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請平視,別俯視:報道貧困人口,記者需注意的7個事項

請平視,別俯視:報道貧困人口,記者需注意的7個事項

原標題:請平視,別俯視:報道貧困人口,記者需注意的7個事項


來源:journalistsresource.org


作者:Denise-Marie Ordway & Heather Bryant


編譯:粒粒


編輯:羅布君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及網路


報道貧困人口,是記者經常會遇到的選題,然而,很早就有人就批評記者與他們報道的社區(community)脫節,尤其是貧困人口和工薪階層的社區。


在最近幾十年里,記者的工作職責增加。但隨著這個領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精英職業,記者自身也發生了變化,其中許多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並受過良好教育。他們進入同一所大學,進入同一個社交圈。例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近一半的作者和編輯就讀於好大學,20%的人畢業於常青藤學校。


一些記者用俯視的角度看待貧困人口,用理所當然的辭彙描述他們,如「貧困潦倒」「陷入絕望」,將他們和疾病、種族聯繫起來。但是記者有權利這麼做嗎?


本文作者之一希瑟·布萊恩特(Heather Bryant)是Project Facet的創始人,曾於2017年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擔任約翰?s?奈特(John S. Knight)新聞學院研究員。她寫過有關新聞業的社會經濟多樣性的文章,以及她在農村貧困中長大的經歷,她還寫到了當其他記者得知她丈夫是垃圾車司機時她得到的負面回應。


另一位作者丹尼爾斯-瑪麗·奧德威(Denise-Marie Ordway)曾入圍普利策獎的決賽。在2015年,她曾擔任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會(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的研究員。她現在是《記者資源》(Journalist』s Resource的主編。


此篇文章旨在讓記者們更深入地思考他們如何報道新聞的,他們的受眾是誰,以及當前新聞業對於低收入者獲取新聞的影響。


這些建議並不是要面面俱到,但它們是解決一些最常見問題的起點。傳媒研究(xjbcmyj)對此進行了編譯。



2018年9月25日,南非開普敦,當地民眾舉行示威活動,目的是提高人們對貧民窟內人民貧困生活和犯罪滋生的認識。

需要避免:將對貧困者的描述固化為三種:受害者、罪犯或其他。


貧困者往往被描述為某種武力或政策的受害者。她說:「如果一個人走了很遠的路去工作或上學,做過很多份工作或取得了好成績,或者做了一些值得幫助的事情,或者擺脫了經濟困境,那麼這個人就是『特殊的窮人』。」「受害者特徵使貧困這種可以通過政策或實踐改變的狀況,改善起來變得困難。罪犯這種角色深化了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抑制了政策發展和實踐的良好意願。道德標尺把政策和實踐撇在一邊,把經濟困難歸因於個人的屬性和努力,而不是文化、經濟和政治融合的複雜環境。




如何做:從各種各樣的故事中尋找經歷過貧窮的人,而不僅僅是關於貧窮的故事。


就像記者應該尋找多樣化的信息來源一樣——包括種族和性少數群體,他們也應該努力吸收來自不同收入階層的人們的意見和經歷。「貧困並不存在於真空中,」布萊恩特說,「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就種族和性別方面的隱性偏見進行了更多的討論,同時也考慮到人們在經歷貧困時會做出的道德判斷。」



需要避免:對「每個人」的想法或行為做出寬泛的陳述,尤其是當這些陳述可能不適用於所有收入水平的人時。


奧德威說:「記者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發表聲明,表明他們的文章或報道不適合財力有限的人閱讀。」例如,當記者明說暗示每個人都對昂貴的新產品感到興奮時,或者某件東西的價格小幅上漲沒什麼大不了的時候,這就向低收入人群傳遞了一個信息。另外,想想看:如果「每個人」都對某事感到興奮、失望或震驚,而我卻沒有這種感覺,這是否意味著我是「無名之輩」?或者新聞機構認為我無足輕重?


奧德威指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篇關於設計師凱特?斯佩德(Kate Spade)死亡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即記者錯誤地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對一代美國女性來說,購買凱特?斯佩德(Kate Spade)手袋是一種成熟的儀式。」



如何做:仔細考慮你是如何處理一個故事的,以及你向收入有限的人傳達的信息。


當你涉及任何話題時,問自己以下問題:我是否做了基於階層的假設?我使用的語言是否會冒犯、貶低或與那些正在經歷貧困或過去經歷過貧困的人?我是否在像低收入者一樣閱讀這個話題?我是否把低收入人群當作受眾中同等重要的一部分?


奧德威解釋說:「記者們報道他們認為有新聞價值的話題,這些決定受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新聞編輯部忙著報道星巴克用一種新型杯蓋代替吸管的事,這則新聞在許多新聞網站上都很顯眼。新聞編輯室是否忙著報道那些低收入人群頻繁光顧的地方的變化?如果一家在美國各地都有分店的折扣雜貨店「Save-A-Lot」突然停止向消費者提供免費紙箱(這些紙箱用來幫助消費者把食品運到車上),以減少環境浪費,國家新聞媒體會報道這一點嗎?



