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工農兵大學生時我們在說什麼
原創: 宋燕 時拾史事 前天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周六老照片系列/宋燕(文)
「工農兵大學生」又稱「工農兵學員」,是一個極具時代特點的名詞,是現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持續了僅僅6年,卻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之後幾十年,而且至今仍在影響著。
6年里幾十萬名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因為「出身清白」、「政治過硬」走進了大學校園,他們是這6年中唯一有機會進入大學的人。
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以後,毛澤東對教育工作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不滿,多次說:「歷來的狀元都沒有很出色的」,「凡是當了進士、翰林,都是不成書不能讀的太多了。讀多了就會走向反面,成為書獃子,成為教條主義,修正主義」(《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1964年2月13日)。「書可以讀一點,但是讀多了害人,的確害人」(:《接見蘇班德里約時的講話》,1965年1月27日)。
1968年7月27日,毛澤東在接見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時又表達了相同的意見:「真正的大學是工廠、農村」,「知識分子最不文明了,我看老粗最文明」。「社會是個最大的大學嘛,整個社會是個最大的大學」。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提出「關於工程技術人員的來源問題:「他們認為除了繼續從工人隊伍中提拔技術人員外,應該由基層選拔政治思想好的,具有兩三年或四五年勞實踐的初、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挑選這樣的青年進入大專院校的好處是:第一,他們政治思想基礎比較好。第二,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有生產勞動的經驗。第三,一個初中、高中畢業生,經過幾年勞動,大約在二十歲左右,再經過幾年學習,二十三四歲就能獨立工作,而目前一個大學畢業生到工作崗位後,一般要經過二三年實踐,才逐步能獨立工作,因此選拔有實踐經驗的知識青年到大學培養,這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則的。」
毛澤東在這篇報告上做了重要批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挂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個批示隨即被稱為「七二一指示」。
上海機床廠的經驗和毛澤東的指示發表後,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7月下旬至8月,各種報刊紛紛在頭版以大號字體和通欄標題發表文章和報道,表示擁護和響應。1968年9月,上海機床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這所大學的學員由車間推薦,廠革委會批准招收本廠52名工人入學,學員平均年齡29歲,文化程度從小學到相當於高中不等,學製為2年(後延長10個月)。課程設置為毛澤東思想、勞動、軍體及專業課等。專業課結合本廠的典型產品或科研課題組織課程,自編教材,自選教師,按生產順序分階段進行教學。學員全脫產學習,但參加工廠的政治運動,定期回車間勞動,畢業後仍「回到生產實踐中去」。「七二一工人大學」的經驗很快推廣到全國各地,大、中型企業紛紛辦起了自己的「七二一工人大學」外。
在此基礎上,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供各地參考。《報告》中有關「學生條件」的規定為:
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此外,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分配的原則為,學習期滿後,原則上回原單位、原地區工作,也要有一部分根據國家需要統一分配,等等。
1970年10月15日,國務院電報通知各地。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上述精神,部分高校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入學文化條件是「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而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當年共計招生41870人。
工農兵大學生的特點 根據1971年5月的一個統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醫學院、北京航空學院等7所大學1970年招收的8966名工農兵學員中,出身工人、貧下中農、革命幹部和其他勞動人民家庭的佔98%,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佔0.2%;武漢大學1970年招收新生988名,其中工人佔40%,貧下中農3%,上山下鄉知識青年21%,解放軍戰士5%;其中縣以上「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160多名。學生最大的43歲,最小的17歲。 文化程度一開始就被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北京7所院校所招學生中,文化程度為高中者佔21%,初中佔78%,高小佔0.6%。武漢大學招收的新生中,文科有45名是初小程度,理科有30%是高小程度,甚至還有加減乘除也不認得的文盲。
