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楊建軍:中亞東干學研究如何「學術升級」

楊建軍:中亞東干學研究如何「學術升級」

中亞東干學是19世紀末遷居中亞的中國移民引發的一門學問。世界各國的中亞東干學研究主要分為四大塊:東干歷史研究、東干文化研究、東干語言研究、東干文學研究。國外的中亞東干學研究早期以蘇聯及俄羅斯學者為代表,近年來出現了美國學者梅維恆、澳大利亞學者葛維達、挪威學者何莫邪等。中國學者關注中亞東干學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引進介紹,21世紀以來中亞東干學研究得以全面繁榮,出現了像《東干文學:世界華語文學的一個分支》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進行中亞東干學研究的「學術升級」,是一個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擬從問題、方法、平台三個方面思考此問題。「學術升級」意在使中亞東干學研究水準得以提升,讓其成長為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學術高地。

研究內容的學術升級

問題意識對一個學科發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據中亞東干學時間向度的研究比較多,關於空間向度的成果尚顯薄弱,研究問題的學術升級需要從時間走向空間,在時空對話中探尋新問題。

著眼時間向度的研究,重在介紹中亞東干學研究的基本情況和發展歷程。此類研究在一個學科的初始階段是十分必要的,但當研究者已掌握該學科的基礎資料後,由時間轉向空間,進而開展時空對話則是學術研究升級的必要路徑。

中亞東干學研究由時間轉向空間,並不是對西方學者提出的後現代「空間詩學」及中國學者提出的「文學地理空間」等理論的簡單套用,而是在新的學術空間坐標下思考東干學研究的價值。以中亞東干文學為例,可在海外華人文學、絲綢之路文學等學術空間坐標下開拓中亞東干文學研究。在海外華人文學研究視野下,中亞東干文學是海外華人文學中用中國西北方言進行文學創作的特例。在絲綢之路文學研究視野下,絲綢之路東西兩端的文學研究繁榮,但中亞地區的文學研究屬於一片學術窪地,中亞東干文學研究的深入會改變絲綢之路文學研究的學術格局,把中亞由絲綢之路上的學術窪地轉變為學術高地。研究轉向時空對話,意味著研究要走向問題現場。研究者不僅需要去中亞實地考察研究對象,還需要把問題視野從某種單一學科的束縛中拓展開;不要孤立看待中亞東干學研究的某個問題,應該從問題產生的時間及空間語境中去思考問題。比如,新近王德威主編的《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提出,1957年中亞東干族作家亞瑟爾·十娃子到訪中國北京,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從時間向度來看這是中亞華人作家與中國文學界的一次重要接觸,從空間向度來看這是中亞與中國兩大板塊的作家之間的對話。這兩大文學板塊的對話,不但從語言學角度提供了一種用字母拼寫中文的例子,而且為反思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挑戰。如此研究具有時空對話意識,其時間觀念沒有局限在中亞東干文學本身,而是從中國與中亞兩大空間的聯繫中去思考1957年這個時間節點的意義;對研究問題的把握也沒有局限在中亞東干文學本身,而是從語言學與文學結合的角度思考中亞東干文學發展對整個華人文學界的意義。

研究問題由時間走向空間,特別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的中國與中亞兩大文化空間來思考中亞東干學的學術問題,成為中亞東干學研究進行「學術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研究方法的學術升級

中亞東干學研究方法的學術升級,就是對其研究理論的反思與建構。中國學者劉登翰曾說,「作為一個學科來建設,僅僅止步於平面『空間』的展開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必須有自己學科的理論建構」。

在中亞東干學研究發展的初級階段,中亞東干文化主要是以一種新的研究資料出現在學界面前,語言學、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學、翻譯學、文化學等多種學科利用中亞東干族的資料展示了多種研究方法。這樣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的《東干民間故事傳說集》就是此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今天,我們思考中亞東干學研究方法的學術升級,就需要從作為資料的東干學走向作為方法的東干學,思考中亞東干學能夠為某個學科研究提供的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是什麼。

例如,亞瑟爾·十娃子有一首詩《北河沿上》。詩歌書寫了中亞居住地「居鄉」,也書寫了他在中國原來的居住地「原鄉」。兩種家鄉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顯示了中亞東幹人既心繫民族文化傳統,又直面民族現實處境;既能讓曾經的故鄉以原鄉形式在內心得到安放,也能讓眼前的異鄉以居鄉形式在腳下得以紮根。東干文化中這樣的家園建構方式,在海外華人文學發展中具有普遍啟示意義。學界常說海外華人文學有「落葉歸根」「落地生根」「靈根自植」等發展階段,「根」與「葉」的辯證關係貫穿始終,可以概括為「二元聯繫」「二元分立」「二元對立」等。由中亞東干文學中的家園空間來看,居鄉與原鄉間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根」與「葉」的關係。中亞東干作家把兩者關係處理為既聯繫又區別的張力關係,可以說是對海外華人「根」與「葉」關係的一種新思考。這種思考對海外華人處理中國文化與居住地文化的關係是有方法論層面的啟示意義的。

中亞東幹人身處東西方交融的文化語境中,中亞東干學研究能否從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論,將是該學科未來研究中「學術升級」的關鍵。

研究平台的學術升級

中亞東干學研究能夠得以穩定而持續的發展,還需要一系列的學術研究平台給以支撐。這些學術平台包括研究隊伍、學術會議、學術刊物等。

中亞東干學的研究隊伍近年發展較快。僅從中國來看,從最初的中央民族大學胡振華教授初步介紹,到後來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南京大學等單位的眾多學者加入,中亞東干學研究隊伍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學術帶頭人帶領博士、碩士等學術團隊開展研究的格局。各大學的中亞東干學研究也各有所長,這將為該學科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學術動力。未來各高校間如果能就學術研究隊伍的建設達成一種良性合作機制,各高校研究各有所專,研究者能定期去不同高校交流,將有助於研究隊伍整體學術水平的提升。

學術會議的持續出現,也是近年來中亞東干學研究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眾多學術會議的舉辦,為中亞東干學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不過,多次學術會議交流中都或隱或現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把中亞東干學研究有意無意地歸為民族學研究下的一個分支,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圈內熱鬧而圈外冷寂,進而導致學科發展思路的封閉。中亞東干學研究的學術會議舉辦思路需要從民族走向跨民族進而走向國際,用跨文化跨學科的思路來籌辦相關會議,如此才能把這個學科的學術會議交流平台推向國際。

學術刊物是目前中亞東干學研究平台建設的最薄弱環節。目前,僅有《回族》和《中亞研究通訊》等刊物,尚沒有高水平的學術刊物出現。中國國內已有的學術刊物曾經陸續開設過中亞東干學研究專欄,但專欄無法長期定期開設是制約中亞東干學研究成果穩定產生的瓶頸。

總之,中亞東干學不應僅限於學科自身發展的內涵式理解,而應從其演化的歷史進程和當下態勢中發現其研究的新價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的升溫,為中國學者開展中亞東干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機,期待通過問題、方法、平台三方面的「學術升級」讓中亞東干學成長為絲綢之路研究中的一塊學術新高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海內外回族文學比較研究」(17BZW04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反對選舉》反思西方民主
錢鍾書的博與淡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