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教以開解,觀以起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40)

「教以開解,觀以起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40)

「教以開解,觀以起行」——《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40)

教以開解,觀以起行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凈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凈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承前:

【山家立法有教有觀焉。教以開解,觀以起行。】

『山家』,是古德對於智者大師的尊稱。所以在天台教裡面,看到「山家」這兩個字,就是後學對智者大師的稱呼。他的教學方法裡面『有教有觀』,「教」是教學,教學主要是教你明理,明白這些道理;「觀」是講起行,也就是說要將你明白的這些道理落實,把你的錯誤觀念轉變過來,這就叫做行,這就是起行。所以教跟觀有什麼不同,這個意義之所在,這兩句話講得很明白。我們學教,研究佛家的經教目的是開解,解了以後那是修行,修行就屬於觀。下面他舉了個比喻:

【如膏明相賴,目足交資,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

『如膏明相賴』,「膏」是油,「明」是燈光。燈點燃之後要靠油,互相依靠;油要沒有火,它不起作用,不能起照明的作用;火光要沒有油,它就會滅掉。所以照明的作用,一定是膏明相賴。把這個比喻作教與觀,教與觀的關係,就如同油與燈火的關係,這兩個是離不開的。

第二個比喻是『目足交資』,譬如你走路,走路腳要動,可是如果你沒有眼睛看不到路,你就沒法子走。這是把『目』比喻作教,『足』比喻作觀,眼幫助足,足幫助眼,這才能達到目的地。『則於四門入清涼池矣』,「四門」,就是教、解、觀、行,你才能夠脫離苦海,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比喻作「清涼池」。後面這幾句話很重要:

【後代傳其教者,詎可徒守文言,而不明觀行乎。】

『後代』,指我們末法這個時代。末法時代學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為什麼沒有成就?學教不能開解,參禪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持咒不能相應,原因在哪裡?沒有觀行。只有教理,沒有觀行,決定不能成就。即使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講經說法,也講一些理論,理論講得再玄再妙,與聽眾的生活行持不相關,這樣的講法現代人就不容易接受。為什麼?現代人講現實,凡事都把現實擺在第一位,如果與現實不相干,他沒有時間,他的生活非常忙碌,他的心情很緊張,如果聽了與他自己生活不相干,得不到真正的受用,第二次就不來了。由此可知,我們不但要介紹教理,還要介紹觀行,幫助他將佛家這些理論落實在生活當中,使他立刻就得到利益,就得到好處,這是現代人所歡喜的、所希求的,我們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這叫觀機,現代人是什麼樣的根機?下面舉了個比喻:

【單輪只翼,烏能遠運。】

車是兩個輪的,一個輪的車這車怎麼能走?,鳥是要靠兩個翅膀,只有一個翅膀牠怎麼能飛?現在的車是四個輪,少一個輪都不能走。這是舉比喻告訴我們,教跟觀是密切關聯的。

【故今略述大途,以見經不徒說,而同歸於秘密藏中。】

『秘密藏』是自性。這一段是說明,青蓮大師為什麼在綸貫有這段文,將它的緣起與用意,為我們說出來。

【教有藏、通、別、圓。前三為權為粗,後一為實為妙。】

藏、通、別、圓四教,『前三為權為粗,後一為實為妙。』圓教才是真實說,藏、通、別都是方便、都是手段。所以法華會上佛把他一生講經說法的義趣說出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一乘法是真實的,二乘、三乘是方便法,二乘、三乘有沒有?有,佛說得也很多。我們明白佛的意思,對於二乘、三乘就不執著了,如果是堅固執著在二乘、三乘,你這一生就沒有辦法得到真實法。我們有二乘、三乘,最後是契入一乘,你才會真有受用;如果止於二乘、止於三乘,錯了。所以《法華經》這一句話就非常重要,讓我們恍然大悟。二乘、三乘好比是樓梯,一乘是頂樓,你必須要用這個方法,你才能夠契入一乘,這是明教。觀也有三種,天台立的三觀:

【觀有析、體,次與不次。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

析空觀、體空觀,有次第觀、有不次第觀。『如次以對四教,前三為可思議,後一為不思議。』析空觀、體空觀、次第觀是可思議,不次第觀是不可思議,不次第是沒有次第。《華嚴經》講的觀法就是不思議境界,《華嚴經》是圓融的,縱然說次第,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事相上有次第,理體上沒有次第。換句話說,我們在生活行為上,處事待人接物有次第,心理上沒有次第,心地決定是清凈,決定是圓融的。所以次第跟不次第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才是妙。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今經既在法華後說,唯明純圓妙解,以起叵思妙行。】

這在前面判教的時候說過。《地藏經》是什麼時候講的?《法華經》之後,《涅槃經》之前。《涅槃經》是最後講的,佛說《涅槃經》就入滅了;換句話說,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滅度之前的第二部經。依照天台家的判教,《法華經》判在純圓,它在《法華經》之後,哪有不圓的道理?純妙。由此可知,此處所講的一些行法,本經的行法,也是不可思議的妙行。

底下文說:

【則與止觀十章,以前六章開解,後四章起行同也。】

『止觀』是天台大師造的,是天台家修行指導最高的原則。有《摩訶止觀》和《小止觀》,《小止觀》是入門的方便。此處講本經的義趣行法,與天台家的「止觀」相應。

【故以觀眾生業緣業感等文,即空假中,以顯地藏不思議事。則能觀無非一心三觀,所觀無非三諦一境。】

這個說法把《地藏經》的位置就提高了,正是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古大德都把《地藏經》列在方等裡面,在五時裡面是列入「方等時」。雖然經列在方等時,青蓮法師給我們註解,實際上是把它列在「法華涅槃時」,因為它正好在法華與涅槃當中所說的。所以本經『觀眾生業緣業感』這一些經文,就是天台家所講的空觀、假觀、中觀,這顯示地藏菩薩不思議事。地藏菩薩在九法界普度一切眾生,這是地藏不思議事,也正是我們心心嚮往想學習的事。這些事,說實在話,就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現身、現形沒有一定法,所說的法更沒有定法,真正是隨機說法,隨類現身,得大自在,圓滿的顯示出大慈悲。他怎麼能夠得到這樣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觀行。

『能觀無非一心三觀』,這就是說地藏菩薩,說地藏菩薩也就是說諸佛如來,他們示現在九法界,沒有別的,就是一心三觀,這是從能觀來說。從所觀來講,『三諦一境』,一境是一真法界。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行願二法乃一經之宗要也」——《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26
「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