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時常被「吼」,長大「冷漠臉」?批評孩子有技巧

孩時常被「吼」,長大「冷漠臉」?批評孩子有技巧

當遭受批評等負面情緒時,你通常會選擇以怎樣的方式應對呢?不久前有研究發現,孩子應對「負能量」的方式和成人相似,面對過於挑剔的父母,他們的個性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冷漠」。那麼,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性格塑造,「批評」究竟擔任著怎樣一個角色呢?

孩時常被「吼」,長大「冷漠臉」?批評孩子有技巧

最新研究:童年總被批評,長大後會變得「性情冷漠」

無論是橫眉,還是怒眼,人在憤怒時無力控制自己面部表情。但是如果這種面部的「猙獰」常常來自「父母」這個角色,那麼對於孩子而言,或許會更深遠地影響到他們成長後的社交關係。

父母的挑剔與孩子的社交,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件事,究竟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呢?近日,來自美國賓漢頓大學的研究顯示,與批評程度低的父母相比,那些批評程度高的父母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面部表情,都會更加情緒化以及更加「豐富」。當遭受批評等負面情緒時,成人一般會讓自己避免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孩子們也一樣。換句話說,因為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樣子,孩子會選擇對「眼前人」的表情「視而不見」。

這個結論是科學家通過實驗所得出的。為了調查在面對盛怒時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面部表情,研究者利用了一種衡量情緒信息關注程度的方法,比如用一張快樂或悲傷的臉,來觀察孩子們的注意力,隨後再測量孩子們在觀看一系列表情各異的面部照片時的大腦活動。實驗結果證實,在面對批評和挑剔時,孩子會和大人們一樣:選擇逃避。由於本能所驅,我們總是傾向於逃避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焦慮或悲傷的事情。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種「對他人面部表情視而不見」的逃避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習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對所有人的情緒面部表情都不太注意。研究者表示,童年時總是受到批評的孩子,在長大後或會變得「性情冷漠」,這種個性甚至會影響他們的社交關係。

這樣才是批評的「正確打開方式」

「河東獅吼」並非每位家長的初衷,但當他們帶著情緒「批評」孩子時,這種「批評」不但沒有好效果,反而會傷害孩子,影響親子關係。誠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永遠只有鼓勵和誇獎,那麼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應該如何正確地「批評」犯了錯的孩子呢?

「鼓勵和表揚孩子是對的,但不能太抽象、太多、太泛,適當即可。比如說『好孩子』這句表揚就很泛、很抽象,到底哪裡好呢?不知道。鼓勵要具體化,針對具體事情,比如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很用心,哪怕他沒有做到完美,也要表揚他的努力。」趙教授表示,表揚時對事不對人,批評時也是如此。批評的時候,既要有原則,講清楚為什麼批評,也要表達出所批評的是具體的錯誤和問題,讓孩子覺得批評也是一種愛。

曾有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孩子,當面臨負面情緒時,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更選擇不跟爸媽或老師說。從家庭到學校,如今孩子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要處理的情緒課題也愈來愈複雜。趙教授告訴記者,父母不但需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理,也需要調節好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情緒和方式。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家長遇到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我要如何引導他教育他。」她說,「要永遠相信,只要教育方法合適,每個孩子都會順利成長為有用的人,家長生氣發怒,作『河東獅吼』之狀,不能解決孩子的任何問題。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不可能你說一次孩子就一定能記住,就算記住也不可能次次都能做到。」

專家解惑

正向做法:做好情緒管理,若失控不妨向孩子坦誠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場所,父母對子女情緒智能的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受到父母批評時,孩子會逃避觀看任何面部情緒,彷彿只要他們這樣做,就可以有助於自己避免接觸來自父母的怒吼,進而避免自己聯想到父母批評自己時的反感情緒。

無論是積極或消極,在孩子身上發生的種種情緒和行為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相應的烙印嗎?就此話題,我們採訪到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趙冬梅教授。

「父母的情緒管理為孩子提供了一種榜樣示範,兒童會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在日後相似的情境中潛移默化中模仿運用。因此父母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有助於促進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趙教授舉例,首先,父母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和場合表達情緒,不應該任由情緒發泄;其次,父母平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兒童,使用較為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再者,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父母應採取正視和疏導的態度,而非忽視或指責,要為孩子創造寬鬆的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的空間。

每個人在其一生當中,都會擔任許多不同的社會角色,於父母而言,他們並不是聖人,有脾氣和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趙教授認為,作為父母應該學會處理化解自己的情緒,不要影響到孩子。「如果沒有控制好情緒,也是正常的,不必懊惱自責。坦誠跟孩子交流,自己為什麼發火生氣,說說自己的苦惱和煩憂。」她說,「孩子也是家長的小小心理諮詢師,他會理解你,也會給你安慰。孩子以後也會知道父母要考慮的事情很多,煩惱很多,他反而會更懂事。」

前段時間,「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平台透過《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統計網友們在童年時曾「遭遇」過的「10大陰影」,其中包括言語暴力、恐嚇;一不聽話就會被打;批評身材智商各種不滿;常被拿來跟別人比較等,再度引起人們對於「批評教育」的關注。

中國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訓,曾經有心理學家對273位母親進行了調查研究,其中6%的母親從不打罵孩子,68%的父母會打孩子屁股,還有26%會嚴重體罰孩子。雖然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是每位父母都會以「棍棒」的形式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吼罵」這種批評方式,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卻是常態。

在成人的世界裡,「語言侵略性」通常指用語言造成他人的心理傷害,包括人格攻擊、嘲弄、威脅等;這種情況也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日本熊本大學教授友田明美把父母對孩子的謾罵、指責、呵斥等言語懲罰,稱為「言語暴力」。趙教授告訴記者,言語暴力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裡留下的陰影和創傷甚至還會伴隨其一生,導致孩子極端的心理自閉和自卑感,又或者導致一些孩子在成人後報復社會,甚至謀害他人。

「父母這種對待孩子『言語暴力』態度是極不負責任的,那些連大人都無法承受的言語虐待和傷害,孩子怎麼可能承受得起?」趙教授說,「面對無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言語虐待,孩子必然會通過各種病態心理將內心的委屈反映出來,而最後的『果』還是要父母來承擔。」(記者黃嵐)

「成長路上的那些陰影」前10

1家門榮光的期待

2 「出生只是個麻煩」

3言語暴力、恐嚇

4一不聽話就會被打

5不乖會有可怕報應

6批評身材智商各種不滿

7不能自由行動

8 「不是爸媽親生的」

9偏心兄弟姐妹

10常被拿來跟別人比較

來源:廣州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最優秀的原生家庭都有這些特質
馬拉松式的親子共讀,父親為女兒朗讀圖書,他們堅持了整整3218天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