山東大學對80名入學新生進行測驗時,及格的只有17人,甚至出現了1÷5=5,1/2+1/3=2/5的答案。其他如政史系的學生問「巴黎公社」在哪個縣,化學系的學生不懂化學符號等事例也比比皆是。為此,該校1971年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給新生補初、高中課程,1972年又把補課時間延長。
工農兵大學生培育的後幾年,各院校也為生源質量發愁。為保證招收到符合條件的學員,各院校後來提了一些建議,包括多從上山下鄉兩年以上的知識青年中招收新學員,實行推薦加考試的方法,招收相當於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學生入學,在大學設預科,補到相當於高中畢業水平再升入本科等等。
工農兵大學生怎麼上學
工農兵學員的學制最初為三年半,1975 年改為三年。學習內容是「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緊密結合三大革命運動實踐,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戰備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文、理、工各科都要參加生產勞動。」
由於政治學習、學工、學農、學軍佔據了學習的主要內容,專業課學習時間和效果實際上都很不足。清華大學在 1972 年規定,切實保證學員在每學年 39 周中有 81% 的業務學習時間,保證教學總學時中 75% 到 80% 的時間用以業務學習,但是事實上只能保證 50% 左右,因為大部分學時還是被入學教育、政治報告、政治討論、大批判會、排練演出、慶祝活動、野營拉練、挖防空洞、挖坑栽樹、挖河清泥、清理倉庫、迎接外賓、看內部電影等等所佔用。
1970年入北大學習的李榮欣回憶,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簡稱「上、管、改」。正式上課學習,大多數系的學習內容和「文革」前的大同小異,只是政治活動很多,動輒就集中開會、集中討論。說是「上、管、改」,其實每天只能聽工、軍宣隊擺布,文化課的時間很少。當年入校的工農兵學員,年齡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的只有小學畢業,聽不懂課,記不了課堂筆記。但是,這些學員都是毛主席「請來的」,所以別人不得歧視、不得有微辭。除了政治學習、開會討論外,額外的活動很多。如國慶遊行、迎接外賓、野營拉練等。入學後的一個月都是在為國慶遊行練正步。
哈爾濱師範學院政治系的工農兵學員王征國在回憶錄中說,「我們在升大學考試時經過張鐵生(1973年高考中的「白卷英雄」)那麼一折騰,入學後就再也沒有任何閉卷考試了。我們的人事檔案中除了高考答卷,再也沒有任何學習成績方面的記載。」
不過,當年工農兵學員的師資力量還是很強。據李榮欣回憶回憶,當年他們屆工農兵學員包括短訓班一共是一萬多名新生,而當時當時北大教職員工是三萬多名,因此有人說北大是「三個教職員工保障一個學員」。像季羨林、金克木、馮友蘭等大家,都曾給工農兵學員執教。因此,雖然大環境不利於業務學習,但有心學習、自制力強的人,還是有機會得到難得的教育。工農兵學員中後來不乏一些名人名家,賈平凹、王石、李銀河、敬一丹等都曾是工農兵大學生。
1976年,文革結束,工農兵大學生也走下了歷史舞台。1977 年,鄧小平做出了恢復高考的決策,工農兵學員隨之停招,1981 年,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走出了校門,這個名詞從此也成為了歷史。
工農兵大學生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他們身上也有著時代的烙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深刻影響。他們中有的人後來不斷在改造自我,但也有的人始終想回歸過去。
參考資料:人民出版社《中國是怎樣從「文革」走向改革的》、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歷史,拒絕遺忘》、《文史月刊》
彩色圖片為美國學者威廉約瑟夫1972年時訪華在北京大學拍攝
周六新中國老照片系列上一期:是誰下令拆的北京城門和城牆?並不是你們以為的那個人
END
▼
系列爆文回顧
▼
上一次階層向上流動的機會,都被誰抓住了?
這個老外堪稱常凱申的「親媽粉」
魯迅沒出名之前在幹嘛?
1956,交出你的財產
往期目錄
中世紀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書為何稱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國人在做什麼?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被邀請出席新中國開國慶典的幫會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
死人是怎麼結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是怎麼失去南京的呢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