需要避免:忽略了你的受眾包括那些正在經歷經濟困難的人。


布萊恩特說:「記者們必須在受眾的兩個焦點之間取得平衡,一個是在需要信息才能在環境中生存的人,另一個是擁有政治、經濟或社會資本影響環境變化的人。與此相關的問題往往面對後者而忽略了前者,放棄了向個人提供信息的機會。」


如何做:優先考慮新聞報道的受眾,而不是對受眾的報道。


布萊恩特說:「在報道歷史上被邊緣化的社區時,在報道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我們在跟誰說話,並反思我們的報道方式是否利用或否定他們作為自己故事的主角。這一點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標題中查找「窮人」這個詞,問問你自己這個故事是為誰創作的,誰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最有用的信息。


2017年12月4日,英國格拉斯哥,據英國《衛報》12月4日報道,一項分析研究顯示,過去4年中,數十萬名英國兒童和老人陷入貧困。


需要避免:使用諸如「貧困潦倒」(「poverty-ridden」 「poverty-stricken」)之類的詞語,這些詞語是模糊的,並且依賴於刻板印象。


「這些詞讓貧窮聽起來像是一種疾病或痛苦,」奧德威說,「真的,它們是什麼意思?」如果我說發生在「貧困」地區,我是在描述發生在高犯罪率地區的事情嗎?一個有很多需要修補屋頂的社區?一個有一定比例的居民有資格獲得政府援助的地區?你想傳達什麼信息?這些話不僅含糊不清,而且助長了成見。


如何做:使用能清楚表達你想要分享的特定信息的詞語。


描述一個社區時,告訴你的受眾你所看到和聽到的,依靠具體的統計數據而不是標籤或短語。「根據我的經驗,我的大多數記者同事認為的『低收入』並不是我認為的低收入。」奧德威說。


需要避免:在報道中不必要地使用生僻詞或引經據典。


貧窮並不意味著沒受過教育。然而,許多貧困人口沒有更高的學歷,也沒有許多記者擁有的大量辭彙。奧德韋表示:「當記者們依賴於『大詞』和行話,或使用晦澀的歷史和文學參考資料時,他們對受眾理解新聞造成了一種不必要的困難,這也會阻礙那些沒有相同知識基礎的人去獲取新聞。」


如何做:把新聞呈現出來,假設你提供的信息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你不必「簡化」你的寫作,只需讓它更容易理解。事實上,寫作很有挑戰性。你必須對你所報道的問題有很強的把握,這樣才能以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來報道它們。你不能只是鸚鵡學舌地附和政府官員和學者的描述和解釋。

需要避免:把貧窮和某些習慣、生活方式聯繫起來。


布萊恩特說:「描述那些經歷苦難的人時,常常會過度剖析或描述個人習慣,比如吸煙、喝咖啡或喝蘇打水、看某些電視節目,或者選擇的食物——通常是快餐。」這些被用來表達事情的糟糕程度。還包括對發音、單詞選擇和表達的過分關注。


如何做:選擇有意義的細節。


「建立場景和環境的細節是很重要的,但那些詳述刻板印象的細節,而不是一個人生活全部的故事,只會使得報道變得非人性化,而不是與受眾建立聯繫。」 布萊恩特解釋說,「要注意你的效果是否是刻板的,或者周圍的環境是否是糟糕的、凌亂的,在你所有的報道中,努力做到準確描述。」


奧德威補充說:「我讀過一些關於低收入家庭的報道,他們指出在外面玩耍的孩子是多麼的骯髒和衣衫襤褸。我們中有人允許孩子們穿著最好的衣服在戶外玩耍嗎?所有在外面玩耍的孩子都會變得很臟——無論貧富。我常常懷疑,來自高收入背景的記者是否在報道中指出這些細節,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細節不尋常?也許他們沒有像我一樣在泥土和樹林里度過童年,因為他們有網球課、鋼琴課或其他的事情來打發時間。對於記者來說,仔細考慮報道中的細節,以及如何代表財力有限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報道指導著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們,以及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


需要避免:只把貧窮描繪成絕望。


「生活在貧困中並不一定會絕望,就像生活在貧困中並不一定會輕鬆快樂一樣。」布萊恩特說,「有時候,故事不能涵蓋一部分人。如果你的新聞編輯部對貧困的報道,總是關注悲劇,那你就錯過了故事的一部分。


如何做:幫助受眾理解生活在貧困中的人是多維的,他們的經歷也是如此。


「我給缺乏經驗的記者的一條最好的建議是:花很多時間和跟你很不一樣的人在一起,這些人甚至可能讓你有點不舒服。」奧德威說。這對記者來說是很好的建議,因為這能鼓勵他們了解那些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人。


全球媒體行業裁員潮之下,你的還崗位安全嗎 | 頂級媒體如何調整人員配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傳媒研究 的精彩文章:

一周傳媒動態

TAG:新京報傳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