特魅力。





■ 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穴位 的精彩文章:

久坐1小時減壽22分鐘!每天這樣站有奇效,一招解除身體僵硬
秋天枕頭裡撒一把它,血管不堵頸椎不痛,整夜都睡得香!

TAG:經絡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