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鑒賞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侍御:官職名。

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鑒賞】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

「離愁漸遠漸無窮」,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遠」,就意味著空間距離之大,相見之難。所以不少送別一類的詩詞就往往在這個「遠」字上做文章。比如:「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形象著意表現一個「遠」字,而那別時之難,別後之思,便盡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齡的這首《送柴侍御》倒是別開蹊徑的。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今湖南省武岡縣),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誰渭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它固然不同於「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種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何人不識君」那麼豪爽、洒脫。它是用豐富的想像,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王昌齡《李倉曹宅夜飲》)。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說到這裡,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於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趙其鈞)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秋已至,秋雨滴落心頭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綦毋潛《春泛若耶溪》鑒賞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